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有以下一些症狀:
(1)腰痛。(2)下肢放射痛。(3)下肢麻木、冷感及間歇性跛行。(4)馬尾神經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
2、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大部分人是腰疼伴著腿疼。如果是突出是一側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側的腿疼,也有病人表現出雙側腿疼。
實際上還是由於支配下肢神經根受刺激引起的,並且它有不同的間隙的突出。轉變出不同的部位,這腿上不同部位的一個疼痛。
還有的病人是表現出麻木,這樣有的甚至有走路的困難,以及輕微跛行。它如果突出,有部分到椎管里頭,引起椎管狹窄,間歇跛行是它的一個主要的表現。
3、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症,說的不是一回事嗎?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是因腰椎間盤的變性,纖維環部分破裂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它是很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也是臨床上引起腰腿痛較常見的原因之一。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間盤突出一樣么?
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它僅僅只是一個病理現象,當纖維環破裂時,髓核掉出來,就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無腰痛等臨床症狀。
而當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根,並出現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等臨床表現時,才能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是自愈性疾病,一般不需要治療的,而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需要治療的。因此,核磁或者CT檢查提示腰椎間盤突出,並不能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僅僅有症狀時才叫腰椎間盤突出症,這才是一種疾病,一字之差,處理方法迥異。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什麼症狀?
腰痛,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都有腰痛,有些病人可在有嚴重的扭傷或外傷後出現,但有的病人卻無明顯的誘發因素。腰痛的范圍比較廣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時重時輕的鈍痛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樣銳痛,平卧時疼痛可以減輕,久坐或彎腰活動時疼痛加重,疼痛可使腰部活動受限;
下肢放射性疼痛,一般為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後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刺痛,嚴重者可呈現電擊樣疼痛,它又稱坐骨神經痛,在打噴嚏和咳嗽、用力大小便時疼痛會加劇。少數中央型突出患者可出現雙側下肢放射痛,一般一側輕,一側重。
馬尾神經受壓,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臨床上少見。但這是很嚴重的一種情況,一旦出現,需急診手術。
下肢肌力減弱,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很嚴重時可產生神經麻痹而致肌肉力量減弱甚至癱瘓,這多為腰4/5椎間盤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麻痹所致,表現為伸踇力或屈踇力下降,重者表現為足下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高危人群?
職業:重體力勞動者、久坐工作者(如白領、司機、學生等),運動員(外傷);體型:一般過於肥胖的或過於瘦弱的人容易患此病;工作環境:長期在寒冷潮濕的工作、生活環境中容易患此病;
遺傳:多基因遺傳,直系親屬中有椎間盤突出患者,本人患此病幾率大,不是父輩發病,子輩也一定發病,只是子輩發病的可能性高一些;發育:有發育異常的患者,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裂、峽部裂等,都易誘發該病。
4、腰間盤突出與椎間盤突出有什麼不同
1、卧床休息:如果輕度腰間盤突出,那麼只要好好的休息一陣,不從事重體力活不到一個月就能很好的恢復,這種情況比較難以堅持,但是如果堅持成功,它的復發率又是最低的,需在在床上待3周,3周之後佩戴腰圍保護下床簡單活動,堅持3個月就能達到效果。
2、腰椎.世醫.貼、消炎止痛、止痛、活血化瘀,以緩解臨床症狀為主。某寶有。
3、牽引治療:牽引治療是腰間盤突出的另一方法,也叫盆骨牽引法,相當把頸椎暫時拉開,讓「髓核」回縮復位,當然這個需要在醫院醫生指導下進行。
4、推拿按摩:注意理療推拿最好到醫院理療科進行,不專業的推拿是會導致全身癱瘓的,特別有腰間盤突出的患者更容易出問題。
5、髓核化學溶解法:髓核化學溶解法這個醫學手段也是比較新的,注入葯物,溶解部分突出的「髓核」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6、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激光氣化術、髓核切吸術等手段,其實簡單的理解就是削掉多餘的「髓核」讓髓核不突出頂到神經。
5、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種民間療法認為,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瘀血引起,如果把瘀血拔出了,病就能好。椎間盤突出症,是因為供給其周圍組織細胞營養的很多毛細血管被堵住,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而無力導致鬆弛,所以突出。腿麻木、發冷也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肛門疼痛也是因為不通……如果想進一步了解請給我留言好嗎?
6、椎間盤突出症;急征重斂
◆讓我告訴你把。腰椎間盤突出的注意事項:1.腰圍保護在急性期,腰圍能減輕腰部負擔,緩解疼痛;在緩鋸期和平時,腰圍能防止腰部損傷。腰圍必須有一定的寬度,以80厘米左右為宜,中間用弧形的鋼板或塑料板支撐;其透氣性要好,帆布的或牛皮的較佳。腰圍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影響腰部肌力的恢復。卧床時,不宜用腰圍。2.不宜勞累休息能促進椎間盤的修復。平卧位時椎間盤內壓力最小,如果在中午有條件平躺一會兒,有很大的好處,但應注意保暖;久行、久立或久坐都不好,姿勢變換能減少勞累,久坐辦公室的應該定時花幾分鍾起來走走。臨床研究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初次發作與損傷的關系較大,而復發則與勞累的關系最密切,勞累導致腰部肌力下降,導致對腰椎穩定的保護能力下降,從而引起復發。3.其他飲食上遵循良好的飲食習慣就可以,要保持大便通暢;住處應避免潮濕陰冷;性生活應適當節制;鞋子宜軟底平跟,要習慣於常穿襪子;不宜用冷水洗腳;坐公交車或麵包車宜坐在稍靠前的座位,避免震動;盡管不少病人騎自行車沒問題,但不能騎得太久,並應將座墊盡量放低。還有個更好的方法就是,日本的琉康被相當多的外國友人所贊嘆其遼效,許多人搶購。糾結的是,貴了點。
7、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鑒別?
腰椎管狹窄症的臨床表現包含四個症狀。
(1)間歇性跛行。患者直立或行走時,下肢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覺,以至於不得不改變姿勢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後症狀可減輕或消失,繼續站立或行走,症狀再次出現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復行走與休息,其行走的距離則逐漸縮短。在爬山、騎自行車時,可不出現間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卧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後伸活動往往受限。
(3)神經根壓迫症狀與體征。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征。有些患者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4)馬尾神經壓迫症。腰椎管狹窄症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征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症狀。
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的輔助檢查方法,如各種投照方法的X 線平片、脊髓造影、計算機斷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確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診斷。
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最大區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一般不具備間歇性跛行,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符、腰部後伸受限三大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屈頸試驗和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而腰椎管狹窄則為陰性。此外,腰椎管狹窄症在影像學上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較明顯的區別,即腰椎管狹窄症在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檢查時均顯示椎管矢狀征小於正常,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無。二者是單獨的兩種疾病,但同時還有一定聯系,可以相伴發生,而且伴發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人們易將二者混淆的原因。因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後期,由於相應的小關節發生滑膜炎性滲出反應、關節軟骨磨損及碎裂,導致在椎體側後緣及關節突處出現增生的骨贅,繼發腰椎管狹窄症。在兩病同時發生時,患者可同時表現兩者的症狀及體征,臨床診斷多無困難。
8、椎間盤突出症的特點是什麼
腰腿痛是腰椎間突出壓迫神經引起,刺激下肢神經的結果。學習倒著走 穿好負跟鞋
2011年05月25日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盧素仙
■ 倒走是慢性、姿勢性腰痛和椎間盤突出的常規康復鍛煉方法,因效果良好簡便易行而備受推崇,但對於倒走的科學原理,人們的了解並不太多。
與其它運動相比,倒走的本質特徵,是人體重心向後移動,而重心是人體姿勢的決定性因素。脊柱在人體的後背側,只有重心也在後側,脊柱才會挺拔。大家可自我體驗,讓脊柱保持最挺拔的姿勢,重心一定是在腳跟的。倒走時重心向腳跟移動,脊柱趨於挺拔,身體前傾和腰椎曲度減小,既矯正了姿勢,又是鞏固性的康復鍛煉,而且是直接針對姿勢性腰痛的病因。
站立的時候也一樣,雙腳前腳掌踩一本厚書,只要讓腳跟低於腳掌,重心後移,就可以矯正姿勢。只是運用了外部的強制性力量,該方法在舞蹈形體訓練教學中,針對初學者較為常用。
這也給康復醫學帶來了啟示,鞋也具有地基功能,於是負跟矯形鞋便應運而生,簡稱「負跟鞋」,特點是鞋底前高後低。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姿勢,這又與倒走鍛煉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更安全,更容易堅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就可以起到替代倒走的作用,最初使用的幾天,腳跟會有輕微的壓痛感,說明是重心明顯後移了,這是倒走不容易達到的效果。負跟鞋最初的研究,也正是替代倒走鍛煉。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負跟鞋品種逐漸增多。也出現了一些頗為牽強的產品,比如負跟拖鞋,雖然也是前高後低,但由於不利於行走且腳跟易滑動,容易導致前足和全身的緊張,不可能具有矯正姿勢的作用。專業的矯形鞋均不考慮拖鞋的形式,作為矯正人體重心位置、替代倒走的負跟鞋,要求更高。鑒別的方法也簡單,試驗一下該產品是否能夠輕松倒走,不利於倒走的,自然也就不具有替代倒走的作用。
負跟鞋的鞋底還需要有自外向內的保護性傾斜,避免踝關節損傷(崴腳)。正常人腳的壓力都偏向外側,所以鞋底外側磨損總比內側嚴重。負跟鞋強制重心後移至腳跟,會加劇這種壓力的外偏現象,而腳跟的跟骨又是圓形的,穩定性差,就很容易崴腳,所以鞋底外側必須適度加高,以減輕足底外側壓力,增強穩定性,避免損傷。這個安全性措施,也有利於雙腿內收,保持好的姿勢。
使用負跟鞋日常站立行走,足以替代倒走。它排除了倒走的安全性問題,也容易堅持,但容易運動過量,所以要特別控制行走速度,須緩步行走。在腰痛症狀不明顯的鞏固期,康復感覺可能也不明顯,會誤以為沒起作用,其實鞏固期的自我感覺都是這樣,不必大幅增加運動強度,矯正姿勢需要保持溫和鍛煉,能感到足跟輕微壓痛即可。鞏固期是必須的,尤其是對於椎間盤突出患者,要盡可能避免復發。這些原則與倒走鍛煉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