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腰椎間盤的生理退變?
這要從腰椎間盤的結構談起,椎間盤外圈的纖維環和內圈的髓核中所含的水分,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減少。同時,纖維環逐漸加厚,而髓核則縮向中心部。其中,髓核中所含的蛋白多糖在30 歲後日益減少,使髓核失去彈性,趨向膠原化。纖維環各層成45度角與軟骨板附著,兩層間以90 度角交叉。這種結構加強了纖維環的彈性和韌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則因磨損部分產生網狀變性和玻璃變性,失去原來的清楚層次及韌性,成為纖維環上的薄弱之處。
軟骨板也隨年齡增長而變薄,產生了軟骨細胞壞死,纖維環的附著點亦鬆弛。脫水和重復損傷,使得退變椎間盤的薄弱處出現了裂隙,且多在纖維環後部,裂隙可涉及纖維環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現在軟骨板,變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2、椎間盤由什麼構成????????????????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並連接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其結構成分為兩部分:
(1)纖維環:為椎間盤周邊部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纖維環前方較厚,因此髓核偏後,故多見其向後方突出或脫出。
(2)髓核:為一種白色的類似粘蛋白物,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含有很多水分,藉以調節椎間盤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大,含水量減少。如幼年時含水量佔80%以上,老年時則可低於70%。髓核處於纖維環的包圍中,猶如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方滾動,即能將所受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因此椎間盤起著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沖外力。
(3)軟骨板:為透明軟骨,形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相接,並與纖維環融合,將髓核密封其中,因此,當軟骨板完整時,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內,也不易向後方突出。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位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
3、幹細胞技術能不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在生命過程中,人體總是有部分細胞不斷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性增殖的細胞代替他們,人體出生以後,生長,發育,成熟衰老與死亡是生命過程的必然規律。機體的衰老是細胞衰老的結果,但機體的衰老死亡與細胞的衰老死亡是不同的,機體的摔倒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細胞同時衰老,而細胞的衰老與機體的衰老密切相關。細胞衰老與死亡是細胞生命活動中的基本規律,在細胞摔倒的過程中,細胞結構會發生一系列變化,細胞死亡有兩種形式,既壞死性死亡和自然凋亡,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壞死性死亡可引起炎症反應,而自然凋亡會引起炎症反應對於維持生物體內細胞新陳代謝具有
4、幹細胞是怎麼修復腰椎間盤的?
1、分化替代髓核細胞,修復腰椎間盤
修復腰椎間盤的核心在於修復髓核細胞,當正常的髓核細胞受到損傷後,其增殖的潛力有限,
幹細胞具有分化為軟骨細胞的功能,專家已將幹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為髓核樣細胞,可以有效地修復腰椎間盤退變,增殖分化後的軟骨樣細胞能合成蛋白多糖和Ⅱ型膠原蛋白形成新的細胞外基質,增加受累椎間盤的高度和含水量。
2、改善疼痛,調整椎間盤的內環境
幹細胞具有分泌各種細胞因子的能力,例如生長因子、營養因子、抑炎因子等,生長因子可促進椎間盤細胞的生長;營養因子為細胞的合成生長以及細胞外基質合成提供營養支持;抑炎因子能抑制炎症反應,免疫調節,從而改善內環境,緩解疼痛等臨床症狀。
3、增加血供,改善椎間盤功能
椎間盤沒有血供,一旦受損,很難進行自我修復,由於椎間盤的髓核和纖維環等結構受到破壞,無血流供應營養物質,更難以恢復。治療表明,當模型動物接受幹細胞療法之後,可促進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率,增加血供,使腰椎間盤得到更大程度改善,緩解腰椎間盤的進一步惡化。
幹細胞療法為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開拓了新方向,幹細胞強大的修復和再生功能,有效的緩解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礙。
5、腰椎間盤的形態構造怎樣?
腰椎間盤由透明軟骨(也叫軟骨終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構成,纖維環由堅硬的密膠質纖維形成,圍以髓核。
透明軟骨板即椎體的上、下軟骨面,在解剖上屬於椎體各部分,但臨床上與椎間盤病變密切,可視為椎間盤的一部分。透明軟骨板作為髓核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在椎骨發生過程中,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然成骨,形成骺環,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5 歲以前椎體上下的骨骺和骨體相融合,軟骨板的大小和形狀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椎體上下無血管的軟骨板如同膝髖關節的關節軟骨,可以承受壓力保護椎體,防止椎骨遭受壓力,只要軟骨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軟骨板還可視作半滲透膜,在滲透壓下,水分可以擴散至無血液的椎間盤。
纖維環在上下透明軟骨板的周圍有一圈堅強的纖維組織,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成為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主要維持負重的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脊柱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纖維環作同心層排列,各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猶如肋間內外肌排列一樣。相鄰兩層之間借黏合劑樣物質相連,纖維環的前部及外側部較後部約寬一倍,後部各層較窄,層次少,相鄰層的纖維接近平行,連接的物質較少,最內層的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成人纖維環由一系列板層構成,形成不完全的環,每個板層的纖維在兩個椎體間斜行,並以一定角度(30 ~ 60 度),越過鄰近板層的纖維,有的甚至垂直。纖維環相鄰纖維層的交叉排列,可能與髓核對其所施內部壓力有關,短纖維較長纖維更易遭受巨大的壓力,不利於兩椎骨間的運動,可引起放射狀撕裂,纖維環連接相鄰兩椎體,使脊柱在運動時作為一個整體,纖維環甚為堅固,緊密附著於軟骨終板上,保持脊柱的穩定性,脊柱外傷時,必須有巨大力量,使纖維環廣泛撕裂,才能引起椎體間脫位,纖維環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鄰椎體可以有輕度活動,但運動到一定限度時,纖維環緊張,又起節制的作用,限制旋轉運動。
髓核在出生時比較大而軟,位於椎間盤的中央不接觸椎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髓核位置有變化,椎體後面的發育較前面為快,因此至成年時髓核位於椎間盤偏後,髓核是一種富有彈韌性半液體的膠狀物質,約占椎間盤切面的50% ~ 60%,髓核由軟骨樣細胞組成,分散於細胞間基質,其中有分化較差,不太緻密的膠原纖維網覆以多糖蛋白質復合物,這個多糖,硫酸軟骨素由於其羥基能使髓核與水分結合,細胞間基質形成三維乳膠體系統。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殘余,髓核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較偏後,並不絕對中心。髓核隨外界的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及形狀,其位置在不同椎有所不同,如在頸椎即靠前。髓核的形成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它為同質的基質,原纖維結構無一定排列。
6、解剖學 椎間盤的名詞解釋是什麼?謝謝!~
1、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可以分為動物解剖學和植物解剖學。解剖學的主要分支有比較解剖學、組織學和人體解剖學。在解剖學研究中,研究大體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組織、細胞、胞器的觀察則會利用顯微鏡。
2、椎間盤兩個相鄰椎骨的椎體之間的軟骨連結稱椎間盤。由外圍的纖維環和中心的髓核組成。
(6)椎間盤細胞擴展資料
預防椎間盤脫出:
1、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睡床過硬或過軟,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腰部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勞損。
2、腰的應用: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因工作性質而用腰過度或已產生輕度勞損時,可服用對症中葯,避免勞損進一步加劇,而最終引起腰椎退性改變。
3、腰部保健運動:堅持腰的保健運動,經常進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動,使腰椎始終保持生理應力狀態,加強腰肌及腹肌練習,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對腰的保護能力加強,防止腰椎發生退行性改變。
7、椎間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