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椎間盤的位置,結構及易脫出部位,方向
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椎間盤脫出症。
2、椎間盤由哪三部分構成?
纖維環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圍繞上下透明軟骨板周圍較堅強的纖維組織。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重要的維持負重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及前、後縱韌帶相連緊密。纖維環由外層、中層和內層纖維組成。各層之間由黏合樣物質使彼此之間牢固的結合在一起。纖維環前部和兩側部分最厚,椎間盤後部的纖維環最薄。
3、簡述椎間盤的位置,結構特點及臨床意義
為相鄰兩個椎體間的連結,由髓核和纖維環構成。由於纖維環後外側較薄弱,如猛力彎腰或腰肌勞損,可引起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向椎間孔或椎管,壓迫脊神經和脊髓,形成椎間盤突出。
4、椎間盤的組成是什麼?
椎間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軟骨終板、纖維環、髓核。軟骨終板:軟骨終板由纖維軟骨組成,在椎體的上下各一,軟骨板如同關節軟骨一樣,可以承受壓力,防止椎骨遭受超負荷的壓力,保護椎體,主要軟骨終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纖維環:纖維環的前方有堅強的前縱韌帶,雖不與纖維環的淺層纖維融合在一起,但卻能夠很好地加強纖維環的力量;纖維環的後方有後縱韌帶,並與之融合在一起,可加強纖維環後部的堅固性。纖維環的周緣部纖維直接進入椎體骺環的骨質之內,較深層的纖維附著於透明軟骨板上,中心部的纖維與髓核的纖維互相融合。纖維環的前部較後部為寬,因此髓核的位置偏於後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間盤前後徑中後三分之一的交界部,是脊柱運動軸線通過的部位。由於纖維環後部較窄,力量較弱,髓核易於向後方突出,但由於纖維環後方中部有後縱韌帶加固,突出多偏於側後方。髓核:由類粘蛋白為膠狀蛋白基質的纖維軟骨組織組成,含水量很高,在初生兒期為88%,在70歲時僅為70%。纖維環的含水量較髓核者為小,在初生兒期為79%,在老年期為70%。髓核為纖維環所包裹,使椎間盤像一個容積不變的水袋;髓核如同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滾動,並將所承受壓力均勻地傳遞到纖維環。椎間盤的彈性和張力與其含水量的多少有密切關系,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和張力均減退。椎間盤受到壓力時,水外溢,含水量減少,壓力解除後,水又進入,含水量又恢復。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坐位、立位或負重時,椎間盤脫水而體積縮小;卧位或解除負重後,又吸收水分而體積增大。
5、椎間盤由什麼構成????????????????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並連接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其結構成分為兩部分:
(1)纖維環:為椎間盤周邊部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纖維環前方較厚,因此髓核偏後,故多見其向後方突出或脫出。
(2)髓核:為一種白色的類似粘蛋白物,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含有很多水分,藉以調節椎間盤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大,含水量減少。如幼年時含水量佔80%以上,老年時則可低於70%。髓核處於纖維環的包圍中,猶如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方滾動,即能將所受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因此椎間盤起著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沖外力。
(3)軟骨板:為透明軟骨,形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相接,並與纖維環融合,將髓核密封其中,因此,當軟骨板完整時,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內,也不易向後方突出。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位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