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椎間盤 > 大黃附子湯椎間盤突出

大黃附子湯椎間盤突出

發布時間:2021-02-11 23:33:35

1、大黃附子湯與溫補湯的病因、病機、治法、臨床表現的比較

病機就不懂怎麼來說,一源起探討一下吧!從組方成分來講,大黃附子湯組方之意,取辛、附大熱,大黃用意不在寒,在其攻下(推動)之力,方內葯力全是烈葯,故治暴寒暴積,注意一個暴字(其中有的起因可以積聚很久,但發作時暴烈),其表現為病起急且激烈,如大痛,大汗淋漓面色發青,甚至打混等,故本方主治六腑之寒積,因人體唯六與外相通,所以方中有大黃。如寒在臟及其它經絡則不必要用大黃。 溫補湯則治只要由於氣血虛感有寒或本身火少,血流慢,久而久之在體內積而不通(其實還未到積的程度,因方中多行氣葯),其發病時沒上方的激烈,或痛中兼有脹,其人面色白或帶小許青,氣短懶言,故本方主治氣血。兩方比較,一方治急病實寒且痛甚而病在腑者,二方則治慢病虛寒而病在氣血者。

2、風寒阻絡型腰椎間盤突出吃什麼中葯

椎間盤突出症診斷是否成立?腰椎間盤突出症之診斷需要 a.有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b.查體突出間隙棘突間或偏一側壓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 c.受壓神經根支配區感覺或運動、反射改變 d.CT檢查所示突出部位與臨床查體相吻合。排除腫瘤或其他病變 現在很多患者都拿有突出椎間盤的片子來找我求良方,其實其中30%以上的患者並不是椎間盤源型的腰痛,他們多因軟組織損傷、炎症源性腰痛、骨質疏鬆症、甚至於腫瘤源性的腰痛被醫生誤診為椎間盤突出。 如果你確定你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那麼建議你最基礎的治療是卧硬床休息,在有效的控制疼痛的基礎上配合醫生針對你的脊柱及椎旁軟組織情況做出的功能鍛煉方案,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對你的康復會有很大幫助。 至於中醫方劑都是針對患者具體的氣血、陰陽、寒熱、虛實情況不同而制定的具體化的葯物配比,沒有你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憑空開出的方劑最好不要吃,哪不是真正的中醫乾的事情。 我只能告訴你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據常見的風寒濕痹(獨活寄生湯加減)、寒濕痹阻(附子湯加減)、濕熱痹阻(三仁湯加減)、氣滯血瘀(復元活血湯加減)、腎陽虛證(右歸丸)、肝腎陰虛(左歸丸),根據辨證不同而處方完全不同 至於要加什麼,減什麼,具體方劑里每一味葯的劑量都需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建議在當地找一名真正的中醫看看再說,不是網路上求所謂的秘方

3、大黃附子湯合黃連溫膽湯怎樣服用?

[主治]面色抄萎黃不華,精神襲疲憊,少尿或尿多清長,或見浮腫,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舌體淡胖,苔白膩或黃膩,脈弱。

[處方]附(先煎)9克,大黃9克,黃連6克,半夏9克,蘇葉9克,竹茹12克,陳皮9克,茯苓15克,人參6克,黃芪15克,桃仁12克,益母草20克,白芍12克。浮腫尿少者,可加車前子12克,豬苓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

4、腰椎間盤突出有誰有良方,偏方也可以。

中醫將腰腿痛一症分為如下若干證型,其特點如下:
寒濕型
腰痛時輕時重,酸脹重著,轉側不利,遇冷加劇,得溫則減。舌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溫腎培元,驅寒通痹。 處方:熟附子、桂枝、木瓜各10g,川牛膝、白芍各15g,生黃芪、雞血藤各30g,淡乾薑、炙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服。
濕熱型
腰痛,伴有熱感,腿痛為脹痛或跳痛,小便濁黃,口苦。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數。 治法:祛風散寒化濕,補腎活血。 處方:桑寄生30g 獨活25g 秦艽20g 防風15g 肉桂10g 細辛3g 茯苓15g 澤蘭15g 狗脊20g 杜仲15g 麻黃10g 牛膝15g 木瓜15g 五加皮15g
氣滯阻絡型
腰痛急劇,走竄不定,轉側困難,雙下肢均可受累。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脈澀。 治法:宜補其氣血,暢通血脈,方葯可選用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健運湯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雞血藤各30g,當歸12g,乳香、沒葯各9g,三棱、莪術、伸筋草各10g,全蠍、祁蛇各3g,川牛膝15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瘀血內積型
:腰腿痛,痛有定處,雙下肢麻木重著,腰部僵硬。舌質紫暗,瘀斑,脈澀不利。 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絡 處方:處分:當歸20g 牛膝15g 枳殼10g 三七10g 紅花15g 沒葯15g 五靈脂10g 酒制大黃15g 骨碎補30g 續斷20g 元胡15g 香附10g 土鱉蟲15g
肝腎虧虛型
腰痛而酸軟,雙下肢乏力,腰痛遇勞加重,休息後減輕,喜按喜壓。舌苔薄白,脈細。 治法:溫補腎陽,補益肝腎,通絡止痛。方選右歸飲加減。 處方:制附子、桂枝各10g,熟地黃、山茱萸、川牛膝、巴戟天、續斷、肉蓯蓉、杜仲、桑寄生、骨碎補各15g,土鱉蟲10g,雞血藤3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外用葯:即外用的膏葯,敷劑、噴劑、擦劑等,外用葯的作用一般用來止痛,並且常見過敏現象。 中成葯:姚氏通絡活血膠囊 舒筋健腰丸

5、大黃附子湯的用量

大黃9g、附子12g、細辛3g。

6、大黃附子湯的加減化裁

腹痛甚,喜溫,加肉桂溫里祛寒止痛;腹脹滿,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氣導滯;體虛或積滯較輕,可用制大黃,以減緩瀉下之功;如體虛較甚,加黨參、當歸以益氣養血。

7、大長今里的附子湯是什麼?

〖方源〗《金匱要略》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一》: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葯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組成〗大黃 三兩 [9g] 附子 炮 三枚 [9g] 細辛 二兩 [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方歌〗金匱大黃附子湯,細辛散寒止痛良,
冷積內結成實證,攻專溫下妙非常。
附子(《本經》)

基 原 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子根)。

原 植 物 多年生草本。主要栽培於四川、陝西。
采 集
夏至至小暑間控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凈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

1、鹽附子:較大者洗凈,浸入鹽鹵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並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表面出現大量鹽粒結晶,體質變硬為止。

2、黑順征:中等大者洗凈,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並與鹽鹵水同煮,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鹵水液中,並加入黃糖及菜油製成的調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洗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曬干。

3、白附片:較小者洗凈,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並與鹽鹵水同煮至透心為度,剝去外皮,縱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嘗無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後,曬干。

葯 材
1、鹽附子:以個大,堅實,表面起鹽霜者為佳;

2、黑順片:以片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3、白附片:以片勻,黃白色,油潤,半透明狀者為佳。

成 分
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胺,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

葯 理
1、致顫,強心;2、降壓,擴張冠狀血管;3、消炎;4、鎮痛。

毒 性
致顫。

炮 制
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凈,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至切開後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颳去皮,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反復悶潤數次,潤透後切片,曬干。(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鹽附子洗凈,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用姜湯浸1-3天,然後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

性 味
辛甘,熱,有毒

歸 經
心、脾、腎經

功用主治
回陽補火,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驚風,風寒濕痹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服。

宜 忌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組 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葯三兩

8、大黃附子湯這味中葯的來源是什麼?

《金匱要略》卷上。

與大黃附子湯椎間盤突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