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理解脊柱微創手術(椎間孔鏡技術)?完全不同於介入技術。
脊柱微創手術技術(椎間孔鏡技術):如同關節鏡,腹腔鏡,胸腔鏡技術一樣利用管道鏡下通過 屏幕直接觀看病變組織而取出病變組織的技術。介入技術:(一)膠原酶化學溶解術原理:溶解椎間盤髓核的蛋白多糖,使椎間盤體積小而減輕或者解除神經壓迫。(二)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PLD)(三)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原理:利用激光能量,達到自動汽化椎間盤部分髓核,以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從而降低椎間盤突出對脊髓神經的壓迫,達到治療目的。(四)溫控熱波椎間盤修補術(IDET)(五)等離子消融術原理:利用70度熱凝使髓核內的膠原纖維氣化、收縮和固化,使間盤總體積縮小,從而降低盤內壓力,減輕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六)臭氧消融術原理:氧化髓核細胞,從而使突出的髓核回縮,盤內壓力降低,緩解對椎間盤痛覺感受器和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達到治療目的。(七)射頻靶點技術原理:利用一個高頻率交替變化的電場而產生高頻振盪而摩擦產熱,致使細胞變性凝固,發生物理化學變化,達到損毀靶點區組織的一種治療技術。
2、椎間盤鏡還是椎間孔鏡,能治療腰突嗎
找個有這技術的問問。
解放軍421醫院骨科治療腰突還是可以的。
3、椎間孔鏡和椎板間鏡的比較誰更好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總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吧。PLD技術是盲切(和內窺鏡影像相當而言),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症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些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就不足為奇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些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易掌握,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些技術是有害無益的。
4、腰椎間孔鏡和椎間盤鏡以及開放手術相比有何區別?如何選擇?
腰腿痛是中國常見多發病,很少有成年人沒有受過腰痛的困擾,一部分人由於嚴重的腰痛或者伴隨下肢放射痛來醫院就診,經一系列檢查之後發現腰椎間盤突出一般情況下,開放手術是指在背部後方相應的手術部位切開3-5cm的皮膚切口,隨即深入切開背部肌肉,顯露出椎板,再用專門的器械將椎板咬一個小窗,顯露出椎管與神經,隨後進去把神經牽開,顯露出下面的突出椎間盤,再將椎間盤切除,最後逐層縫合組織,結束手術。整個手術在連續硬膜外麻醉(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椎間盤鏡手術其實就是縮小版的開放手術。它只需要2cm的切口,然後將一個工作管道放置到椎板表面,隨後的步驟與開放手術一樣:椎板開窗——牽開神經——切除椎間盤——縫合組織——結束手術。整個手術同樣在連續硬膜外麻醉(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椎間孔鏡手術有兩種入路,一種是從背部側方,一種和椎間盤鏡手術一樣,從背部後方。無論那種方式,都是以穿刺的方式直接進入椎間盤突出部位,逐步建立工作管道,通過這個直徑約為0.6cm的工作管道,放入同軸內窺鏡,在內鏡直視下觀察椎管內情況,取出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由於工作管道僅0.6cm直徑,所以手術切口也僅需要約0.6cm,基本保護了所有椎間盤外的組織,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身體額外損傷。整個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即可。對於以上三種手術方式,可以簡單歸納如下(當然不適用於所有情況):1.開放手術基本可以被椎間盤鏡手術取代。因為兩者原理一樣,而後者創傷更小。2.如果可以選擇椎間孔鏡手術,就不選擇椎間盤鏡手術。因為椎間孔鏡手術的損傷還要遠小於椎間盤鏡手術,很多病人術後疼痛立刻消失並立即可以下地行走,椎間盤鏡手術後很少能達到這樣的條件。3.不是每一個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都可以做椎間孔鏡手術,有些突出伴鈣化,或者腰椎管嚴重狹窄的病人就不合適。具體情況需要醫生進行判斷。4.開放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可以將還沒有突出的椎間盤也切除一部分,這樣減少了椎間盤再突出發生的概率。椎間孔鏡手術由於管道細小,很難做到既切除突出椎間盤,又將未突出的椎間盤切除,所以突出復發率應該會略高於開放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話說回來,椎間盤具備了重要生理功能,切除多了將導致椎間隙加速狹窄,腰椎老化提前出現,這是很多老年性腰痛的根源。所以到底切不切未突出的椎間盤,切多少,醫學界還沒有定論。我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將突出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切掉,不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則保留(哪怕在形態上,它也可能表現為輕微突出)。但這僅僅是理想,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後,我個人的觀點是:盡量採用最小創傷的方法解決問題。能椎間孔鏡不椎間盤鏡,能椎間盤鏡不開放手術。只切引發症狀的突出椎間盤,如果從此痊癒,那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復發,則再次選擇最小創傷的方法進行手術(越微創的手術,重復實施對人體的影響越小),痊癒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如果無效,則升級為創傷較大的手術,直至取得相應的好的療效。
5、射頻消融術與椎間孔鏡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有何不同?哪個效果好?哪個對創傷小?
都屬於微創手術,創傷都很小的,只是器械不同,目的相同的!!!
6、腰間盤突出 椎間孔鏡手術和椎間盤鏡手術哪個合適
治療上一般這樣的情況都是保守治療比較好,微創和手術一般是不建議的,所以治療上建議可以採取中醫,中葯外敷保守治療比較好,並且治好以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注意運動鍛煉。治療期間多注意防寒保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