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局部表现,呈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特征是病程慢,关节痛和肿胀反复发作,关节畸形逐渐形成。常见的局部表现为关节隐痛和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时特别明显。关节呈梭形肿胀,有压痛,活动范围受限。晚期可表现为关节强直和畸形。
一、病因病机中医学对该病早有精辟的记载,古代医家所称的“白虎历节”、“痛风”、“痹”等都像这类疾病,认为多由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留滞经络,闭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以致关节畸形僵硬。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2)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多增快。
(4)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
2.诊断对具备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型
【辨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施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黄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黄、茯苓、当归、赤芍各9g,防风、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细辛3g。
【加减】见寒邪较重,疼痛较甚者,可加川乌、草乌以温经散寒;风邪较重,以关节窜痛为主者,可加荆芥以祛风;见湿邪较重,以关节肿胀,肢体重着为主者,可加薏苡仁、苍白术以除湿。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型
【辨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施治】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犀角(水牛角15~30g代),栀子、黄芪、黄柏、苍术各9g,大黄6g,海桐皮、威灵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减】若见壮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止渴;见大便秘结者加大大黄用量,并加芒硝以泻火解毒、通便;热盛伤津者加玄参、生地、沙参以养阴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黄,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直达病所。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型
【辨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半夏、陈皮、胆南量、白僵蚕、当归各9g,茯苓12g,丹参15g,制乳香、制没药、五灵脂、全蝎各6g,大蜈蚣3条。
【加减】若见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见关节肿胀僵硬、风痰明显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型
【辨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施治】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当归、秦艽、自芍、锁阳各9g,鸡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黄、威灵仙各12g,桃仁、红花各6g。
【加减】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持续低热者加龟版、鳖甲;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见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并加川木瓜以引药直达病所;疼痛较剧属寒湿过盛者加川、草乌。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风湿寒痛片(适用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2)痹苦乃停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3)麝香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风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邪偏重)。
(5)防风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偏盛,证见关节疼痛,红肿,微热者)。
(6)痹隆清安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湿热者)。
(7)石楠散(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8)燥湿化痰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痰湿阻络者)。
(9)虎骨丸(适用于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11)益肾蠲痹丸(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适用于遍身骨节疼痛)。
2.验方
(1)蚂蚁、何首乌、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各30g(适用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2)制乌头(先煎)9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地龙、黄芪、青风藤、钻地风、僵蚕、乌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为末,每服6g,白汤下(适用于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
(4)血竭、硫黄末各30g,每次温酒服3g(适用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者)。
(5)没药15g,虎胫骨(酥炙为末)90g。每服6g,温酒调下(适用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
3.针灸疗方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委中、太溪。上肢病变加天宗,下肢病变加秩边。配穴,上肢病变加肩髃、曲池、阳溪、阳谷、阳池、八邪,下肢病变加内外膝眼、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寒湿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湿热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后浅徐疾泻法,背部督脉经刺络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深刺;气血亏虚兼血瘀型,主穴用轻捻浅刺加足三里补法,背部督脉经刺络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转相结合泻法、浅刺。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外治方
(1)生姜250g(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摊贴患处(适用于风寒湿毒型者)。
(2)牛皮胶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备用。摊纸上,随痛处贴之(适用于风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马鞭草各250g,吴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补、龟版(酒炙)各120g,鳖甲(酒炙)3个,蒲黄60g。共为细末备用。用米粉、醋调药末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疼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适用于一切风湿,走注疼痛)。
五、调护
(1)在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2)遵医嘱服药,消炎镇痛药应于饭后服用。有溃疡病、胃肠出血史及其他胃肠病者应慎用消炎镇痛药。
(3)在疼痛减轻时,应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功能锻炼,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缩。
(4)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为主,食物应含高蛋白质、大量维生素、钙和铁质等。
(5)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感染。
(6)对于肿胀的关节,可用轻质夹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关节固定期应积极进行肌肉舒缩锻炼,并定期拆去固定物,作关节的功能锻炼。
2、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蚀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肿痛,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遗传、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关,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给您说下这种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出关节症状外尚可累及多个脏器且可发生于儿童的任何年龄5岁以前略多见起病急骤以发热、皮疹、关节痛或关节炎伴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为其特征部分患儿可有胸膜炎、心包炎、神经系统蹭容易侵犯多个关节首先是大关节后逐渐累及小关节以上是关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
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神经系统表现是什么?
RA 的神经系统损害可涉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小血管炎和坏死是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经分布区麻木、疼痛、触觉减退、肢体无力和肌肉萎缩。
(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变。由RA 引起的关节组织炎症、水肿、渗出、纤维样变性等病理过程导致神经受压或血运减少而产生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如下症状。
①腕管综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触觉减退、动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鱼际肌(手掌)的肌肉萎缩。
②颈椎病或胸出口综合征。手腕无力、前臂、上臂麻木或无力。
③跗管综合征。足跟内侧、足趾感觉异常、麻木或烧灼感,足部疼痛、无力等。
④ Baker 囊肿压迫。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脚趾肌无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血管舒缩障碍。常表现为肢体多汗,潮湿、手足心苍白、潮红、青斑及雷诺氏现象等。
(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由脑血管炎、类风湿结节、非特异性炎症并发的脑和脑膜病变以及颈椎半脱位引起的脊髓病变所致。
常见的有智能低下、慢性进行性器质性脑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膜炎、脊椎和颈椎病变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的压迫性病变。
(5)药物治疗引起的有关神经病变。大剂量水杨酸可引起耳鸣、兴奋、欣快、幻觉、抽搐等症。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颅压增高等。青霉胺大剂量治疗,部分患者可有味觉丧失、肌无力等症。
5、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区别
一、发病情况不同:
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男女比例相当。类风湿关节痛则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通常类风湿关节痛以20-50岁的女性最为多见。
二、受累关节不同:
风湿关节炎的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而类风湿关节痛的症状多从手指等小关节开始,例如手指、手掌、脚趾等。
三、临床表现不同:
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常见疼痛由一个大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关节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患者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患者仅有关节无其它症状表现,急性期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治愈后不会反复发作。
类风湿关节痛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症状多从手指等小关节开始。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不同程度的关节强直和畸形。
四、实验室检查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抗O高,类风湿关节炎往往类风湿因子高,CCP、AKA会出现阳性。
五、其他合并症及预后不同:
风湿关节炎的朋友四肢皮肤伴有结节性或环形红斑,以及心脏病变,在急性期多有风湿性心肌炎,慢性期患“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痛系全身性疾病,多数有贫血,失眠,关节僵直变形,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锯峰齿鲛软骨粉对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可以起到消炎止痛、抑制有害新生血管,保护关节软骨不受袭击的作用,帮助您早日实现关节健康!
6、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型和表现有哪些?
(1)发热型类风湿
①长期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本症的临床特点是长期发热,皮疹,关节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白细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无细菌生长,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
发热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体炎、肺炎、外伤、寒冷等诱发因素。
发热多半在38℃~ 40℃以上,常为不规则持续性间歇热。一般于每日午后开始发热,至傍晚或半夜热退。有的患者从午夜或早晨开始发热,黎明或早饭后降至正常。发热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十多年,有的从儿童期开始发热,至成人时仍发热。当发热患者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出现之后,体温转为持续性低热,发热间期延长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谓“关节一肿,发热到头”。
②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这种患者的症状极不典型,往往被误诊为结核或风湿热,但经过密切观察,还是能够确诊的。
患者体温长期在37.2℃~ 38℃之间,很少超过38℃。低热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低热期间全身症状虽不重但较多,且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前驱期表现,如明显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额部、口鼻周围、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关节游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体酸痛不适,肢体发凉、麻木及蚁走感等等。这些表现当天气变化、阴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时加重。于低热和以上全身症状出现数周或数月之后,出现关节(双手多见)或全身僵硬现象,以晨起或睡醒后显著,活动后消失。通常经数月至1 ~ 2 年低热与上述前驱期表现之后,出现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之后,低热消失或因关节肿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单关节炎
单关节型类风湿常从髋、膝、踝单关节开始发病,以后病变始终在某一个关节上,反复肿痛,缓解与加重缓慢交替进行,且常伴有其他关节疼痛(但不肿),病程可持续一年至数年,最终伴发骨关节病,可留有轻度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如能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多半能够治愈,预后良好。只有少数发展为多关节炎,而病程经过转为慢性。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3)少关节炎
此型类风湿的关节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个关节上,常见的发病关节为腕、踝、膝、跖、髋。关节症状较轻,发展较缓慢,有较长时间的缓解期,有半数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经积极治疗后可完全控制或治愈,可留有关节粗大、微痛或僵硬、强直。部分患者经数周数月后复发,转为亚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内发病关节不超过四个且未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预后良好。此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4)“干性”关节炎
所谓“干性”关节炎,即临床上以关节僵硬、挛缩为主要表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不明显或无肿胀,剧烈疼痛或反而无痛,但关节破坏及增生发展得很快,数月至1 ~ 2 年内即可使关节毁损变形,发展成残废。此型的类风湿病变可能是首先在骨组织内发生肉芽肿而后波及关节,才致关节的病变,而关节腔内的渗出液很少。
(5)内脏型类风湿
内脏型类风湿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动度高,多数伴发类风湿皮下结节、白细胞增多、血沉持续增快、严重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一个或几个内脏受累的表现。其特点是当内脏症状突出时,关节肿痛的表现一般是中等的,有时较轻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脏病。有人统计类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发病率为14.5%。
有些患者的心脏病极轻,临床无症状,故尸检结果发病率更高,约38.8%。由此看来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比人们的印象要高得多。
类风湿性心脏病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值得庆幸的是病变很轻,一般无临床症状,只有当类风湿病变高度活动时,才出现一些心脏症状,且不发生心力衰竭,心脏病经治疗后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类风湿内脏型中最严重的一种,被称为坏死性动脉炎、恶性类风湿。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闭塞性病变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变。临床上分为两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现为指、趾的坏死,甲床瘀斑;另一型为累及内脏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病情急,表现为不对称性多神经炎、发热、白细胞增多、肢体坏死、各种内脏损害等,预后不良。
③肺损害。可发生慢性间质性肺炎,表现为长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肺部、罗音、发展为肺气肿,形成肺纤维化。在类风湿活动期,胸膜发生渗出性炎症,可出现胸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显著,多在一周内消退。
7、怎么判断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1.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大多缓慢。手、膝、髋及脊柱关节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关节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动而加重或因休息而减轻。晨僵时间多小于半小时。双手受累时查体可见Heberden和Bouchard结节,膝关节可触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阳性。
2.银屑病关节炎
银屑病关节炎的多关节炎型和类风湿关节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银屑疹或指甲病变,或伴有银屑病家族史。常累及远端指间关节,早期多为非对称性分布,血清类风湿因子等抗体为阴性。
3.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发,以中轴关节如骶髂及脊柱关节受累为主,虽有外周关节病变,但多表现为下肢大关节,为非对称性的肿胀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转子、跟腱、脊肋关节等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疼痛。关节外表现多为虹膜睫状体炎、心脏传导阻滞障碍及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侵袭、破坏或融合,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并且多为HLA-B27抗原阳性。本病有更为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
4.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现双手或腕关节的关节炎表现,但患者常伴有发热、疲乏、口腔溃疡、皮疹、血细胞减少、蛋白尿或抗核抗体阳性等狼疮特异性、多系统表现,而关节炎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程度轻,不出现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
5.反应性关节炎
本病起病急,发病前常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关节(尤其下肢关节)非对称性受累为主,一般无对称性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龟头炎及发热等,HLA-B27可呈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可出现非对称性骶髂关节炎的X线改变。
8、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表现。诊断要点有:
1.晨僵:晨起时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区域关节炎:3个或3个以上区域(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等)出现关节炎,且同时有软组织肿胀、积液或疼痛。
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对称),病程6周或以上。
5.类风湿结节:医生能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
7.X线检查:早期关节炎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中后期可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并有骨质侵蚀或病变关节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以上7条能满足4条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为
地址:南京市察哈尔路10号
9、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开始往往是关节局部比较轻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缓解与复发,逐渐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1)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①晨僵现象与关节僵硬。所有类风湿患者都有这种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其特点是于早晨或睡醒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即觉缓解或消失。晨僵现象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变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为三度:轻度晨僵,起床活动1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后活动1 ~ 6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后6 小时以上,晨僵缓解或消失,或终日晨僵。
②关节肿胀或疼痛。这也是几乎所有类风湿患者的必备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是以关节肿胀开始发病的。肿胀是由关节腔内渗出液增多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而致,表现为关节周围均匀性肿大,手指近端指关节的梭形肿胀是类风湿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关节疼痛的轻重通常与其肿胀的程度相平行,关节肿胀愈明显,疼痛愈重,甚至剧烈疼痛。由于剧疼,当别人伸手去触摸他的关节时,患者就用手挡起来保护或回缩。若让其主动活动关节,有时还可勉强地伸屈。
临床上要注意有无自发痛与活动痛。自发痛即关节不活动时或在安静自然位置状态下也痛,有时甚至从睡眠中疼醒,这表明病变发展较快或急,且较严重;活动痛即当活动关节时才觉疼痛,这表明关节炎症比较轻或趋于缓解。
类风湿关节痛的特点是活动后减轻,休息后刚开始活动时又加重,如久坐后站立起步和行走则困难,患者常“坐下起不来,起来坐不下;手指与肘屈曲过久以后,刚伸直时疼痛加重。”但这些现象经活动片刻后即减轻,逐渐活动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关节晨僵和肿痛严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关节痛在早晨、夜里和阴天下雨、寒冷、受冻尤其是感冒时加重。
检查时可见关节肿胀,局部多半不红,呈皮肤本色;也有发红或微紫的,这多见于小儿的足拇或手指关节肿胀时。关节触之发热,触疼或明显压疼。关节积液时有明显的波动感,尤以膝关节明显。
关节肿胀在四肢小关节最易检查出来,而肩髋关节肿胀却不易查出。
③受累关节。类风湿病可累及人体全身187 个滑液关节的任何一个,包括构成关节的滑膜、软骨、骨及肌腱、韧带、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见受累发病的关节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髋、颞颌、胸肋、颈和肩。有人统计,约有3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指关节;26%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膝关节;1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腕关节。类风湿起病时多为1 ~ 3 个关节,以后受累关节的数目绝大多数患者为4 ~ 10 个以上关节。据记载,类风湿极少侵犯远端指、趾关节。
④关节炎转移。即关节炎从一个关节发展到另一个关节,有以下三个特点。
游走性:早期关节疼痛(无肿胀)的游走性比较明显,游走间隔期比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过1 周。一旦关节出现肿胀后,则肿胀在这个关节上持续的时间较长,首先发病后的第一个关节肿胀多半持续3 个月至一年以上,这一点是区别其他关节炎的重要特征。第一个关节肿胀发病后,多半经1 ~ 3 个月才能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对关节,即关节肿胀的游走间隔期在1 个月以上,这是区别于其他关节炎的另一重要特点。此后,关节肿痛像“接力赛”一样,这个肿痛还未消失,另一个或几个关节又开始发生肿痛。
对称性:关节炎的游走(转移)经常是对称性的,除早期游走性疼痛之外,关节痛很少是非对称的。单关节炎少见。
相互制约现象:第一个关节肿胀转移到另一个关节之后,该(第一个)关节的肿痛较快(1 ~ 3 天)减轻,数周至数月后可全消退,而新发病的关节肿痛渐趋严重。
⑤关节摩擦音。类风湿的关节炎症期,运动关节时检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细小的捻发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关节为典型,此表明关节存在炎症。有的关节炎症消退后,活动关节可以听到或触到嘎嗒声响,这在指和膝关节、髋关节最明显,可能是类风湿伴有骨质增生所致。
⑥关节功能与活动受限。在早期,关节发生肿胀时,多数患者因剧痛不敢活动,关节功能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与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关节活动受限,主要由于关节强直和各种畸形所致。关节强直和畸形的程度与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指导、是否注意功能锻炼、病情进展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结解纽扣、梳头、刷牙、拿碗拿筷、吃饭、洗衣、弯腰、行走都发生困难。
常见的畸形有“类风湿手”“类风湿足”等。类风湿手的畸形特征如下。
鹅颈畸形: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关节过伸和远端指关节屈曲,从侧面看手指的形状很像鹅的颈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关节屈曲,远端指关节过伸,手呈扣眼状。
鳍形手:初起仅见掌指关节与近端指关节梭形肿胀,以后逐渐向尺侧偏斜,形如鱼鳍,严重者可向腕关节发展。类风湿足的畸形特征为跖趾关节半脱位及拇趾关节外翻,以及向腓侧偏移和跖趾关节偏向跖侧,可引起严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难。
(2)关节周围病变
①类风湿皮下结节。多见于类风湿高度活动,血沉持续增快和类风湿因子阳性时,是确定类风湿与判断病变活动的标准之一。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发病率为5% ~ 25%,其大小约为0.2cm ~ 3cm,犹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如骨样坚硬,无痛,可活动。其数目一至数十个不等,多见于关节周围,尤其是肘关节鹰嘴处、腕关节、指关节伸侧。另外,全身的结缔组织均可出现。
②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及肌无力。关节附近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出现的速度较快,有的于10 ~ 12 天即可发生,数周后多半是明显的,并以伸肌萎缩为著。肌萎缩常伴有疼痛、灼热感、僵硬、无力、知觉过敏或减退、肌肉紧张或压痛。肌无力常表现为握力减退,两下肢行走不能持久、发软或膝有突然跪倒现象。因此,临床上将双手握力和步行时间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在肌萎缩的基础上,会发生肌硬化和挛缩。由于肌萎缩、挛缩和关节脱位,致使指、趾或四肢关节向外侧偏位。
③骨受累。类风湿患者可发生股骨头和其他部位的骨无菌(缺血)性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残废。类风湿严重的骨质疏松,常引起骨痛、关节活动受限、自发性骨折。
10、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起病特征
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主要分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关节的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表现是关节的表现,包括关节疼、关节肿、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关节功能的残疾,全身的大小关节都可以被累及到,最常见的比如说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等。
第二,关节外表现,也有很多方面,比较常见的比如说皮肤的表现,患者可以出现皮下的结节等;还可以累及到脏器,比如说肺的受累非常常见;还可以累及到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出现相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