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你好,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表現為腰痛,反復發作,常伴有臀部疼痛。單側坐骨神經痛:病人常在一次彎腰動作中如刷牙或從地上拾東西時,突發劇烈腰痛,不能挺腰和活動,並伴有坐骨神經痛。疼痛沿臀部、大腿和小腿後側向下至足部放射。在咳嗽、噴嚏、用力排便時疼痛加重。多次發作後,少數病人可有兩側坐骨神經痛,並可伴有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等。
慢性和復發性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是本病的特點之一。病人腰部板硬,肌緊張,可向左或右凸。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即抬腿至20度—40度時,腿的麻痛感即加重。使用中醫驗方-腰椎*骨方世*貼-貼於腰椎間盤部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腰椎間盤突出有非常獨到的治療作用。。
感覺、運動和腱反射改變:早期為痛覺過敏,稍後為減退。腰,神經根受累時,小腿前外側感覺過敏或遲鈍;骶,神經根受累時,小腿後側及足外側感覺過敏或遲鈍。前者伴有趾的背伸乏力或不能,後者伴有趾的跖 屈乏力或不能。祝您健康。
2、腰椎間盤突出症狀初期中期後期都啥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長期從事坐位工作的人,容易引起腰部疲勞。故久坐久站後要注意活動腰部,工作間操、課間操就是很好的預防方法。提前兩天打他們電話呀!鈴二久吧吧六靈武貳鈴二。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
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1.間歇性跛行:表現為下肢疼痛、沉重隨行走距離增長而加重,下蹲、脊柱前屈休息後,症狀可暫時緩解。
2、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症狀,臨床上表現下肢坐骨神經走行、支配區域疼痛。
3、麻木:腰突症患者除有坐骨神經痛支配區域疼痛以外,還常表現下肢麻木。引起下肢麻木的主要原因是腰臀部軟組織損傷,出現肌痙攣或肌緊張,刺激神經根或神經干所致。
4、腰骶疼痛:腰突症患者,絕大部分有腰骶疼痛,腰骶疼痛一般出現在腿痛之前,臨床上常表現"先腰痛、後腿痛",雖然腰突症主要以下肢痛為主。
4、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我四十歲
★君請聽我一言。腰椎間盤突出由於壓迫神經導致腰椎退行性病變,另外會有壓迫到腿部,孕期會加重症狀,所以要適當進行調理,注意休息,不要腰部劇烈活動。你的情況注意要床的軟硬的,選擇硬一些的床可以緩解,另外適當補鈣,定期孕檢。補充回復:腰椎間盤突出由於壓迫神經導致腰椎退行性病變,另外會有壓迫到腿部,孕期會加重症狀,所以要適當進行調理,注意休息,不要腰部劇烈活動。你的情況注意要床的軟硬的,選擇硬一些的床可以緩解,另外適當補鈣,定期孕檢。當然還有一個不知道你聽過沒有,日本抒檳慷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膏葯,親戚就是它的用戶,討厭的是,價格頗高。
5、腰椎間盤突出症狀有那些?
腰椎間盤突出建議卧床休息,不要四處走動,避免加重腰椎間盤突出。平時可以選取硬板床睡覺,不要選取柔軟太高的彈簧床,因為彈簧床不利於恢復腰椎的生理曲度。在西安當地名氣挺大的。
6、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哪? 要講的詳細點
長春骨傷醫院為您解答 腰椎間盤有啥害處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百多數本症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少數病人只有腿痛而無腰痛,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患者一定會發生度腰痛。 2、下肢放射疼痛:腰腿痛在外傷、勞累和受寒後容易發作,每次時間約2~3周,可以逐漸緩解。在發作時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減輕。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反復彎腰活動者發生腰腿痛幾率高。 3、腰部知活動受限: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後伸活動與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密切相關。如纖維環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後伸受限。 4、脊柱側凸: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為減輕疼痛道所採取的姿勢性代償畸形。表現是腰椎在向左側或右側彎曲,在背部觸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發現棘突偏歪,但這並不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特有體征,約50%的正常人也有版脊柱棘突偏歪。 5、血管損傷和臟器損傷:是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的危害,血管損傷主要發生在,經後路手術摘除椎間盤時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摘除時,單純臟器損傷少見,幾乎均是血管損傷時,伴有其他臟器損傷,如輸尿管、膀權胱、回腸、闌尾等。
7、椎間盤突出的症狀是什麼
臨床表現
(一)症狀
1.腰痛
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由於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雖然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但臨床少見,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腰5~骶1間隙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間盤產生化學物質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應使神經根發生化學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壓迫或牽張已有炎症的神經根,使其靜脈迴流受阻,進一步加重水腫,使得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壓的神經根缺血。上述三種因素相互關連,互為加重因素。
3.馬尾神經症狀
向正後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其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臨床上少見。
(二)體征
1.一般體征
(1)腰椎側凸 是一種為減輕疼痛的姿勢性代償畸形。視髓核突出的部位與神經根之間的關系不同而表現為脊柱彎向健側或彎向患側。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於脊神經根內側,因脊柱向患側彎曲可使脊神經根的張力減低,所以腰椎彎向患側;反之,如突出物位於脊神經根外側,則腰椎多向健側彎曲。
(2)腰部活動受限 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受限,急性期尤為明顯,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顯,因為前屈位時可進一步促使髓核向後移位,並增加對受壓神經根的牽拉。
(3)壓痛、叩痛及骶棘肌痙攣 壓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與病變的椎間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陽性。叩痛以棘突處為明顯,系叩擊振動病變部所致。壓痛點主要位於椎旁1cm處,可出現沿坐骨神經放射痛。約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痙攣。
2.特殊體征
(1)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 患者仰卧,伸膝,被動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經根有4mm滑動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窩不適。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神經根受壓或粘連使滑動度減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內即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稱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在陽性病人中,緩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這時再被動屈曲患側踝關節,再次誘發放射痛稱為加強試驗陽性。有時因髓核較大,抬高健側下肢也可牽拉硬脊膜誘發患側坐骨神經產生放射痛。
(2)股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將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當過伸到一定程度出現大腿前方股神經分布區域疼痛時,則為陽性。此項試驗主要用於檢查腰2~3和腰3~4椎間盤突出的患者。
3.神經系統表現
(1)感覺障礙 視受累脊神經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現該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陽性率達80%以上。早期多表現為皮膚感覺過敏,漸而出現麻木、刺痛及感覺減退。因受累神經根以單節單側為多,故感覺障礙范圍較小;但如果馬尾神經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則感覺障礙范圍較廣泛。
(2)肌力下降 70%~75%患者出現肌力下降,腰5神經根受累時,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經根受累時,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變 亦為本病易發生的典型體征之一。腰4神經根受累時,可出現膝跳反射障礙,早期表現為活躍,之後迅速變為反射減退,腰5神經根受損時對反射多無影響。骶1神經根受累時則跟腱反射障礙。反射改變對受累神經的定位意義較大。
檢查
1.腰椎X線平片
單純X線平片不能直接反應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但X線片上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一種間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側凸。此外,X線平片可以發現有無結核、腫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鑒別診斷意義。
2.CT檢查
可較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硬脊膜囊受壓移位的情況,同時可顯示椎板及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肥大、椎管及側隱窩狹窄等情況,對本病有較大的診斷價值,目前已普遍採用。
3.磁共振(MRI)檢查
MRI無放射性損害,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MRI可以全面地觀察腰椎間盤是否病變,並通過不同層面的矢狀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間盤的橫切位影像,清晰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及其與硬膜囊、神經根等周圍組織的關系,另外可鑒別是否存在椎管內其他佔位性病變。但對於突出的椎間盤是否鈣化的顯示不如CT檢查。
4.其他
電生理檢查(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與誘發電位)可協助確定神經損害的范圍及程度,觀察治療效果。實驗室檢查主要用於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鑒別診斷作用。
診斷
對典型病例的診斷,結合病史、查體和影像學檢查,一般多無困難,尤其是在CT與磁共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如僅有CT、MRI表現而無臨床症狀,不應診斷本病。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治癒。其治療原理並非將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復原位,而是改變椎間盤組織與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或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消除神經根的炎症,從而緩解症狀。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①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者;②症狀較輕,休息後症狀可自行緩解者;③影像學檢查無明顯椎管狹窄。
(1)絕對卧床休息 初次發作時,應嚴格卧床休息,強調大、小便均不應下床或坐起,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後可以佩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3個月內不做彎腰持物動作。此方法簡單有效,但較難堅持。緩解後,應加強腰背肌鍛煉,以減少復發的幾率。
(2)牽引治療 採用骨盆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椎間盤突出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3)理療和推拿、按摩 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導致病情加重,應慎重。
(4)支持治療 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子,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5)皮質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質激素是一種長效抗炎劑,可以減輕神經根周圍炎症和粘連。一般採用長效皮質類固醇制劑+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2~4周後可再用一個療程。
(6)髓核化學溶解法 利用膠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間盤內或硬脊膜與突出的髓核之間,選擇性溶解髓核和纖維環,而不損害神經根,以降低椎間盤內壓力或使突出的髓核變小從而緩解症狀。但該方法有產生過敏反應的風險。
2.經皮髓核切吸術/髓核激光氣化術
通過特殊器械在X線監視下進入椎間隙,將部分髓核絞碎吸出或激光氣化,從而減輕椎間盤內壓力達到緩解症狀目的,適合於膨出或輕度突出的病人,不適合於合並側隱窩狹窄或者已有明顯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脫入椎管內者。
3.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證 ①病史超過三個月,嚴格保守治療無效或保守治療有效,但經常復發且疼痛較重者;②首次發作,但疼痛劇烈,尤以下肢症狀明顯,患者難以行動和入眠,處於強迫體位者;③合並馬尾神經受壓表現;④出現單根神經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縮、肌力下降;⑤合並椎管狹窄者。
(2)手術方法 經後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關節突切除,或經椎板間隙行椎間盤切除。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行椎板切除後,經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內椎間盤切除。合並腰椎不穩、腰椎管狹窄者,需要同時行脊柱融合術。
近年來,顯微椎間盤摘除、顯微內鏡下椎間盤摘除、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等微創外科技術使手術損傷減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預防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在退行性變基礎上積累傷所致,積累傷又會加重椎間盤的退變,因此預防的重點在於減少積累傷。平時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時的床不宜太軟。長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變姿勢。職業工作中需要常彎腰動作者,應定時伸腰、挺胸活動,並使用寬的腰帶。應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加脊柱的內在穩定性,長期使用腰圍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鍛煉,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帶來不良後果。如需彎腰取物,最好採用屈髖、屈膝下蹲方式,減少對腰椎間盤後方的壓力。
8、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最常見的症狀是腰痛,大部分都是這種表現。然後是坐骨神經痛。一般是下肢放射痛和電擊樣劇痛。三是麻木無力,比較少,這種一般沒有下肢疼痛,僅僅表現為下肢麻木。最後一種是大小便功能變化。這一種是壓迫硬膜囊較重時,馬尾神經損害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難,尿頻、尿急、尿瀦留或尿失禁,會陰部感覺減退或消失,以及性功能障礙。
9、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
1、腰背部疼痛:這種疼痛出現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時出現。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後刺激了纖維環外層和後縱韌帶中的竇椎神經纖維所產生。疼痛部位較深,難以定位,一般為鈍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間隙,而坐骨神經正是來自腰4、5和骶1-3神經根,所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或先有臀部開始,逐漸放射到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足背及足底外側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雙側坐骨神經痛。當咳嗽、打噴嚏及大小便等腹內壓增高時傳電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
3、麻木及感覺異常:腰椎間盤突出後,可造成神經根接觸區域的局部性壓迫和牽扯性壓迫,使神經根本身的纖維和血管受壓而導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經根支配區域出現疼痛、麻木等異常感覺。
4、肌肉癱瘓:腰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時間較長者,可造成神經根缺血缺氧變性而出現神經麻痹、肌肉癱瘓。腰4、5椎間盤突出,可引起腰5神經根麻痹所致脛前肌、腓骨長短肌、伸拇長肌和伸趾肌癱瘓。腰5骶1椎間盤突出後,骶1神經根受累麻痹而出現小腿三頭肌癱瘓。
5、間歇性跛行:由於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根的充血、水腫等炎性反應和缺血,當行走時,椎管內受阻的椎靜脈叢充血,加重了神經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擴張,同時也加重了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間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勢改變:腰椎間盤突出後約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側凸,多數凸向患側,少數凸向健側,主要視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側彎能使神經根鬆弛,減輕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經根前外側時,脊柱則凸向患側。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時,脊柱則凸向健側。側彎是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壓迫的一種保護性措施。
腰間盤突出症在青壯年人中常見,尤以體力勞動者或長時間坐立工作者多發,發病率男女無明顯差別。當出現以上症狀時,可懷疑出現腰椎間盤突出,應及早就醫檢查。
10、腰椎間盤突出症狀都有哪些?
常見的症狀闡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患者有此症狀,包括椎體型者在內。
機制:主要是由於變性髓核進入椎體內或後縱韌帶處,對鄰近組織(主為神經根及竇-椎神經)造成機械性刺激與壓迫,或是由於髓核內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組胺(H物質)釋放而使相鄰近的脊神經根或竇-椎神經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學性和(或)機械性神經根炎之故。
表現:臨床上以持續性腰背部鈍痛為多見,平卧位減輕,站立則加劇,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忍受,並容許腰部適度活動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機械壓迫所致。持續時間少則2周,長者可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另一類疼痛為腰部痙攣樣劇痛,不僅發病急驟突然,且多難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於缺血性神經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壓迫神經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呈現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腫等一系列改變,並可持續數天至數周(而椎管狹窄者亦可出現此征,但持續時間甚短,僅數分鍾)。卧木板床、封閉療法及各種脫水劑可起到早日緩解之效。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現此症,其中後型者可達95%以上。
機制:與前者同一機制,主要是由於對脊神經根造成機械性和(或)化學性刺激之故。此外,通過患節的竇椎神經亦可出現反射性坐骨神經痛(或稱之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表現:輕者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則表現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雖仍可步行,但步態不穩,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傾狀或以手扶腰以緩解對坐骨神經的張應力。重者則卧床休息,並喜採取屈髖、屈膝、側卧位。凡增加腹壓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劇。由於屈頸可通過對硬膜囊的牽拉使對脊神經的刺激加重(即屈頸試驗),因此患者頭頸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性,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
3、肢體麻木:多與前者伴發,單純表現為麻木而無疼痛者僅佔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受刺激之故。其范圍與部位取決於受累神經根序列數。
4、肢體冷感:有少數病例(約5%~10%)自覺肢體發冷、發涼,主要是由於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之故。臨床上常可發現手術後當天患者主訴肢體發熱的病例,與此為同一機制。
5、間歇性跛行:其產生機制及臨床表現與腰椎椎管狹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學基礎;對於伴有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矢狀徑狹小者,脫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狹窄程度,以致易誘發本症狀。
6、肌肉麻痹:因腰椎間盤突(脫)出症造成癱瘓者十分罕見,而多系因根性受損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該肌失去功能。臨床上以腰5脊神經所支配的脛前肌、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及姆長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為多見,其次為股四頭肌(腰3~4脊神經支配)和腓腸肌(骶1脊神經支配)等。
7、馬尾神經症狀:主要見於後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脫)出症者,因此臨床上少見。其主要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礙,陽痿(男性),以及雙下肢坐骨神經受累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側痛:在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當腰2、3、4神經根受累時,則出現神經根支配區的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有腰3~4椎間盤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在腰4~5與腰5~骶1間隙椎間盤突出者的出現率基本相等。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9、患肢皮溫較低:與肢體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性血管收縮。或是由於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引發坐骨神經痛並小腿及足趾皮溫降低,尤以足趾為著。此種皮溫減低的現象,在骶1神經根受壓者較腰5神經根受壓者更為明顯。反之,髓核摘除術後,肢體即出現發熱感。
10、其他:視受壓脊神經根的部位與受壓程度、鄰近組織的受累范圍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現某些少見的症狀,如肢體多汗、腫脹、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