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椎間盤 > 椎間盤鏡手術是顯微鏡

椎間盤鏡手術是顯微鏡

發布時間:2021-02-09 05:31:45

1、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最好的微創手術是哪一種?還有現在最新的是哪一種

「椎間孔鏡」是當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先進微創技術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在顯微鏡的引導下,清晰定位突出髓核、增生骨質,並採用相應配套的脊柱微創手術器械,摘除突出組織、去除增生骨質、修復破損的纖維環,以此解除神經壓迫,達到治療目的。

2、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的七大優勢

椎間孔鏡脊柱微創技術的目的是在椎間盤纖維環外手術,徹底清除突出或脫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質來解除對神經根的壓力消除由於對神經壓力造成的疼痛。手術採用的是局麻治療,術前也不需要禁食禁水。手術中病人意識清醒,可以把手術中的感受與手術醫生交流。另外,椎間孔鏡系統從腰椎一旁進入,利用了人體骨骼結構的自然通道,所以不用切除骨骼、韌帶,對病人腰椎的穩定結構沒有損傷和破壞。
一般情況下,病人手術後2小時,就可以下床。在手術創傷方面,由於椎間孔鏡手術是在鏡下完成操作,皮膚上只有一個7毫米的微小切口,出血極少,可以完全達到開刀手術效果,還避免了傳統開刀手術的大損傷、大出血及昂貴的內固定材料。
優勢一:安全綠色
通過側方入路到達目標區域,避免傳統後路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
優勢二:修復功能
多角度雙極射頻電極能在低溫下直接消融髓核、修復破裂的纖維環。
優勢三:目的直接
鏡下准確摘除突出髓核,手術效果與椎間盤手術的黃金標准——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相一致。
優勢四:適應症廣
能處理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窺鏡下使用特殊的射頻電極,可型纖維環成型和環狀神經分支阻斷,治療椎間盤源性疼痛。
優勢五:並發症低
術中能消除神經根的水腫和無菌性炎症,盤外預防術後感染,創傷小,形成血栓和感染的幾率低,術後不會在後方重要結構處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經的粘連。
優勢六:安全性高
局麻,術中能與病人互動,不傷及神經和血管,基本不出血,手術視野清晰,大大降低誤操作的風險
優勢七:康復迅速
術後次日可下地活動,平均3-6周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
椎間孔鏡後路、側路皆可操作,直達突出病灶,3.9mm的超大通道內徑使可視下准確摘除突出髓核的手術操作更簡單靈活,僅為5.5mm的器械外徑在避免了椎間孔鏡環鋸盲目打孔的同時,可直接後椎板間隙入路摘除腰5骶1中央突出型髓核,側路椎間孔入路可在不切斷肌纖維、經安全三角區的穿刺途徑直達椎間盤突出部位摘除突出髓核,使操作更直接便捷,避免了傳統手術干擾椎管及神經根、咬除椎板、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進而影響脊柱穩定性的弊端,設備獨具雙極射頻可在突出髓核摘除後完成止血及修復破損的纖維環,在避免了後路鏡手術因術中出血而不得不停止的弊端的同時有效預防了術後感染,真正地實現了摘除---修復---抗炎三位一體的脊柱疾病治療黃金標准。

3、什麼叫內視鏡腰椎微創手術?對椎間盤突出有幫助嗎?

骨科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edic Surgery)

「微創」手術,絕對不只是內視鏡手術的專有代名詞!至少對骨科醫師來說是如此。而成大骨科5位教授在不同骨科次專科領域的「微創」手術上,都有獨步國內外的創見與貢獻。

想到「微創」手術時只想到內視鏡是不夠的,尤其對骨科而言,「微創」手術有更深一層的含意與內涵。內視鏡一般都需有「腔室」,才有足夠的空間讓內視鏡能夠施展得開;而骨科針對骨頭的治療,除了關節有「腔室」可容納關節鏡外,骨頭是被肌肉直接包裹住,沒有多餘的空間讓內視鏡伸入,使得內視鏡這種「微創」的利器,對骨頭病變有時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即使不藉助特殊的工具,純粹依賴經驗與技術達成的小傷口手術治療,「微創」的觀念與技術兼具,也絕對構得上是「微創」手術。

骨科的微創手術歸納分成三類:一是如外科系醫師常用的內視鏡或改良工具,二是搭配導航系統的科技輔助,三就是以改變技巧來減少對組織的傷害。

醫療的傳統基本觀念本來就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與疾病本身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最低。改變手術技巧也能達到這個醫療觀念的精神,自然也是「微創」。

以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手術治療為例,指手術部位髖關節是位於腔室較窄小的骨盆腔一隅,內視鏡的使用上比較不方便;而台灣醫療史上最早期引入傳統手術方法時,因為技法不成熟與結構不熟悉,曾經必須開刀長達8小時,且傷口超過12公分,算是不小的手術。

但近年來,有經驗的小兒骨科醫師已經可以用只有傳統手術3分之1、長僅4公分位於前上腸骨突附近的傷口,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就完成這項手術。這種進步的原因是以解剖結構的知識為根基,既然對於患部解剖位置非常清楚,再加上了解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那小傷口配合手術位置的需要,移上、移下地拉到手術定位,就可以達到微創的效果。

小兒骨科曾用此開刀的病童作研究並發表在國際期刊<小兒骨科雜志>,發現提早對12至18個月大的病童手術作髖關節脫臼復位與骨盆切骨矯正術時,並不會如傳統認知以為18個月大以內的病童動手術會增加組織傷害的危險,因此讓醫師得以在12至18個月大病童的手術治療上多了一個選擇。

小兒骨折也是非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標的。傳統對於小兒骨折的治療,是採取「手術復位內固定(ORIF)」,也就是直接打開一個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將會留下長長的傷口與軟組織破壞。小兒骨科目前的主流手術方法則是採用「徒手復位內固定(CRIF)」,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骨釘做內固定處理,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小小傷口。

還有一種俗稱「軟釘子(flexible nail)」的工具與術法也頗受重視。成大醫院小兒骨科曾分析用「徒手復位內固定」的病童與「手術復位內固定」組作分析,發現術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較快,也比較完全,傷口比較美觀,後遺症因而比較少,病童與家長的滿意指數當然比較高。

成人骨折也可以採用類似的作法。例如當必須以鋼板做骨頭固定時,林啟禎主任指出,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由上位進、下位導引,再以經皮打入骨螺絲固定的間斷皮膚切開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不過,不是每種骨折固定都適用,而且優缺點各半。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經驗與術前的分析來改良傷口,就是傳統手術的「微創」經典,因為只需要6~10公分的傷口,比傳統必須15公分的切口小了一半。開口減縮了一半,對手術醫師來說,困難度自然增加,不是任何醫師都可隨便嘗試;但是考慮病人的最小傷害與最佳的預後,「微創」就是是醫師最重要的思考原則。

在人工膝關節手術上則是利用科技引導手術的「微創」經典。充分利用衛星導航的確認部位,力求手術相對位置的精準度,也讓傷口由減縮一半為6~10公分。這個新方法的高准確性很明確與實用,頗受國內外重視。

在脊椎的矯正與手術治療上,則充分利用內視鏡的特性(類似腹腔鏡與胸腔鏡)來執行,像是突出椎間盤切除、脊椎側彎矯正與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等手術,都可以透過內視鏡的操作,在「微創」的條件下,讓病人能獲得最好的預後,並帶來最小的傷害與術後並發症。

骨科在微創工具上還有另一項廣為人知的傳統利器──關節鏡。林啟禎主任指出,關節鏡的使用最普遍,從一開始用來檢視關節的情況,像是半月軟骨、關節軟骨與前後十字韌帶等關節腔的損傷情形,作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現在更在關節手術上發揮不小的功效,透過小小的傷口就能完成,例如在膝關節的關節鏡,做破裂半月軟骨的切除與修補,及前後、十字韌帶的重建,甚至在關節內作骨折的骨釘固定與移植幹細胞來修補軟骨(尚待人體實驗的新技術)等。用在肩關節上,關節鏡則可以用來修補破裂的旋轉袖肌肉及碎片的清除,還可用以削平肩胛骨鷹突做減壓手術。

對壓迫正中神經的腕道癥候群與成人的扳機指攣縮,利用其獨創的手術工具,進行傷口很小的減壓與松筋「微創」手術,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臨床效果與研究成果上都有傑出論文,受到國內外重視與稱許。

另一個「微創」的重要概念,就是「微創」不只是計較傷口較小,而且還計較對組織的傷害較小。他說,像針對腦性麻痹兒童所做的「腿肌腱延長術」,是希望能夠放鬆患者的不正常腿部肌肉攣縮,雖傳統手術的傷口本來就不大,但是做「V或I」字型的連續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大;他自己則發明採取「網狀(Mesh)腿肌腱延長術」來做治療,其間斷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小、效果更好,恢復到可復健、練習行走與比術前更有力且穩定的時間可以快上一倍以上,腦麻兒術後不必因為被限制在石膏內的時間長而心情沮喪及生理萎縮,家長與復健醫師比較不會對骨科手術採取負面態度,對腦麻兒的治療整合便有提升作用。這個新方法與成果因為很明確與實用,2007年9月在亞太骨科醫學會拿到牆報論文首獎。

醫學的觀念在修正提升,醫療技術與工具也與日俱進,而其中「微創」正是必然的核心技巧與理念。對於未來骨科在「微創」上的發展,林啟禎主任表示,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會是目前最令人期待但尚待研究突破的主流趨勢,例如在退化或受傷的關節軟骨部位,利用植入幹細胞來激發軟骨組織自然修補或改善組織的傷害,或許可以改善老人常見之軟骨老化與退化關節炎的現象,並提升這些銀發族的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如此就能把最小傷害的醫療目標與理想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並對高齡化社會的特殊醫療生態改變作出實質的貢獻。

4、椎間盤鏡的治療原理

可除去突出的髓核組織、肥厚的黃韌帶及增生內聚的關節突等神經致壓因素,從而獲得根治的療效。本系統具有高度清晰的觀察性能、靈活穩定的固定裝置和精心設計的手術器械,便於醫生順利、高效地開展治療。現在,後路椎間盤鏡不僅可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還可以治療側隱窩狹窄、中央管狹窄等腰椎管狹窄症。
後路椎間盤鏡是光學纖維導光的直管式醫用內窺鏡,鏡體與導光束為分離式。本鏡主要用於後路微創式椎間盤突出症切除術的鏡下監視,以更好地觀察微小的、易忽略的病變,使手術更加徹底,並減小手術創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光學纖維將光束傳到內窺鏡物鏡前端,照亮被觀察物體,然後依靠透鏡的成像、放大以獲得清晰的圖像,從而觀察深部微小病變。
椎間盤鏡的優點:
◆適應症廣,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
◆傷口小(約1.5cm)、組織損傷少、出血少,手術時間短;
◆安全性能高,鏡下放大60倍,可清晰分辨鏡下組織,避免神經根損傷;
◆術後卧床時間短、恢復快,可進行門診手術;
◆綜合治療費用降低;
◆患者接受程度高;
◆高清晰視野,便於處理易於忽略的病變;
◆全手術過程記錄,方便病例討論和學術交流。
專家預示,後路椎間盤鏡將是繼關節鏡、膀胱鏡及腹腔鏡之後能夠在臨床上普及的內窺式治療鏡系統,該技術將徹底取代側路椎間盤鏡技術!
椎間盤系列產品
臭氧治療儀 射頻治療儀 半導體激光治療儀 日本八光穿刺針 c型臂 椎間孔鏡 吸治療儀、
醫用臭氧是國內唯一有三類注冊證可以連續24小時工作的設備,射頻治療儀也是國內唯一可以採用雙極治療設備,半導體激光採用810 與 980兩種波長,日本八光針是國際公認質量和韌性最好的,c型臂在國內是唯一採用全自動操作程序。公司可以 採取打包方式或單品種采購,保證價格最低質量最好售後最完善。也可以採用合作分成或我們單獨投資的方式。
椎間盤鏡又叫椎間孔鏡
武警山東省總隊醫院骨科中心在率先引進椎間盤鏡技術後,脊柱外科組專家組建了椎間盤鏡臨床研究隊伍,2010年公布了椎間孔鏡的臨床報告,其報告結論為JOIMAX經皮椎間孔鏡結合THESSYS技術獨立操作,成功為許多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實施了椎間盤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多數患者術後症狀可即刻緩解如常人,三天內即可下地出院。
據了解,該技術通過特殊的外側椎間孔入路途徑,在內窺鏡監視下摘除椎間盤突出組織,比通常的後路手術創傷小。典型的椎板切除術為了接近目標點,必然對脊柱穩定重要作用的結構造成廣泛破壞,這通常要求立即進行脊柱融合。相反地,椎間孔鏡技術通過專利的擴孔器和相應的醫療儀器,逐漸擴大椎間孔,完全摘除任何突出或脫出的碎片以及變性的炎性髓核。並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5、椎間盤鏡手術要多少錢?

一般來說,大約20000元是可以的完成的,這只是個小切口,但是不建議你做椎間盤切除術。因為椎間盤內窺鏡的操作不是絕對徹底的,最起碼它有微創的概念,能稍微改善一點,傳統手術現在對脊柱的穩定性沒有影響,至少切口稍微大一些。

6、微創脊柱外科新篇章--顯微鏡下腰椎間盤手術

?

7、微創?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症】

如果是單純腰椎間盤突出, 可以考慮顯微鏡或椎間盤鏡手術。開放手術或微創手術關鍵是選擇適應症,不存在開放手術一定比微創手術效果好。

(武漢協和醫院楊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8、腰椎間孔鏡和椎間盤鏡以及開放手術相比有何區別?如何選擇?

腰腿痛是中國常見多發病,很少有成年人沒有受過腰痛的困擾,一部分人由於嚴重的腰痛或者伴隨下肢放射痛來醫院就診,經一系列檢查之後發現腰椎間盤突出一般情況下,開放手術是指在背部後方相應的手術部位切開3-5cm的皮膚切口,隨即深入切開背部肌肉,顯露出椎板,再用專門的器械將椎板咬一個小窗,顯露出椎管與神經,隨後進去把神經牽開,顯露出下面的突出椎間盤,再將椎間盤切除,最後逐層縫合組織,結束手術。整個手術在連續硬膜外麻醉(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椎間盤鏡手術其實就是縮小版的開放手術。它只需要2cm的切口,然後將一個工作管道放置到椎板表面,隨後的步驟與開放手術一樣:椎板開窗——牽開神經——切除椎間盤——縫合組織——結束手術。整個手術同樣在連續硬膜外麻醉(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椎間孔鏡手術有兩種入路,一種是從背部側方,一種和椎間盤鏡手術一樣,從背部後方。無論那種方式,都是以穿刺的方式直接進入椎間盤突出部位,逐步建立工作管道,通過這個直徑約為0.6cm的工作管道,放入同軸內窺鏡,在內鏡直視下觀察椎管內情況,取出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由於工作管道僅0.6cm直徑,所以手術切口也僅需要約0.6cm,基本保護了所有椎間盤外的組織,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身體額外損傷。整個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即可。對於以上三種手術方式,可以簡單歸納如下(當然不適用於所有情況):1.開放手術基本可以被椎間盤鏡手術取代。因為兩者原理一樣,而後者創傷更小。2.如果可以選擇椎間孔鏡手術,就不選擇椎間盤鏡手術。因為椎間孔鏡手術的損傷還要遠小於椎間盤鏡手術,很多病人術後疼痛立刻消失並立即可以下地行走,椎間盤鏡手術後很少能達到這樣的條件。3.不是每一個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都可以做椎間孔鏡手術,有些突出伴鈣化,或者腰椎管嚴重狹窄的病人就不合適。具體情況需要醫生進行判斷。4.開放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可以將還沒有突出的椎間盤也切除一部分,這樣減少了椎間盤再突出發生的概率。椎間孔鏡手術由於管道細小,很難做到既切除突出椎間盤,又將未突出的椎間盤切除,所以突出復發率應該會略高於開放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話說回來,椎間盤具備了重要生理功能,切除多了將導致椎間隙加速狹窄,腰椎老化提前出現,這是很多老年性腰痛的根源。所以到底切不切未突出的椎間盤,切多少,醫學界還沒有定論。我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將突出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切掉,不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則保留(哪怕在形態上,它也可能表現為輕微突出)。但這僅僅是理想,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後,我個人的觀點是:盡量採用最小創傷的方法解決問題。能椎間孔鏡不椎間盤鏡,能椎間盤鏡不開放手術。只切引發症狀的突出椎間盤,如果從此痊癒,那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復發,則再次選擇最小創傷的方法進行手術(越微創的手術,重復實施對人體的影響越小),痊癒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如果無效,則升級為創傷較大的手術,直至取得相應的好的療效。

與椎間盤鏡手術是顯微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