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結構圖片 4—5在人體什麼部位
兩側髂嵴連線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帶的位置,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
2、腰椎間盤突出圖片
您好,我就是一名腰椎患者(今年23歲,病齡2年),工作以後由於久坐不動,並且平時不注意坐姿開始感覺腰不舒服了,有次在家換水桶時用力過度導致腰很痛(疼到不能走路的那種),去醫院檢查結果是腰椎(L5-S1、L4-5椎間盤突出),當時感覺自己完了,小小年紀腰椎,有種職業生涯要結束的感覺。。。因為醫院醫生沒給開葯(醫生說去葯店買點貼的葯膏經常貼就行,試過了,沒啥用,要還是很疼,疼到不能坐),所以自己就找了個中醫,開了點調理氣血的葯,在淘寶上買了一大塊木板鋪在床上睡,每天堅持睡木床板真的很有效,現在腰已經不怎麼疼了,平時還要注意盡量避免手提重物,對腰有傷害的劇烈運動也要避免,堅持下去,會改善很多的,祝您早日康復!
3、腰間盤突出症的圖片
你好,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常有腰骶部疼痛症狀,疼痛較深,疼痛可輕可重。輕的久坐後才產生症狀重者痛不可忍,卧床不起,稍動就痛,翻身極為困難。
卧床休息後腰痛症狀逐漸減輕或消失,但有的病人數日或數周後出現下肢症狀。一般16-15病人只有腰痛症狀而不出現下肢症狀,也有隻有下肢症狀而無腰痛症狀的。腿痛症狀的程度差異很大,如有的早期就出現了小腿和足部麻木不適有的一開始就是一側下肢疼痛並伴有麻困症狀有的只有下肢的困脹症狀,不久出現另一側症狀,一側重一側輕或原來的一側症狀消失。如果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可以使用 腰椎gu方世醫貼 緩解疼痛。
4、求一張詳細的人體骨骼圖,尤其是腰椎部分
詳圖沒有,不過腰椎L4L5的位置就在你平常系腰帶的位置就是了。椎間盤突出看看你的發病程度,如果沒有影響腿部的活動,還是保守治療。腿及腳部要是已經有明顯的放射性疼痛,還是建議你去醫院做了吧。我是7年前做的,L4L5加腰底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現在一點事也沒。做的是椎板減壓術。
5、腰間盤的結構是什麼
結構:
椎間盤位於相鄰的上下兩椎體之間,柔韌而有彈性,對椎體起著平衡和緩沖震盪的作用。人體除頸椎1-2之間以及骶椎外,其他椎體之間包括腰5骶1之間均有這種結構,整個脊柱共有23個椎間盤,占整個脊柱全長的32.1% ,椎間盤有三部分組成:上下兩個軟骨板、中間的髓核、外面的纖維環。中間的髓核是一個半流動狀的液體物質,被纖維環包圍在中間,上下由軟骨板封閉。
6、腰間盤在哪個位置圖片
腰間盤(腰椎間盤)指的是兩個腰椎之間的盤狀物,位置是在兩個腰椎之間,主要起到支持重量,緩沖壓力的作用。腰椎是脊柱在腰部的那一段,正常成人有5個腰椎,即L1、L2、L3、L4、L5。
腰椎間盤位於兩個腰椎體之間,第一腰椎與第二腰之間的椎間盤稱為腰1、2椎間盤,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之間的稱腰2、3椎間盤,以此類推,一般腰椎間盤突出好發於腰3、4與腰4、5椎間盤。
但腰痛並不一定都是腰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如運動過度後的腰肌勞損、腎虛等也可引起腰痛。
(6)椎間盤結構組成圖擴展資料: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常見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預防工作應從學校、家庭、工作和職業前訓練開始,使每一個工作人員了解正常的脊柱生理,正確的勞動姿勢,注意勞動保護。
腰間盤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腰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椎間盤突出症。
鍛煉方法
1、腹肌鍛煉。
也就是仰卧起坐。每次做十個,每天三次。(可根據患者的體質來定,不可逞強)。
2、交叉扭腰。
兩腳分開與肩寬,腳尖向內兩臂伸直,一手在體側,一手舉過頭頂。如果右手在上,先向左側後方擺。左側相反。於此同時腰部也隨之扭動,左右各100次。
3、抱膝觸胸。
處於仰卧位,雙膝屈曲,手抱住膝部,使盡量靠近胸部,然後放下,一上一下為一個動作,可持續30個。
4、腰背肌鍛煉。
處於平卧,雙膝彎曲放在床上,然後用力將臀部抬起,離開床面10厘米。這時您會感覺到腰背部在用力,堅持5秒鍾,反復10下。
7、椎間盤由什麼構成????????????????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並連接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其結構成分為兩部分:
(1)纖維環:為椎間盤周邊部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纖維環前方較厚,因此髓核偏後,故多見其向後方突出或脫出。
(2)髓核:為一種白色的類似粘蛋白物,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含有很多水分,藉以調節椎間盤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大,含水量減少。如幼年時含水量佔80%以上,老年時則可低於70%。髓核處於纖維環的包圍中,猶如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方滾動,即能將所受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因此椎間盤起著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沖外力。
(3)軟骨板:為透明軟骨,形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相接,並與纖維環融合,將髓核密封其中,因此,當軟骨板完整時,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內,也不易向後方突出。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位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