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膨脹是不是同一種病
1、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征,俗稱「腰突症」。
2、而「腰椎膨脹」樓主是說「腰椎間盤膨出」嗎?
腰椎間盤膨出,是屬於症狀最輕的情況,抓緊時間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包括椎間盤脫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膨出。
( 1 )椎間盤脫出:指的是保護椎間盤的纖維環和脊椎後縱韌帶受損傷較重,損傷的椎間盤部分或全部掉落到椎管內。其臨床表現主要有:腰部疼痛,臀部及腿部出現放射性疼痛,可表現在一側或雙側。身體常固定一個姿勢,改變體位可引起劇烈疼痛。因脫落的椎間盤在椎管內可以移動位置,當改變體位時,下肢疼痛的部位也可有所改變。在急性期咳嗽、打噴嚏,甚至深呼吸都可產生劇烈的放射痛。因疼痛而出現腰部和下肢的功能障礙,腰部肌肉緊張度增高或成板狀腰。腰部的觸診或扣擊都可使疼痛加重。 CT、磁共振影像檢查可見脫落的椎間盤顯影,得出明確診斷。
( 2 )腰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纖維環、後縱韌帶都有輕度損傷,椎間盤壓向後縱韌帶,造成椎間盤和後縱韌帶同時向後方或側後方突出。突出向正後方稱中央型。突出向側後方稱左側或右側椎間盤突出。此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腰部疼痛,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中央型表現在雙側。左、右型突出表現在單側。疼痛的位置固定不變,咳嗽、打噴嚏時疼痛加重。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一側突出同時伴有小關節錯位時,椎旁有明顯壓痛。 CT 、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可明確診斷。
( 3 )腰椎間盤膨出:指的是椎間盤、纖維環、後縱韌帶無明顯損傷,只是由於腰部肌肉緊張,椎間盤受力較大使後縱韌帶向後膨出。其臨床表現是:腰肌緊張,可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脹痛。觸診和X線檢查一般都有小關節錯位的指征。
2、腰椎間盤突出 磁共振還是CT
要想明確到底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是錯位做CT就完全可以,
但是如若確診是腰椎間盤突後,醫生可能還會讓你再做核磁。
CT主要針對硬體檢查較好,一般用於骨折檢查。
核磁則對軟體例如「髓核」「神經」的檢查更權威。
兩種檢查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3、簡述椎間盤的位置,結構及易脫出部位,方向
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椎間盤脫出症。
4、腰椎間盤突出痛在哪個部位
這個要看情況了,想要了解腰椎間盤突出如何調理,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
人體脊柱是由多節骨骼拼接而成,每一節我們稱之為一個椎體,由多個椎體形成一條保護性通道,我們稱之為椎管。
椎管包裹著脊髓,並且與脊柱相連通,脊髓的兩側延展出脊神經,脊神經從椎管通過,脊神經所通過的骨質小孔,稱之為神經孔,脊柱低位處的5塊椎體構成腰椎(腰脊),在每兩個相鄰椎體之間填充著具有靈活特性的椎間盤,作為脊柱間的緩沖器,椎間盤硬度似軟骨、外圍成環狀,即纖維環,柔軟的、成果凍樣的中間部分稱為髓核,椎間盤壓力可因人體的過度彎曲所造成的體位改變而增加50%,或者從站立體位轉變為無靠背式端坐體位時,椎間盤壓力增加80%.
那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呢?
如果受到外力作用,脊柱可能會超出正常范圍的形變,產生椎體錯位,從而導致椎體壓迫一個或多個椎間盤的情況,椎間盤受到擠壓會形成膨出,這個時候,會對被壓迫的纖維環造成微小撕裂和損傷,隨著時間的延長,帶有損傷的纖維環功能減弱,並發生形狀改變,同時,髓核變的乾燥,逐漸失去靈活性,隨著椎間盤病變,髓核向外側擠壓纖維環,造成盤體的膨出.
根據膨出部位的不同,該部位可壓迫或刺入脊神經、脊髓或馬尾神經之一,馬尾神經是神經匯集處,也是脊髓的最末端,中央椎間盤向後突出可壓迫脊髓,側椎間盤突出可深入至神經孔;渦流型腰椎間盤損傷可造成纖維環撕裂;推擠髓核,使之逾越纖維部,形成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膨出部位可侵及馬尾神經或脊神經,引起單側下肢或雙下肢的疼痛,麻木和不適.
希望採納並點贊,謝謝!
5、椎間盤突出(中央型)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保守治療,可以緩解症狀,一般根治不是很可能.注意事項: 一:患者需嚴格卧床休息,床鋪最好用硬板床,卧床時間約為4-5周.充分卧床休息後,可在合適的腰圍保護下.下地做輕度活動.二:注意腰部保暖,盡量不要受寒.避免著涼和貪食生冷之物,不要長時間在空調下,這樣對腰部不好,加強腰背部的保護.三:不要做彎腰又用力的動作(如拖地板…)注意姿勢,避免長久彎腰和過度負重,以免加速椎間盤的病變及加重疼痛.四: 在恢復期,患者要逐漸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鍛煉如游泳並注意糾正不良姿勢,注意腰背活動的自我保護,以防止疾病復發.五: 平時在飲食上,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骨頭湯,豆製品,經常吃,也有利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希望我的建議對您有所幫助,祝早日康復!!
6、L5-S1椎間盤輕度突出(中央型)
學習倒著走 穿好負跟鞋
2011年05月25日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盧素仙
倒走是慢性、姿勢性腰痛和椎間盤突出的常規康復鍛煉方法,因效果良好簡便易行而備受推崇,但對於倒走的科學原理,人們的了解並不太多。
與其它運動相比,倒走的本質特徵,是人體重心向後移動,而重心是人體姿勢的決定性因素。脊柱在人體的後背側,只有重心也在後側,脊柱才會挺拔。大家可自我體驗,讓脊柱保持最挺拔的姿勢,重心一定是在腳跟的。倒走時重心向腳跟移動,脊柱趨於挺拔,身體前傾和腰椎曲度減小,既矯正了姿勢,又是鞏固性的康復鍛煉,而且是直接針對姿勢性腰痛的病因。
站立的時候也一樣,雙腳前腳掌踩一本厚書,只要讓腳跟低於腳掌,重心後移,就可以矯正姿勢。只是運用了外部的強制性力量,該方法在舞蹈形體訓練教學中,針對初學者較為常用。
這也給康復醫學帶來了啟示,鞋也具有地基功能,於是負跟矯形鞋便應運而生,簡稱「負跟鞋」,特點是鞋底前高後低。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姿勢,這又與倒走鍛煉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更安全,更容易堅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就可以起到替代倒走的作用,最初使用的幾天,腳跟會有輕微的壓痛感,說明是重心明顯後移了,這是倒走不容易達到的效果。負跟鞋最初的研究,也正是替代倒走鍛煉。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負跟鞋品種逐漸增多。也出現了一些頗為牽強的產品,比如負跟拖鞋,雖然也是前高後低,但由於不利於行走且腳跟易滑動,容易導致前足和全身的緊張,不可能具有矯正姿勢的作用。專業的矯形鞋均不考慮拖鞋的形式,作為矯正人體重心位置、替代倒走的負跟鞋,要求更高。鑒別的方法也簡單,試驗一下該產品是否能夠輕松倒走,不利於倒走的,自然也就不具有替代倒走的作用。
負跟鞋的鞋底還需要有自外向內的保護性傾斜,避免踝關節損傷(崴腳)。正常人腳的壓力都偏向外側,所以鞋底外側磨損總比內側嚴重。負跟鞋強制重心後移至腳跟,會加劇這種壓力的外偏現象,而腳跟的跟骨又是圓形的,穩定性差,就很容易崴腳,所以鞋底外側必須適度加高,以減輕足底外側壓力,增強穩定性,避免損傷。這個安全性措施,也有利於雙腿內收,保持好的姿勢。
使用負跟鞋日常站立行走,足以替代倒走。它排除了倒走的安全性問題,也容易堅持,但容易運動過量,所以要特別控制行走速度,須緩步行走。在腰痛症狀不明顯的鞏固期,康復感覺可能也不明顯,會誤以為沒起作用,其實鞏固期的自我感覺都是這樣,不必大幅增加運動強度,矯正姿勢需要保持溫和鍛煉,能感到足跟輕微壓痛即可。鞏固期是必須的,尤其是對於椎間盤突出患者,要盡可能避免復發。這些原則與倒走鍛煉完全相同。
7、腰間盤在哪個位置圖片
腰間盤(腰椎間盤)指的是兩個腰椎之間的盤狀物,位置是在兩個腰椎之間,主要起到支持重量,緩沖壓力的作用。腰椎是脊柱在腰部的那一段,正常成人有5個腰椎,即L1、L2、L3、L4、L5。
腰椎間盤位於兩個腰椎體之間,第一腰椎與第二腰之間的椎間盤稱為腰1、2椎間盤,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之間的稱腰2、3椎間盤,以此類推,一般腰椎間盤突出好發於腰3、4與腰4、5椎間盤。
但腰痛並不一定都是腰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如運動過度後的腰肌勞損、腎虛等也可引起腰痛。
(7)椎間盤的中央部分稱擴展資料: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常見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預防工作應從學校、家庭、工作和職業前訓練開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確的勞動姿勢,注意勞動保護。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椎間盤突出症。
鍛煉方法
1、腹肌鍛煉。
也就是仰卧起坐。每次做十個,每天三次。(可根據患者的體質來定,不可逞強)。
2、交叉扭腰。
兩腳分開與肩寬,腳尖向內兩臂伸直,一手在體側,一手舉過頭頂。如果右手在上,先向左側後方擺。左側相反。於此同時腰部也隨之扭動,左右各100次。
3、抱膝觸胸。
處於仰卧位,雙膝屈曲,手抱住膝部,使盡量靠近胸部,然後放下,一上一下為一個動作,可持續30個。
4、腰背肌鍛煉。
處於平卧,雙膝彎曲放在床上,然後用力將臀部抬起,離開床面10厘米。這時您會感覺到腰背部在用力,堅持5秒鍾,反復10下。
8、腰椎間盤中央和兩側有啥不同
椎間盤由兩部分構成,周圍部為纖維環,由多層按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 構成,它牢固地連結各椎體;中央部是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稱為髓核.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這個!
9、腰椎間盤中央型突出是什麼症狀的?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數本症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發生率約91%。少數病人只有腿痛而無腰痛,所以說並不是每一個患者一定會發生腰痛。還有一些患者先出現腰痛,一段時間後出現腿痛,同時腰痛自行減輕或消失,來就診時僅主訴腿痛。痛多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脹的感覺。
2、下肢放射痛:腰腿痛在外傷、勞累和受寒後容易發作,每次時間約2~3周,可以逐漸緩解。在發作時如卧床休息,疼痛往往減輕。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是反復彎腰活動者發生腰腿痛幾率高。還有缺乏鍛煉的人,腰背部肌力差,即使偶爾彎腰抬重物或腰部扭傷,也易誘發腰腿痛。任何使腹壓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噴嚏、抬舉重物、慢性咳嗽等,都容易誘發腰腿痛,或使已發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動受限: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前屈後伸活動與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密切相關。如纖維環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後伸受限。原因在於腰椎前屈時,椎板間的黃韌帶緊張,增加了椎管容積和椎間隙後方空間,相應的後縱韌帶緊張度增加使突出的髓核部分還納,從而減輕了神經根壓迫的症狀。
4、脊柱側凸: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為減輕疼痛所採取的姿勢性代償畸形。表現是腰椎在向左側或右側彎曲,在背部觸摸正中位置的棘突可以發現棘突偏歪,但這並不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特有體征,約50%的正常人也有脊柱棘突偏歪。
5、跛行: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的跛行多為間歇性,即行走一段距離路程後出現下肢疼痛,無力,彎腰或蹲下休息後症狀可緩解,仍能繼續行走。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逐漸緩慢加重,出現上述症狀之前的站立時間或者行走距離逐漸縮短行走距離越短,病情越重。
6、感覺麻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不會出現下肢的疼痛,而僅出現肢體的麻木感,這多數是因為椎間盤組織壓迫神經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引起的。大腿外側是常見的麻木區域,當穿衣褲接觸時可以有燒灼感,長時間站立可加重麻木感。大腿外側感覺障礙的原因多為纖維環膨出或關節退變,而並非由於椎間盤突出。
10、腰椎間盤突出,中央型突出要怎樣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治療緩解或治癒。其治療原理並非將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復原位,而是改變椎間盤組織與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置或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消除神經根的炎症,從而緩解症狀。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①年輕、初次發作或病程較短者;②症狀較輕,休息後症狀可自行緩解者;③影像學檢查無明顯椎管狹窄。
(1)絕對卧床休息 初次發作時,應嚴格卧床休息,強調大、小便均不應下床或坐起,這樣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後可以佩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3個月內不做彎腰持物動作。此方法簡單有效,但較難堅持。緩解後,應加強腰背肌鍛煉,以減少復發的幾率。
(2)牽引治療 採用骨盆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椎間盤突出部分回納,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3)理療和推拿、按摩 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導致病情加重,應慎重。
(4)支持治療 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進行支持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酸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子,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5)皮質激素硬膜外注射 皮質激素是一種長效抗炎劑,可以減輕神經根周圍炎症和粘連。一般採用長效皮質類固醇制劑+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每周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2~4周後可再用一個療程。
(6)髓核化學溶解法 利用膠原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注入椎間盤內或硬脊膜與突出的髓核之間,選擇性溶解髓核和纖維環,而不損害神經根,以降低椎間盤內壓力或使突出的髓核變小從而緩解症狀。但該方法有產生過敏反應的風險。
2.經皮髓核切吸術/髓核激光氣化術
通過特殊器械在X線監視下進入椎間隙,將部分髓核絞碎吸出或激光氣化,從而減輕椎間盤內壓力達到緩解症狀目的,適合於膨出或輕度突出的病人,不適合於合並側隱窩狹窄或者已有明顯突出的患者及髓核已脫入椎管內者。
3.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證 ①病史超過三個月,嚴格保守治療無效或保守治療有效,但經常復發且疼痛較重者;②首次發作,但疼痛劇烈,尤以下肢症狀明顯,患者難以行動和入眠,處於強迫體位者;③合並馬尾神經受壓表現;④出現單根神經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縮、肌力下降;⑤合並椎管狹窄者。
(2)手術方法 經後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關節突切除,或經椎板間隙行椎間盤切除。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行椎板切除後,經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內椎間盤切除。合並腰椎不穩、腰椎管狹窄者,需要同時行脊柱融合術。
近年來,顯微椎間盤摘除、顯微內鏡下椎間盤摘除、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等微創外科技術使手術損傷減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