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抗风湿首选药物

抗风湿首选药物

发布时间:2020-03-11 13:02:43

1、抗类风湿药有什么

意见建议:药物治疗 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a、 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对胃肠道和肾脏有副作用。塞来昔布对胃肠道副作用少。b、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又称慢作用药: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胺蝶呤、来氟米特。c、 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环孢素、甲胺蝶呤等。

2、什么叫非留体类抗风湿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3、我风湿性关节炎吃什么药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临床医学表明中药蜡疗可以通过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进局部渗出的吸收,消除肌痉挛和增加软组织的伸展性,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4、抗类风湿药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的慢作用抗风湿药有:甲氨蝶呤,抗疟药(主要是氯喹和羟氯喹),来氟米特,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吡啶,雷公藤,硫唑嘌呤,环孢菌素等。

5、抗风湿药用药有什么要知道的吗?

建议:关节炎的类型很多,就同一个患者来说,可能有一种以上类型的关节炎存在,而大数关节炎都表现为关节处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和组织损伤。由于有些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明了,有些病因刺激的确切本质尚待进一步研究,故药物治疗的效果就不那么令人满意,故应配合理疗、运动、适应性器材等综合措施则更好。
目前应用抗风湿药对风湿热及风湿性关节炎
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仅属于对症治疗,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因此对风湿病应重在预防,如防止链球菌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一旦发病,急性期主要是发热及关节的红肿热痛,应注意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可适当活动。过度地休息和限制活动,反而导致关节废用,
,影响关节功能。休息或减轻工作应与治疗性锻炼相结合,再配合理疗可增加局部血运以及饮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这些都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抗风湿药物属于非特异性对症治疗药,最常用者为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氨基比林、炎痛静、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使用足量,抗炎和止痛作用数日内即可显现,不但能减轻关节的肿痛、发热,还可缓解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的时间。但此类药用量较大,疗程又长,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氨基比林、保泰松、炎痛静、炎痛喜康、布洛芬等除对胃的刺激外,还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经常注意患者的反应并查血象。消炎痛虽效果较好,但其副作用较多,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重者引起胃出血、穿孔,还可导致转氨酶升高。因此不能作为抗风湿的首选药,非用不可则选择其栓剂为妥。

6、阿司匹林的基本作用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基本功效

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抗血栓

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制血小板凝集

高海拔登山时使用阿司匹林,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其他功效

1. 减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2. 抵抗癌症

3. 预防消化道肿瘤

7、关节炎要吃什么药最好

1.抗风湿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
(1)水杨酸制剂 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以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2)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不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必要药物。只有在关节炎患者伴有心脏炎的证据,且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使用。
2.抗链球菌感染
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
3.中医药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急性期宜祛风清热化湿,慢性期宜祛风散寒化湿,能对症状的缓解起到辅助作用。

8、美国抗类风湿药物本人患类风湿,通过治疗缓解,但反反复复。听人说美国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好的药,想买

别被那些人骗了,类风湿,咱们祖国的千年中医文化,不可以?
可能是你没遇到。在我的家乡六安,这类骨病都不算事

9、阿司屁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机制为抑制什么酶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一、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5.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6.烯醇类:吡罗昔康。

7,吡唑酮类:保泰松。

8.烷酮类:如萘丁美酮。

9.异丁芬酸:舒林酸

二、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s)的生物合成

三、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特 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2.镇痛作用
特点:
1).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可用于关节炎、粘液囊炎、肌肉血管起源疼痛、牙痛、痛经、癌症骨转移痛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即药物能使炎症的红、肿、热、痛反应减轻或消退,其抗炎作用亦是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苯胺类几乎无抗炎作用

NSAIDs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还与其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

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四.不良反应
PGs在体内同时具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不良反应就是由于抑制了PGs的这些反应而发挥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常见,包括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口服前列腺类似物如枸橼酸铋可减轻
原因:COX-1 被抑制
2.皮肤反应:
第二大常见,以舒林酸、萘普生、甲氯酚酸和吡罗昔康多见,皮疹、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损害:水肿、慢性肾炎、肾衰等
4.肝损伤
5.心血管不良反应: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
6.血液系统--粒细胞缺乏、再障
7.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
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关节腔、脑脊液和胎盘
肝脏代谢:<1g: 一级动力学消除
>1g: 零级动力学消除
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用剂量(0.5g):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配成复方
(1)慢性疼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牙痛、关节痛、痛经等
(2)感冒发热
大剂量(3~5g):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控制急性风湿热症状及鉴别诊断首选药之一
2.影响血小板功能:
小剂量(50~100mg):预防血栓形成
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机制: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使血小板中
TXA2 (抗凝)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
减少(促聚集)
临床应用:小剂量
⑴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⑵ 一过性脑缺血,防止脑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合用米索前列醇可减少溃疡发生率
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抑制TXA2生成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VitK可预防
严重肝损害、有出血倾向患者及VitK缺乏者禁用
手术前一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剂量≥5g/d
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急救:停药,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2.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阿司匹林哮喘: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
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3.瑞夷(Reye)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
用阿司匹林可发生此征
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少见,但预后差,不宜用(<10y)
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 并静滴碳酸氢钠, 以促进药物排泄。
复方阿司匹林(APC):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作用强,无明显抗炎作用
抑制中枢PG合成酶,对外周环氧酶没有明显作用
对胃肠刺激较小,不引起胃肠出血
临床应用:各种慢性疼痛:
感冒发热:小儿退热首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肝坏死,肾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

吡唑酮类
保泰松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解热镇痛作用弱抑制PG生物合成

临床应用: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急性痛风:促进尿酸排泄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 溃疡病患者禁用
钠水潴留: 高血压、心衰患者禁用
过敏反应: 皮疹、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再障等
肝肾损害: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状腺肿大及粘液性水肿:抑制甲状腺摄取碘

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解热、抗炎作用强

临床应用:
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者
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上消化道溃疡等
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头疼、眩晕、精神失常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

禁忌症
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
精神失常
溃疡病
癫痫、帕金森病
肾病
“阿司匹林哮喘”者禁用

芳基丙酸类
口服吸收迅速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缓慢进入滑膜腔,并在此保持高浓度
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药: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解热镇痛
优点:胃肠反应较轻,易耐

10、怎样使用水杨酸制剂抗风湿活动?

及时合理地使用抗风湿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重要环节。用药剂量要足,疗程应充分,才能制止风湿活动。水杨酸制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对风湿热有退热、镇痛、消炎的作用。急性风湿热患者服此药24 ~ 48 小时内,体温即下降,关节肿胀和疼痛减轻,活动改善,心率减慢,血沉下降,患者感到症状明显好转,因此,此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1)阿司匹林。为最常使用的药物。成人每日6 ~ 8g,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0.1 ~ 0.15g,分3 ~ 4 次口服。

(2)水杨酸钠。成人每日6 ~ 8g。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0.1 ~ 0.15g,分3 ~ 4 次口服。

用药至临床症状控制后,或出现轻度中毒反应,如耳鸣时,剂量可酌情减去1/3 ~ 1/2,维持6 ~ 8 周。

水杨酸制剂常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和胃出血。故应在饭后服用。必要时可加用氢氧化铝和三硅酸镁等制酸药。亦可同时进食少量牛乳或奶粉以保护胃黏膜。但不宜用碳酸氢钠,因为该药可降低水杨酸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和增加肾脏的排泄,并且钠离子可促发和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水杨酸制剂用量过大时,可出现毒性作用,如耳鸣、耳聋、头昏、呕吐、呼吸过度(酸中毒)、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精神错乱等。

儿童患风湿热较多,水杨酸制剂应用广泛,再加上儿童不能及时反应毒性症状,因此易发生急性水杨酸中毒,使用时更需慎重。水杨酸制剂偶可出现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溃疡病活动期和新近有出血史的患者忌用。

肠溶阿司匹林片,虽然对胃没有什么刺激,但这种剂型在肠道的吸收量不定,剂量较难掌握。临床使用时应予注意。

与抗风湿首选药物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