1、中医:什么是痹症
痹症 痹证
--------------------------------------------------------------------------------
【概念】
痹证(Bi syndrome)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
【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
【辨证】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1—3日注射1次。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10-20分钟。
--------------------------------------------------------------------------------
【按语】
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
3.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4.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2、中医所说的”痹症“是怎么回事?
痹症:就是现在的风湿、类风湿之类的病症。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版痹”,权说的很明显了。原因是肌体阳气不足或正气虚亏复感风、寒、湿邪,滞留经络不去,阻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痹症大都有疼痛症状的。供参考。
3、中医如何去痹症
养清补益汤
第一步,健运脾胃,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使得人体具有一个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
第二步,补益肝肾“肝肾同源”,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在脾胃功能虚损较轻或是运化能力尚可,可以兼顾肝肾不足的问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体质情况也可一二步同时进行。
第三步,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的理论中有这么两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人体的抵抗力。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的正气旺盛,如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卫气固密,使得外邪的侵袭得到防御,不易发病。
4、请问风湿痹症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风湿痹症呢?
你好,风湿的症状,往往是属于痹症的。你的情况,往往是痹症引起的。痹症是中医的一种说法的。这是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以及采用理疗、按摩的治疗的。以及可以配合中药的调理治疗。建议保养。避免受寒。至于打针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看看具体所用针剂。
5、什么是风湿痹症
末梢神经炎,风湿病
6、风湿痹症是风湿性关节炎吗?
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中医将痹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 以上所列的风湿痹症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相类同。在预防上首先应注意防寒防潮。还要适当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
7、中医的痹症于风湿内风湿有什么区别
风湿、类风湿治疗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8、中医所说的痹症和西医的风湿、类风湿是一回事吗?
不一样,风湿侵蚀大关节,容易造成心脏病。
类风湿关节炎侵蚀小关节。
痹症是中医的一种叫法。痹症面广,腿痛都是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