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及其分類?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腰椎間盤突出症可分為:
(1)單側腰椎間盤突出症,一般只有一種下肢症狀
(2)雙側腰椎間盤突出,導致雙側下肢症狀
(3)中央腰椎間盤突出可壓迫馬尾神經,表現為會陰癱瘓和泌尿系統紊亂
2、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的康復評定
1.腰椎活動度評定
腰椎的運動范圍較大,運動形式多樣,表現為屈曲、伸展、側彎、旋轉等多方向的運動形式。L4-L5和L5-S1節段是腰椎動度最大的節段。評定主動運動時,患者取站立位,觀察患者腰椎各向動度是否受限,並觀察主動活動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痙攣或僵硬。若患者主動運動不受限,可在主動運動達最大動度時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個動作時出現了症狀,應該讓患者在該誘發症狀的體位停留10s-20s,觀察症狀是否加重。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動度為40°-60°。腰椎的前屈與人們俗稱的彎腰動作有一定的區別。一般認為,彎腰的活動范圍較大,但是彎腰並非為單獨的腰椎前屈活動,而是腰椎和髖關節共同運動的結果。
(2)後伸:腰椎後伸的最大活動度為20°-35°。當完成這個動作的時候患者應該用雙手支撐腰部以穩定腰背部。
(3)側屈:腰椎側屈的最大活動度為15°-20°。囑患者以一側手放於下肢的側面盡力向下,測量雙側指尖距離地面的距離。脊柱側屈常為伴隨旋轉的復合動作。
(4)旋轉:腰椎旋轉的最大活動度為20°。檢查時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髖關節和骨盆運動的影響。如果站立位測量時需固定骨盆。
(5)復合動作檢查:腰背部的損傷很少由單一的動作引起,因此檢查時需要讓患者進行復合動作,如前屈時側屈、後伸時側屈、前屈和旋轉、後伸和旋轉等。如小關節突綜合征的患者,作後伸和旋轉復合動作會引起症狀的加重。
2.腰椎肌力和耐力評定
(1)軀干屈肌肌力評定:患者仰卧,屈髖屈膝位,雙手抱頭能坐起為5級肌力;雙手平伸於體側,能坐起為4級肌力;僅能抬起頭和肩胛為3級肌力;僅能抬起頭部為2級肌力;僅能捫及腹部肌肉收縮為1級肌力。
(2)軀干伸肌肌力評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緣以外,固定下肢,能對抗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為5級肌力;對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為4級肌力;僅能抬起上身不能對抗阻力為3級肌力;僅能抬起頭為2級肌力;僅能捫及腰背部肌肉收縮為1級肌力。
(3)腹內和腹外斜肌肌力評定:用以測定一側的腹內斜肌和對側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囑患者盡力抬起頭和一側的肩部,雙手抱頭能屈曲旋轉腰椎為5級,雙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轉腰椎為4級,雙臂前伸能旋轉屈曲腰椎為3級,僅能抬起頭部為2級,僅能捫及肌肉收縮為1級。
(4)軀干屈肌耐力評定:患者仰卧位,雙下肢伸直,並攏抬高45°,測量能維持該體位的時間,正常值為60秒。
(5)軀干伸肌耐力評定:患者俯卧位,雙手抱頭,臍以上在床緣以外,固定下肢,測量能保持軀干水平位的時間,正常值為60秒。
3.腰椎特殊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又稱Lasegue試驗(圖1),檢查時患者雙下肢伸直仰卧,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並徐徐將之抬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為止,記錄此時下肢與床面的角度,即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達80度左右,且無放射痛。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圖2),即檢查者將患者下肢抬高到引起放射痛的高度後,慢慢放下腿至患者主訴症狀消失,然後讓患者盡量屈曲頸部或將足背屈,或二者同時進行,如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為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在較為嚴重的患者中,不僅患側的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連健側的直腿抬高試驗也可以為陽性,稱為間接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圖3)。這是由於健側下肢抬高時可使神經根牽動硬膜囊,從而相應改變了對側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相對位置,而誘發了疼痛。
(2)股神經牽拉試驗:是腰腿痛檢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俯位、仰卧位或側卧位進行。在保持髖關節適度的過伸時,將患側膝關節最大限度屈曲,腹股溝或大腿前側疼痛視為陽性,交叉股神經牽拉試驗則為健側屈膝時患側出現症狀。股神經牽拉試驗有兩種做法:一是病人俯卧位,患側膝關節伸直,檢查者將患側的小腿上提,使髖關節處於過伸位,出現大腿前方痛者為陽性;二是患者俯卧位,兩下肢伸直,檢查者站於患者側旁,以手握住患者檢查側踝部,屈曲膝關節,使足跟盡量貼近臀部,出現被檢測大腿前方牽拉痛,大腿前方或後方放射痛,或骨盆抬離床面為陽性。此試驗原理是牽拉了腰大肌及股四頭肌中的股神經而使上位腰神經根緊張,產生疼痛。
(3)「弓弦」試驗:患者行直腿抬高試驗至產生疼痛,此時保持大腿位置不變,檢查者輕度屈曲患者膝關節,症狀減輕。然後用拇指在患者腘部加壓,如再次出現放射性疼痛,則弓弦試驗陽性,說明坐骨神經在其走行區受到壓迫(圖4)。
(4)屈頸試驗(Linder test):患者仰卧位,四肢平放,檢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置其枕後,緩慢屈其頸部,若出現腰部及患肢後側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提示坐骨神經受壓。此試驗原理是:患者屈頸時,可使脊髓上升25px~50px,同時向上牽拉神經根及硬膜,在腰骶神經有病變時,可因牽拉神經根而產生大腿後放射痛,嚴重者可引起患側下肢屈起,此即為陽性。
(5)屈膝試驗:如果患者主訴站立時有坐骨神經痛,讓患者向前彎腰伸手去觸摸自己的腳尖。如果患者彎腰時受影響,患側的膝關節屈曲,則認為屈膝試驗陽性,坐骨神經根受到壓迫。
(6)腰部過伸試驗:患者俯卧位,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將患者雙下肢向後上方抬高,離開床面,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壓患者腰部,出現疼痛者為陽性。多見於腰椎峽部裂。
(7)拾物試驗:將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兩膝伸直,腰部自然彎曲,俯身將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髖而不彎腰的將物拾起,此即為拾物試驗陽性,表示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礙,多見於脊椎病變如脊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外傷及炎症等。
(8)背伸試驗:患者站立位,囑患者腰部盡量背伸,如有後背疼痛為陽性。表明患者腰肌、關節突關節或棘上、棘間韌帶等有病變,或有腰椎管狹窄症。
3、腰椎間盤突出能不能做傷殘級別鑒定??
鑒定中心說要腰椎間盤突出症才能評級,腰椎間盤突出是評不了級,社保局說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認定不了工傷,有專家能幫分析下嗎?
4、腰椎間盤突出輕中度分級標准?
腰椎間盤突出症大多發生於中年人和青年人,患者往往有長時間的坐位工作的情況,或者長時間的彎腰工作史,患者長時間的腰部肌肉的疲勞導致了腰椎間盤的退變,時間長了之後,就可以導致腰椎外層的纖維環的破裂,導致椎間盤的突出,患者可以表現為腰部的疼痛以及神經根的受壓,神經根受壓就會表現為下肢的疼痛,也就是常說的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從腰部向臀部、大腿外側、小腿逐步的放散痛。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需要減少腰部疲勞的動作,避免過度的彎腰,如果地上有什麼重物需要拾起的時候,建議能夠蹲下來靠髖關節的屈曲來抬起或者拿起地上的重物,同時需要進行背部肌肉的鍛煉,如臨床當中經常推薦給患者的腰部的小燕飛的動作,通過背部肌肉的收縮、舒展,來達到腰部肌肉力量的增強,對於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5、醫學上把疼痛分為那幾個等級,分別舉些例子好嗎?
醫學上按照0~10級給疼痛程度定級:0級為無痛;0到3級為輕度疼痛;達到4級就會影響睡眠4到6為中度疼痛;達到7級會無法入睡;7級以上為重度疼痛;10級為劇痛。
例如:
1、針尖刺手背、用力鼓掌,約1~3級。
2、頭發被拉扯、錐子刺大腿,小於等於4級。
3、刀切到手、軟組織挫傷、扭傷等,約4~7級。
4、生產時,前期持續性的疼痛,2~3級,宮縮最厲害時,達到7~8級。
5、三度燒傷、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重度血管性頭痛、偏頭痛,8~9級。
6、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引發的神經痛、晚期腫瘤壓迫神經引發的癌性疼痛等,10級。
(5)腰椎間盤突出症疼痛等級評估擴展資料
痛感的由來:
疼痛,是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因人而異,疼痛的感覺其實是通過神經末梢上的痛覺感受器產生的。當這個感受器受到刺激後,會通過脊髓將信號傳輸到大腦,人就會產生痛感。疼痛是人們求醫問葯的最常見原因。但因疼痛是人的主觀感覺,只能靠患者自訴,其他人才知。否則,他人難以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因此很難對它下個定義。
與此對應,人體中還有一個抗痛系統,這個系統不僅會通過神經發出抑制疼痛的信號,體液中還會分泌出內啡肽、強啡肽等物質。這些物質的作用類似於嗎啡,會幫助人體緩解疼痛的感覺。
疼痛類型:
醫生與神經學家大致將疼痛分為以下幾類:
1、劇痛是身體受傷引起的疼痛。它提醒大腦對潛在的傷害作出反應。它可能持續幾分鍾到六個月,直到傷害被治癒。
2、慢性疼痛在創傷痊癒後還要持續很長時間(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沒有創傷也可能存在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並不提醒身體做出反應,並且它往往延續六個月以上。
3、癌症(或惡性)疼痛與惡性腫瘤有關。腫瘤侵入健康組織,並且壓迫神經或血管,產生疼痛。癌症疼痛也可能與進入身體的治療處理有關。有些醫生將癌症疼痛歸入慢性疼痛。
疼痛等級評估方法:
醫學上關於疼痛程度目前有2種評估方法:
1、VAS法,即視覺模擬評分法,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具體是在紙上畫一條10cm的直線,兩端分別表明0和10,0代表無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紙上畫。
2、VRS法,即語言描述評分法,具體方法是將疼痛劃分為4級:1)無痛、2)輕微疼痛、3)中度疼痛、4)劇烈疼痛,讓病人根據自身感受說出,這種方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夠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