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椎間盤 > 什麼叫椎間盤腔鏡手木

什麼叫椎間盤腔鏡手木

發布時間:2021-01-08 13:09:51

1、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叫什麼

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不同,輕微的適用保守治療,無需手術,病程較重的則需要實施開放式手術或微創手術,因為創傷小,恢復快,微創是現在的主流,髓核突出或膨出,盤源性腰痛最先進的微創手術是美國的DISC-FX高頻手術系統,在國外屬於門診手術,隨治隨走,在咱們國家要住院觀察幾天,但是效果很好。2010年底已經進入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山東等大醫院都有這種設備。

2、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患了腰椎鍵盤突出一般是注意理療的方法,可牽引、按摩、拔罐、針灸等治療,吃些壯骨關節丸也有幫助,應該注意睡硬板床。

3、椎間盤鏡的治療原理

可除去突出的髓核組織、肥厚的黃韌帶及增生內聚的關節突等神經致壓因素,從而獲得根治的療效。本系統具有高度清晰的觀察性能、靈活穩定的固定裝置和精心設計的手術器械,便於醫生順利、高效地開展治療。現在,後路椎間盤鏡不僅可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還可以治療側隱窩狹窄、中央管狹窄等腰椎管狹窄症。
後路椎間盤鏡是光學纖維導光的直管式醫用內窺鏡,鏡體與導光束為分離式。本鏡主要用於後路微創式椎間盤突出症切除術的鏡下監視,以更好地觀察微小的、易忽略的病變,使手術更加徹底,並減小手術創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光學纖維將光束傳到內窺鏡物鏡前端,照亮被觀察物體,然後依靠透鏡的成像、放大以獲得清晰的圖像,從而觀察深部微小病變。
椎間盤鏡的優點:
◆適應症廣,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
◆傷口小(約1.5cm)、組織損傷少、出血少,手術時間短;
◆安全性能高,鏡下放大60倍,可清晰分辨鏡下組織,避免神經根損傷;
◆術後卧床時間短、恢復快,可進行門診手術;
◆綜合治療費用降低;
◆患者接受程度高;
◆高清晰視野,便於處理易於忽略的病變;
◆全手術過程記錄,方便病例討論和學術交流。
專家預示,後路椎間盤鏡將是繼關節鏡、膀胱鏡及腹腔鏡之後能夠在臨床上普及的內窺式治療鏡系統,該技術將徹底取代側路椎間盤鏡技術!
椎間盤系列產品
臭氧治療儀 射頻治療儀 半導體激光治療儀 日本八光穿刺針 c型臂 椎間孔鏡 吸治療儀、
醫用臭氧是國內唯一有三類注冊證可以連續24小時工作的設備,射頻治療儀也是國內唯一可以採用雙極治療設備,半導體激光採用810 與 980兩種波長,日本八光針是國際公認質量和韌性最好的,c型臂在國內是唯一採用全自動操作程序。公司可以 採取打包方式或單品種采購,保證價格最低質量最好售後最完善。也可以採用合作分成或我們單獨投資的方式。
椎間盤鏡又叫椎間孔鏡
武警山東省總隊醫院骨科中心在率先引進椎間盤鏡技術後,脊柱外科組專家組建了椎間盤鏡臨床研究隊伍,2010年公布了椎間孔鏡的臨床報告,其報告結論為JOIMAX經皮椎間孔鏡結合THESSYS技術獨立操作,成功為許多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實施了椎間盤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多數患者術後症狀可即刻緩解如常人,三天內即可下地出院。
據了解,該技術通過特殊的外側椎間孔入路途徑,在內窺鏡監視下摘除椎間盤突出組織,比通常的後路手術創傷小。典型的椎板切除術為了接近目標點,必然對脊柱穩定重要作用的結構造成廣泛破壞,這通常要求立即進行脊柱融合。相反地,椎間孔鏡技術通過專利的擴孔器和相應的醫療儀器,逐漸擴大椎間孔,完全摘除任何突出或脫出的碎片以及變性的炎性髓核。並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4、什麼叫椎間盤微創介入五聯一體療法

這一般是一些私立醫院打的廣告,建議你還是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

5、腰椎間盤突出症開放式手術與微創手術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開放式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被國際公認的最有效、最成熟、並發症最少的手術治療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開放手術對脊柱穩定性的破壞越來越小。除非患者已經存在明顯腰椎不穩的表現外,手術造成的脊柱不穩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不論哪種微創手術的手術適應症都非常狹窄,僅適用於纖維環完整的外側型椎間盤突出;而且微創手術由於手術視野狹小或僅在透視下進行,缺乏三維概念,均有椎間盤摘除不徹底的缺陷。微創手術的復發率為3.3-5.0%,至於復發時間,這與患者術後是否仍然存在非正確使用腰部密切相關。從理論上講,開放手術不應該存在腰椎間盤復發的可能,出現復發的主要原因是手術者手術中未將椎間盤摘除干凈以及機化的瘢痕破裂導致的。至於您提到的鄰近節段退變,這是目前困擾脊柱外科的主要問題之一,但由於非融合技術逐漸在臨床應用,使得發生率明顯降低。另一個原因就是,早期的椎間盤突出,脊柱的穩定性沒有明顯降低,僅僅需要摘除椎間盤即可,無需內固定,也就不存在術後鄰近節段退變的可能。但是,絕大多數患者在患病後畏懼手術,採用各種所謂的保守治療,以致疾病繼續朝嚴重的方向發展,導致了脊柱不穩定,使得醫生在摘除椎間盤之後不得不採用內固定以維持脊柱穩定,從而出現以後鄰近節段退變的發生。鄰近節段退變的發生率雖然有20%,但是僅僅8%的患者表現出症狀需要再手術。

6、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有哪幾種

回答下
現在的人得腰椎間盤毛病的人太多,有很多人都是去檢查出來,但隔一兩個月再去作磁共振,就一切正常了,你的情況應該不是很嚴重。這個病不去根的,沒法根治,後期全靠養和保持。
腰椎間盤病分為突出、脫出、膨出、滑出,膨出的情況不是很嚴重,可以用一些物理療法,比如牽引、正骨按摩等,但一定要找正規的,不然後果會更嚴重。不要輕易做什麼手術,包括微創手術,告訴你幾天就可出院,其實說實話,確實是這樣,基本下手術台就能感覺到變化,感覺治好了,可以行走,自己回病房都沒問題,但若想恢復好點,後期的保養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一兩年。
現在的微創手術較多,無法說哪種好,都是仁者見仁,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基本確認,那就是如果突出或膨出的椎間盤發生鈣化,如果鈣化嚴重的話,微創手術就沒效果了,需要做大手術,花費就是最少十多萬元。
保養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看你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久坐的人,比如坐辦公室的人,容易得這個病。2、長期低頭、彎腰工作的人;3、搬、抬、扛、拉等出力氣的工作的人;4、外力損傷,比如摔傷、急剎車造成的閃傷等;5、風寒入侵腰部,比如年輕時坦胸露背,睡覺時不蓋被子;6、腎虛導致。
就說這些吧,希望可以幫到你。

7、椎間盤鏡手術要多少錢?

一般來說,大約20000元是可以的完成的,這只是個小切口,但是不建議你做椎間盤切除術。因為椎間盤內窺鏡的操作不是絕對徹底的,最起碼它有微創的概念,能稍微改善一點,傳統手術現在對脊柱的穩定性沒有影響,至少切口稍微大一些。

8、什麼叫內視鏡腰椎微創手術?對椎間盤突出有幫助嗎?

骨科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edic Surgery)

「微創」手術,絕對不只是內視鏡手術的專有代名詞!至少對骨科醫師來說是如此。而成大骨科5位教授在不同骨科次專科領域的「微創」手術上,都有獨步國內外的創見與貢獻。

想到「微創」手術時只想到內視鏡是不夠的,尤其對骨科而言,「微創」手術有更深一層的含意與內涵。內視鏡一般都需有「腔室」,才有足夠的空間讓內視鏡能夠施展得開;而骨科針對骨頭的治療,除了關節有「腔室」可容納關節鏡外,骨頭是被肌肉直接包裹住,沒有多餘的空間讓內視鏡伸入,使得內視鏡這種「微創」的利器,對骨頭病變有時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即使不藉助特殊的工具,純粹依賴經驗與技術達成的小傷口手術治療,「微創」的觀念與技術兼具,也絕對構得上是「微創」手術。

骨科的微創手術歸納分成三類:一是如外科系醫師常用的內視鏡或改良工具,二是搭配導航系統的科技輔助,三就是以改變技巧來減少對組織的傷害。

醫療的傳統基本觀念本來就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與疾病本身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最低。改變手術技巧也能達到這個醫療觀念的精神,自然也是「微創」。

以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手術治療為例,指手術部位髖關節是位於腔室較窄小的骨盆腔一隅,內視鏡的使用上比較不方便;而台灣醫療史上最早期引入傳統手術方法時,因為技法不成熟與結構不熟悉,曾經必須開刀長達8小時,且傷口超過12公分,算是不小的手術。

但近年來,有經驗的小兒骨科醫師已經可以用只有傳統手術3分之1、長僅4公分位於前上腸骨突附近的傷口,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就完成這項手術。這種進步的原因是以解剖結構的知識為根基,既然對於患部解剖位置非常清楚,再加上了解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那小傷口配合手術位置的需要,移上、移下地拉到手術定位,就可以達到微創的效果。

小兒骨科曾用此開刀的病童作研究並發表在國際期刊<小兒骨科雜志>,發現提早對12至18個月大的病童手術作髖關節脫臼復位與骨盆切骨矯正術時,並不會如傳統認知以為18個月大以內的病童動手術會增加組織傷害的危險,因此讓醫師得以在12至18個月大病童的手術治療上多了一個選擇。

小兒骨折也是非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標的。傳統對於小兒骨折的治療,是採取「手術復位內固定(ORIF)」,也就是直接打開一個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將會留下長長的傷口與軟組織破壞。小兒骨科目前的主流手術方法則是採用「徒手復位內固定(CRIF)」,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骨釘做內固定處理,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小小傷口。

還有一種俗稱「軟釘子(flexible nail)」的工具與術法也頗受重視。成大醫院小兒骨科曾分析用「徒手復位內固定」的病童與「手術復位內固定」組作分析,發現術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較快,也比較完全,傷口比較美觀,後遺症因而比較少,病童與家長的滿意指數當然比較高。

成人骨折也可以採用類似的作法。例如當必須以鋼板做骨頭固定時,林啟禎主任指出,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由上位進、下位導引,再以經皮打入骨螺絲固定的間斷皮膚切開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不過,不是每種骨折固定都適用,而且優缺點各半。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經驗與術前的分析來改良傷口,就是傳統手術的「微創」經典,因為只需要6~10公分的傷口,比傳統必須15公分的切口小了一半。開口減縮了一半,對手術醫師來說,困難度自然增加,不是任何醫師都可隨便嘗試;但是考慮病人的最小傷害與最佳的預後,「微創」就是是醫師最重要的思考原則。

在人工膝關節手術上則是利用科技引導手術的「微創」經典。充分利用衛星導航的確認部位,力求手術相對位置的精準度,也讓傷口由減縮一半為6~10公分。這個新方法的高准確性很明確與實用,頗受國內外重視。

在脊椎的矯正與手術治療上,則充分利用內視鏡的特性(類似腹腔鏡與胸腔鏡)來執行,像是突出椎間盤切除、脊椎側彎矯正與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等手術,都可以透過內視鏡的操作,在「微創」的條件下,讓病人能獲得最好的預後,並帶來最小的傷害與術後並發症。

骨科在微創工具上還有另一項廣為人知的傳統利器──關節鏡。林啟禎主任指出,關節鏡的使用最普遍,從一開始用來檢視關節的情況,像是半月軟骨、關節軟骨與前後十字韌帶等關節腔的損傷情形,作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現在更在關節手術上發揮不小的功效,透過小小的傷口就能完成,例如在膝關節的關節鏡,做破裂半月軟骨的切除與修補,及前後、十字韌帶的重建,甚至在關節內作骨折的骨釘固定與移植幹細胞來修補軟骨(尚待人體實驗的新技術)等。用在肩關節上,關節鏡則可以用來修補破裂的旋轉袖肌肉及碎片的清除,還可用以削平肩胛骨鷹突做減壓手術。

對壓迫正中神經的腕道癥候群與成人的扳機指攣縮,利用其獨創的手術工具,進行傷口很小的減壓與松筋「微創」手術,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臨床效果與研究成果上都有傑出論文,受到國內外重視與稱許。

另一個「微創」的重要概念,就是「微創」不只是計較傷口較小,而且還計較對組織的傷害較小。他說,像針對腦性麻痹兒童所做的「腿肌腱延長術」,是希望能夠放鬆患者的不正常腿部肌肉攣縮,雖傳統手術的傷口本來就不大,但是做「V或I」字型的連續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大;他自己則發明採取「網狀(Mesh)腿肌腱延長術」來做治療,其間斷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小、效果更好,恢復到可復健、練習行走與比術前更有力且穩定的時間可以快上一倍以上,腦麻兒術後不必因為被限制在石膏內的時間長而心情沮喪及生理萎縮,家長與復健醫師比較不會對骨科手術採取負面態度,對腦麻兒的治療整合便有提升作用。這個新方法與成果因為很明確與實用,2007年9月在亞太骨科醫學會拿到牆報論文首獎。

醫學的觀念在修正提升,醫療技術與工具也與日俱進,而其中「微創」正是必然的核心技巧與理念。對於未來骨科在「微創」上的發展,林啟禎主任表示,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會是目前最令人期待但尚待研究突破的主流趨勢,例如在退化或受傷的關節軟骨部位,利用植入幹細胞來激發軟骨組織自然修補或改善組織的傷害,或許可以改善老人常見之軟骨老化與退化關節炎的現象,並提升這些銀發族的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如此就能把最小傷害的醫療目標與理想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並對高齡化社會的特殊醫療生態改變作出實質的貢獻。

與什麼叫椎間盤腔鏡手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