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

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

發布時間:2021-05-23 16:27:55

1、早上9點到11點是什麼時候

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分別為
子時-晚上11點~半夜1點
丑時-半夜1點~半夜3點
寅時-半夜3點~清晨5點
卯時-清晨5點~早上7點
辰時~早上7點~早上9點
巳時~早上9點~中午11點
午時 ~中午11點~下午1點
未時 ~下午1點~下午3點
申時 ~下午3點~晚上5點
酉時 ~晚上5點~晚上7點
戌時 ~晚上7點~晚上9點
亥時 ~晚上9點~晚上11點
12地支與生肖相配的關系是:子(鼠) 丑(牛) 寅(虎) 卯 (兔)辰(龍) 巳 (蛇)午(馬) 未(羊) 申 (猴)酉(雞) 戌(狗) 亥(豬)依次對應。
9-11點時間正好是蛇出沒的時間,所以叫己時。
求採納

2、晚上九點到十一點是什麼時辰

亥時,就是21點到23點,然後就是;子丑寅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兩個小時

3、上午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

上午9點到11點是巳時(sì shí)。

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子(zǐ)、丑(chǒz)、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一日有十版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鍾),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鍾),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3)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擴展資料:

如《淮南子 天文訓》雲:「日至於衡陽,是謂隅中。」故巳時又稱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刻稱為隅中。(上午9時至中午11時)。

相傳是古人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艷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權地聯系在一起的。

4、夜裡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

夜裡9點到11點是亥時。亥時正是夜闌人靜之夕,故又稱人定。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古人嚴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從具體入睡時間來看,亥時被認為最佳。亥時自漢代被稱為「人定」時分,人定即人靜,也即21時-23時之間,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就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之語。

如今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要在晚上21點就睡覺,難度恐怕相當大,但再晚也不能晚過23點。因為23點為子時,此時膽經旺。中醫理論認為,「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膽又為少陽,「少陽不升,天下不明」。即此時不睡覺,第二天就沒得少陽之氣升起,人就沒有精神。

(4)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擴展資料

其他時辰對應的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5、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

是巳時。

十二時辰:

子時:23-1時

丑時:1-3時

寅時:3-5時

卯時:5-7時

辰時:7-9時

巳時:9-11時

午時:11-13時

未時:13-15時

申時:15-17時

酉時:17-19時

戌時:19-21時

亥時:21-23時

古代意義:

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5)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擴展資料:

時間來歷: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描述時間主要參照顯而易見的天象、動物生物鍾和日常作息,比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後來逐漸改用授時設備讀數來描述,後來也逐漸給這些授時設備讀數配上了五行。

比如,給甲乙兩字配上木(4:48-9:36)、給丙丁兩字配上火(9:36-14:24)、給戊己兩字配上給土(14:24-19:12)、給庚辛兩字配上金(19:12-24:00)、給壬癸兩個字配上水(0:00-4:48)。

6、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屬於什麼時辰

早上八點到九點屬於是辰時;十到十一點屬於是巳時。

7、9點至10點是什麼時辰?

辰時至巳時。

時辰換算

1、子時:23時至01時

2、丑時:01時至03時

3、寅時:03時至05時

4、卯時:05時至07時

5、辰時:07時至09時

6、巳時:09 時至11時

7、午時:11時至13時

8、未時:13時至15時

9、申時:15時至17時

10、酉時:17時至19時

11、戌時:19時至21時

12、亥時:21時至23時

(7)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擴展資料

從十二時辰到「北京時間」

從明代起,就開始有外國傳教士將鍾表帶入中國呈獻給皇帝。清代時,清廷宮殿里的外國鍾表擺得琳琅滿目,據說康熙收藏的西洋鍾達4000件。

但這些時鍾始終也只是皇親貴族們的玩藝而不會對社會生活發生真正的影響。中國人仍在以擊鼓和燃香來計算時間。現代時鍾真正開始在中國社會中發揮作用,是在鴉片戰爭之後。

自從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後,清政府被迫開放的口岸城市越來越多。上海是最有代表性和最繁華的開放口岸,進出口貿易日益繁忙,外灘上的江海關大樓應運而生。

而在這座大樓的樓頂上就鑲有一面西式大鍾,它也是上海灘的顯著標志,因為來往的船隻需要一個統一的標准時間來指揮。

在19世紀80年代,上海的法租界當局在上海外灘建起了一個信號台,這個信號台每天中午12點鍾會落下一個球,讓大家來校對時鍾。雖然它十分簡單,但卻是中國江南地區最早的標准時間對時鍾。

在最初,這個信號台用的時間標準是上海本地的「地方平均太陽時」,即以太陽通過上海的子午線時為正午12時,來計算一天的時間。

以本地的 「地方平均太陽時」來報時,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做法,在人們素不來往的農業時代也是行得通的,但是到了19世紀後半葉,西方已經進入工業社會,來往日益繁密,首先感到沒有統一時間標準的不便。 

1880年,英國國會決議以格林威治時間為全國標准時間。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與會者決定將按全世界統一的時區系統計量的時間,稱為格林威治標准時。

格林威治標准時將整個地球分成了24個時區,而中國大部分的繁華地區,即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都在東八區 (即以東經120度經線的時刻為標准)。

大約是到19世紀末,中國的沿海口岸也開始改用格林威治標准時,即東經120°的標准時來計時了。當時人們把這個時間標准稱為「海岸時」。

1902年,當時的中國海關就提出以這個 「海岸時」作為中國的標准時間。在民國時代留下的《中華民國八年歷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民國紀元前十年間,海關為劃一時刻起見。

嘗以東經120度經線之時刻,為沿海各關通用之時。稱之曰海岸時,實即第八區之標准時。其時區范圍未經規定。但內地如京奉、京漢、津浦等線路,以及長江一帶,均採用之。 」

原來人們會說「雞叫三遍的時候」,現在會說「早班船剛剛開走的時候」到 1911年,中國已經出現了9400公里的鐵路,包括京奉線、京漢線、膠濟線、津浦線、滬寧線等,而經營鐵路是需要標准時間的。

一位叫丁賢勇的學者找到了一份「中國最早的火車時刻表」,那是吳淞道路有限公司於1876年在上海發布的。

不過這張時刻表下面還有一個說明:「吳淞鐵路1876年6月30日通車,7月3日正式營業,表中時間表記方法略作了調整。 」也就是說,當時的計時方法可能不是今天這種習見的24小時制的標准時間計時法,但是火車兩小時一班是肯定的。

丁賢勇敘述道:「清光緒年以後,上海『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鍾表始盛行』。經過一段時期,人們迅速適應了新的時間,他們會把自己原來的生活時間和現在戴了手錶以後的時間做好調整。 」

最有趣的是,原來人們會說,「雞叫三遍的時候」「吃晌午飯的時候」,現在會說「早班船剛剛開走的時候」或「開往蘇州的火車還沒有來」。人的生活節奏已經在隨著新式交通的節奏走了。

1912年1月2日,推翻了滿清王朝的中華民國政府宣布,開始採用公歷。但是,在開始的幾年裡,中國各地的計時方法還是採用當地的 「地方平均太陽時」,因為當時的中國,鍾表才剛剛開始進入民間,更沒有廣播電台來為人們報時,大家還是習慣在本地看太陽來定時間。

到了1914年時,民國政府的中央觀象台改用北京地方平均太陽時來發布歷書,也就是說,開始以北京的太陽時來作為全國的時間標准,這是一大進步。

而在1912年,時任民國教育部職員的魯迅,日記中表記時刻的方式已經西化。 1912年時的中國首都,至少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是實行現代時間標准計時的。

滬渝、滬蓉、滬昆等線民航飛機的旅客下機後需撥動手錶,進退一小時到了民國7年即1918年,當時的中央觀象台提出劃分全國為五個時區:一是中原時區,以東經120度經線之時刻為標准。

包括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黑龍江及內蒙古之東部,可以看出,這個「中原時區」實際就是今天的格林威治時間的東八區,也就是「北京時間」。

另外四個時區是:隴蜀時區,以東經105度經線之時刻為標准,包括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東部、寧夏、內蒙古中部、青海等;回藏時區。

以東經90度經線之時刻為標准,包括內蒙古、甘肅、青海及當時的西康西部、新疆及西藏之東部;昆侖時區,以東經82度半經線之時刻為標准,包括新疆及西藏西部;長白時區,以東經127度半經線之時刻為標准,包括吉林及黑龍江東部。

這個五時區的方案,始終也沒能真正實施。到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首都,中原標准時的應用也不斷擴展。1935年3月,交通部令全國電報局一律改用標准時,並令上海無線電報局及南京有線電報局分任每日廣播之事;南京電報局每日11點30分左右對時一次。

海關、電報總局、鐵路局以電報將標准時刻傳遞到各地所屬機構,在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車站、碼頭、大銀行、大機關及繁華市區街道,多置有大鍾為一般市民提供時間服務。

1939年3月9日,抗戰中的國民黨政府內政部在重慶召集「標准時間會議」,對以前的五時區方案做了少量修改,並決定於1939年6月1日起實施,但同時決定 「在抗戰期間,全國一律暫用一種時刻,即以隴蜀時區之時刻為標准。 」

可以想見,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日本佔領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還是在使用「中原時間」。到了抗戰勝利恢復使用中原標准時的時候,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卻仍然使用「隴蜀時」,因此當時人們回憶「滬渝、滬蓉、滬昆等線民航飛機的旅客下機後需撥動手錶,進退一小時。 」

到1948年時,國民黨政府又決定從3月起實行五時區的標准時間,但一年後國民黨敗退台灣,這方案最終也沒推行起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幾乎解放了全中國。戰爭中全軍指揮系統使用的時間應該是高度一致的,那隻能全部使用中原標准時間。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改北平為北京,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率先使用「北京時間」報時,此後西安、成都等地也紛紛宣布改用北京時間。到大約1953年,全中國除新疆和西藏外,實際上都已使用東經120度標准時,即北京時間。

與9點到11點是什麼時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