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类风湿中医

类风湿中医

发布时间:2020-03-07 12:22:04

1、中医治类风湿

中医治类风湿和西医治类风湿,都要解决情绪的问题,患了类风湿病,没有人情绪会好,特别是刚得时候,从各个方面得到的都是负面消息,从西药角度看类风湿的发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有人就说是情绪不好因为的类风湿。
其实,情绪不好本身是不会引起身体疾病的,但是情绪不好却可以导致人的身体机能、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严重下降。导致人体的正气不足,正气不足的时候,机体很容易被外邪侵袭,原本侵袭到身体后,不会导致疾病发生的病邪,在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
这是情绪不佳,或者情绪受到严重刺激后,类风湿疾病发生的一个原因。
已经发病后,许多患者被检查出来类风湿病后,情绪更加低迷,这会导致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受到伤害,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类风湿的前兆有哪些

3、中医怎么治类风湿?

中医治疗风湿病一定要和西医的正规治疗相配合,第一,就是说不能只吃中药,不管西医正规治疗,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有很多风湿病,它的治疗是很漫长也很讲究的,所以西医的正规治疗是必须要搞的。然后在西医的正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中医的治疗疗程的时间也很长,主要是以中药的汤药为主,还可以配合中药的外敷、中药的外洗、针灸,包括一些中药的离子导入等,这种理疗的方法结合在一块,治疗的效果就不错了。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病人在西医的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副反应,中药的治疗也是可以明显的改善这些副反应的,比如胃口不好、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通过用中药可以明显的改善这些症状,改善这些指标,让病人的西医治疗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

4、中医怎样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g,姜黄9g,当归9g,黄芪15g,赤芍9g,防风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细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主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栀子9g,黄芪9g,黄柏9g,苍术9g,薏苡仁15g,大黄6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则: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胆南量9g,当归9g,丹参15g,制乳香6g,制没药6g,五灵脂6g,全蝎6g,白僵蚕9g,大蜈蚣3 条。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主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当归9g,白芍9g,锁阳9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黄12g,威灵仙12g,秦艽9g,桃仁6g,红花6g,杜仲15g。

5、请问类风湿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十分厉害,并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剧,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这就是热痹,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

6、类风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7、请问类风湿中医如何辨证的?

为大家介绍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法,供大家参考:

1、寒盛型:大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属于此种病理类型,在治疗时要使用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散寒、搜剔风寒湿邪等作用的药物。可选用的方剂名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和阳和汤,其中的成分包括了麻黄、桂枝、白芥子、鹿角胶、熟地黄、生甘草、细辛、黑附片、祁蛇、全蝎等。如同时随着血淤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其中加入当归、水蛭、川芎; 伴随着四肢麻木症状的患者,可以加用徐长卿、鸡血藤、穿山龙等三种药物。

2、热盛型::属于这种病理类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要使用可以祛湿通络、清热疏风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可选用的方剂名为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其中的成分主要为生石膏、知母、桂枝、黄柏、苍术、防己、生甘草、薏苡仁、忍冬藤、桑枝、土茯苓、蜂房、全蝎等。同时伴随着热毒炽盛症状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草河车、白鲜皮;兼阴虚症状的患者,可以加用生地、白芍、元参;兼血瘀症状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桃仁、王不留行、赤芍、元胡;瘀滞症状时间比较长、骨节畸形和关节麻木僵直的患者,可以在方剂中加入皂刺、乌梢蛇。

8、类风湿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治疗类风湿
《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
类风湿的患者不应该偏食,要做到食药相成。
中文名
中医治疗类风湿
风湿病的类型
行痹、痛痹、着痹等
治疗建议
患者不应偏食,要做到食药相成。
治疗法则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等
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4.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治疗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莶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剂。
(8)鲜忍冬藤、根、叶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红糖30g,调服。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1)鸡血藤、海风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树根各30g,大枣10枚,水煎服。
(3)郗莶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风藤、秦艽、寻骨风、何首乌各12g,水煎服。
(6)郗莶草90g,生白术、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9、类风湿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西医和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有各自的特点,西药起效快,对于疾病急性发作期治疗有优势。副作用明显。中药具有增强免疫、抗凝活血、镇痛消炎、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而且没有毒副作用。由于风湿病治疗没有突破性的方法,所以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与类风湿中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