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醫院做了腰椎磁共振 影象表明L45椎間盤輕微突出.讓醫生看過片子後說我腰椎一點問題都沒有.
非常 正確!按醫生說的做!
2、核磁共振可以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症嗎
你好,可以。MRI是近年來在醫學臨床工作中廣為使用的一種特殊影像技術,它對軟組織病變的靈敏度較高,如果病人由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則在MRI上可以較為明顯地顯露出來,並且由於MRI可以進行三個方向的攝影,根據其信號的強度,可較好地對椎間盤突出的部位與類型作出診斷。
3、簡述椎間盤突出症核磁共振的表現
一、姿勢的改變
椎間盤突出較輕的患者,在體態行動方面常沒有明顯異常,僅僅是感到程度不同的疼痛或酸困無力等不適而已。但突出較重者則可引起脊柱外形改變和肢體的功能異常。這種改變尤以腰椎間盤突出更為明顯,出現蹶臂、彎腰、軀干歪斜、邁步受限或跛行等病理性體態。
二、脊柱改變
在正常情況下,頸椎和腰椎都有一定弧度的生理前凸,但在退行性變的基礎上發生椎間盤突出時,則出現生理屈曲度減小或變直,頸椎可出現後凸變形,腰椎在軸線平直的同時常合並有側彎。這是由於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壓迫神經根引起疼痛,患者必須本能地採取一些有利於減輕對神經根壓迫,降低神經根被推擠或牽拉的張力,以緩解疼痛的自我保護性體位的結果。脊柱的生理性前凸消失,使軸線變直,可使椎間隙的後部增寬,減弱對椎間盤的擠壓力;也可使後縱韌帶的張力增高,阻止椎間盤組織過多地向椎管內疝出和使髓核向椎間隙內部分還納;椎軸平直還可使黃韌帶張力增高。這些變化都可起到增大椎管容積,以減輕神經根受壓程度,緩解疼痛症狀的作用。
三、脊柱活動受限
約90%以上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脊柱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站立、行走、後伸、負重等向各個方向的活動都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尤以後伸時受限更為明顯。這是因為前屈時使後縱韌帶緊張度提高、椎間隙的後部增寬,突出髓核有一定程度的前移神經根的壓迫有所減輕。但後伸時則相反,椎間隙的後部變窄,後縱韌帶鬆弛,突出物後移,加重了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
四、壓痛及放射痛
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紅83%在病變椎間隙的棘突旁有壓痛,頸椎間盤突出可向上肢入射,腰椎間盤突出則向臀部及下肢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放射。這對診斷及定位有重要意義。椎旁壓痛是由於突出的椎間盤將神經根擠向黃韌帶,若從椎旁施加壓力於黃韌帶時,神經根受到前擠後壓而產生疼痛和放射痛。棘突旁局部疼痛是敏感性增高脊神經根受刺激所引起。放射痛是前支神經纖維形成的臂叢神經和坐骨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因為這些受激惹的神經都變得比較敏感,有時壓迫坐骨神經的分支,也可引起疼痛。
五、肌肉萎縮
部分重度椎間盤突出的病人常出現肌肉萎縮和肌辦下降的改變。這一方面是由於神經根長期受到壓迫引起下運動單位的損害所造成的神經營養性不良而繼發的肌肉萎縮。加一方面是由於患者長期以減少患側肢體運動來緩解疼痛而產生的廢用性萎縮。肌肉萎縮主要見於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骶神經損害。
六、感覺減退
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除主觀感覺到肢體或指(趾)麻木外,用針刺其受損神經支配區域的皮膚感覺時,痛覺反應亦較遲鈍,有少數病人感覺減退區域較廣泛,甚至與神經定位支配區不相符,這可能與中央型突出壓迫頸髓或腰2以下硬功夫膜囊內多根馬尾神經以及無菌性炎症擴散累及相鄰神經纖維或交感神經有關頸椎間盤中央型突出症迫脊髓者,感覺障礙不僅反應在上肢,還可以出現下肢甚至軀乾的感覺減退。
七、腱反射異常
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肌腱反射常出現減弱、消失或亢進等異常,如肱二頭肌反射異常提示頸5神經受累;肱三頭肌反射異常提示腰4神經受累;踝反射異常提示骶1神經受壓等等。
4、頸椎4.5間盤突出該怎麼治療,核磁共振片子上不是很嚴重,跑了多家醫院答案都不一樣,有說讓做手術,有
朋友,和你說一下!頸椎,腰椎間盤突出,這個只是影像學診斷!和醫生說的有差別,醫生的診斷是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字之差!關鍵是看患者有沒有症狀!才決定需不需要治療!人是直立行走,30歲以後就開始逐漸老化,退變!拍片子都會發現不同程度的突出,這是正常的,只要沒有症狀就觀察好了!望採納!謝謝!
5、腰椎間盤突出 磁共振還是CT
要想明確到底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是錯位做CT就完全可以,
但是如若確診是腰椎間盤突後,醫生可能還會讓你再做核磁。
CT主要針對硬體檢查較好,一般用於骨折檢查。
核磁則對軟體例如「髓核」「神經」的檢查更權威。
兩種檢查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6、腰椎的核磁共振成像圖片....請專家幫我看下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4/5和腰5/骶1比較明顯,至於樓上說的佔位木有找到呵呵,而且佔位這個詞不能隨便說吧。
從這些片子的掃描部位和選擇區域你這個是不是 腰腿痛拍的?看片子如果病人有腰痛加上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足的症狀是正常的。腰椎的曲度變直、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突出,希望能幫到你。
而且你應該介紹下現在患者主要症狀,才好給些別的建議呵呵,有時候影像學和臨床症狀不是完全相符的
7、:磁共振腰椎平掃,各序列掃描示腰椎序列正常,生理曲線存在,腰5骶1椎間盤輕度向後膨出,相應平面蛛網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在外力因素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主要症狀】
1.腰痛
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由於纖維環外層及後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
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腰5~骶1間隙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間盤產生化學物質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應使神經根發生化學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壓迫或牽張已有炎症的神經根,使其靜脈迴流受阻,進一步加重水腫,使得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壓的神經根缺血。
3.馬尾神經症狀
向正後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其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
【問題解析】
正是因為你的核磁共振顯示有腰5骶1的椎間盤突出,所以出現了臀部的酸痛,說明你還是需要及時到骨科去進行治療。
8、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有什麼特點?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由於髓核脫水退變,使其MR信號減弱。在矢狀位片中,髓核的大小、形態以及信號強弱均可以得到清楚地反映。在正常情況下,髓核的後緣應不超過相應的核體的邊緣,其信號強度均勻。當椎間盤發生退變而突出時,MR信號將減弱。信號的強度越低,表示椎間盤的退變程度越重。在退變較輕時,髓核表現為MR信號強度減低,伴有椎間盤向前或向後均勻膨出,但一般不超出椎體後緣,且邊緣比較光滑。進而,隨著退行性變的加重,在矢狀位上可以看到髓核MR信號進一步降低,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向後突出超出椎體後緣。在有些患者的矢狀位像上,可以看到脊柱後方的脂肪白線受壓中斷。由於核磁共振技術成像的高清晰度,大大提高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影像學確診率。目前,在一些醫院,有經驗的醫生依靠臨床檢查及核磁共振圖像,就可以准確地確定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手術方案,避免了患者在術前再作椎管造影之苦。但對於部分腰骶角不明顯,或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者,在定位上有一定困難,仍須結合腰椎平片或CT片仔細分析,切勿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