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椎間盤 > 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

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

發布時間:2020-04-05 09:52:24

1、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表現有幾種

椎間盤突出疾病,一般見於青壯年,由於長期彎腰動作引起的。
彎腰對椎間盤的壓力比較大, 研究表明對椎間盤最容易受傷的姿勢就是彎腰、旋轉。
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表現一般為急性腰突,彎腰特別疼,脊柱側彎,有些患者屁股有點歪;也有
慢性長時間椎間盤向後突,壓到周圍神經,導致的下肢神經症狀,比如腿的麻木和疼痛,會放
射到大腿後部、小腿外側,腳,腳背,腳心。

2、頸椎間盤突出症有什麼臨床表現?

根據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側方突出型。由於頸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表現為單側的根性症狀。輕者出現頸脊神經支配區(即患側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現受累神經節段支配區的劇烈疼痛,如刀割樣或燒灼樣,同時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竄麻感,疼痛症狀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頸、肌肉痙攣及頸部活動受限等表現,尚可出現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現象。體格檢查可發現被動活動頸部或從頭部向下作縱軸方向加壓時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經節段有運動、感覺及反射的改變,神經支配區域相應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等表現。

(2)旁中央突出型。有單側神經根及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除有側方突出型的表現外,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可出現觸覺及深感覺障礙;對側則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感覺障礙的分布多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病變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良好。

(3)中央突出型。此型無頸脊神經受累的症狀,表現為雙側脊髓受壓。早期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步態笨拙,活動不靈,走路不穩,常有胸、腰部束帶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檢查可見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

X線檢查可顯示有頸脊椎側彎畸形,生理曲度減少,頸椎發直或向前彎曲,部分患者可見病變椎間隙狹窄,病程較長者於椎體邊緣有唇樣增生現象;脊髓造影在突出的相應節段平面有充盈缺損、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表現;CT 或核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的節段、范圍、大小及與神經脊髓的關系等。

3、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常見症狀有以下幾種:
1、腰部疼痛: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幾乎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了數周或數月的腰痛,或有反復腰痛發作,是常見的症狀。腰痛程度輕重不一,嚴重的患者可影響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後,不良症狀表現有所減輕,咳嗽、噴嚏或大便時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劇。
2、腰椎間盤突出會導致患者的腰部出現活動障礙:在運動時患者的腰部活動在各方面均受影響,尤以後伸障礙為明顯,少數患者在前屈時明顯受限的典型症狀。
3、下肢放射性疼痛: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間隙,而坐骨神經正是來自腰4、5和骶1-3神經根,所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或先有臀部開始,逐漸放射到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足背及足底外側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雙側坐骨神經痛。當咳嗽、打噴嚏及大小便等腹內壓增高時傳電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於腰背痛是腰椎間盤突出對病人的害處之一。

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可因髓核突出部位的大小、病程長短以及個體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主要的臨床症狀如下:(1)腰部疼痛:幾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狀,主要表現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鈍痛,平卧時減輕,活動後加重,重者呈痙攣性劇痛,這主要是神經根受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2)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側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嚴重者可呈電擊樣。一般多發於單側。這是由於椎間盤突出早期神經根底部的炎症化學性刺激造成的,後期炎症和消退後機械性壓迫往往出現麻木或下肢發涼。(3)肌肉;力量減弱或癱瘓:一般可出現脛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現足下垂。繼發產生椎管狹窄可出現間歇性破行。(4)馬尾神經症狀:中央型突出較重者,壓迫馬尾神經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無力,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痿。

5、腰椎間盤突出有哪些臨床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以腰腿痛為主症的病症,好發於青壯年,但以體力勞動者較多見。發病原因多由於持續及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體位需要隨時變換,腰背部肌肉較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及扭轉的機會較多,容易引起脊椎內外的平衡失調,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形成神經根、馬尾或脊髓的壓迫症狀。由於人體下腰部的活動最多,負重量也最大,所以臨床中以腰椎及腰骶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最高。

腰腿痛,疼痛可隨步行、彎腰、伸腰、坐起及咳嗽、噴嚏等動作加劇。嚴重者,影響坐卧翻身、站立,甚則出現步態跛行。疼痛可以呈持續狀,也可以呈間歇狀。

腰腿痛多呈單側狀(側偏型),也可呈雙側或馬鞍區(中央型),或是兩側交替發作。但腿痛呈逐漸向下行放射狀。一般先由臀部開始,再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至足(足踝、足外側至小趾、足背及拇趾等)。多表現為脹痛、刺痛、麻痛。久病則可出現放射疼痛區域的感覺麻木,如小腿外側、足背小趾、足掌、大趾等。

6、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腰痛。90%以上的患者均有這種表現。其疼痛范圍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鈍痛最為常見。平卧位時疼痛可減輕,站立位及坐位時,這種疼痛可以加重。

(2)下肢放射痛。可以沿著下腰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前或後外側至足跟。疼痛性質以放射性刺痛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於腰痛發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狀出現後出現,這兩種情況因人而異。

(3)下肢感覺及運動功能減弱。由於神經根的損害,導致了其支配的體感區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減弱甚至喪失。常見表現有皮膚麻木、發涼、皮溫下降等,嚴重時出現肌肉萎縮甚至肌肉癱瘓。

(4)馬尾神經症狀。這類症狀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排尿無力,排便失禁等。

7、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症狀是什麼樣?

根據您的症狀,因長期久坐不運動導致的,不是腰間盤突出,適當運動,多走動,粗鹽配合葯草熱敷,會緩解疼痛,還是要多活動

8、胸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

( 1 )疼痛:是最為常見的首發症狀,根據突出的類型和節段,疼痛可為腰痛、胸壁痛或一側、兩側下肢痛。咳嗽、打噴嚏或活動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狀加重;休息後上述症狀可減輕。也可發生不典型的根性放射性疼痛,如 T11 、 12 間盤突出可產生腹股溝及睾丸疼痛。 易與髖部及腎疾患相混淆。中胸段胸椎間盤突出症可表現為胸痛或腹痛。 T1 、 2 椎間盤突出 可引起頸痛、上肢痛及 Horner 綜合症,也需與頸椎病相鑒別。
( 2 )感覺障礙:尤其是麻木,也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之一。
( 3 )肌力減退和括約肌功能障礙也時有發生。
據統計,患者就診時 30% 患者主訴有排尿功能障礙(其中 18% 同時伴有二便功能障礙), 60% 的患者主訴有運動和感覺障礙。 盡管 X 線平片可顯示椎間盤鈣化,但對本病的診斷多無幫助。造影 CT ( CTM )可准確的顯示脊髓壓迫的情況,但缺點在於需要多節段地進行橫斷掃描且為有創性檢 查。 MRI 檢查的優勢在於該檢查本身無創,其矢狀面和橫斷面圖像可更加精確地進行定位和評估脊髓受壓的程度;此外, MRI 檢查還有助於發現多發的椎間盤突出而無需進行多節段橫斷掃描,且有助於與其他一些神經源性腫瘤相鑒別。

9、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典型症狀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但由於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徑、病理特點、機體狀態及個體敏感性等不同,臨床表現也有一定差異。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狀。患者自覺腰部持續性鈍痛,平卧位減輕,站立則加劇,一般情況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適度活動或慢步行走,另一種為突發的腰部痙攣樣劇痛,難以忍受,需卧床位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現此症,常在腰痛減輕或消失後出現。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重者可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可行走,呈跛行狀態;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歡屈腰、屈髖、屈膝位。 (3)下肢麻木、冷感及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與疼痛伴發,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單純麻木,有少數患者自覺下肢發冷、發涼。主要是因為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至。間歇性跛行的產生機理及臨床表現與腰椎管狹窄相似,主要是由於髓核突出的情況下可出現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學症狀。 (4)馬尾神經症狀:主要見於中央型髓核脫出症,臨床上較少見。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萎。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

與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