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蝙蝠有什麼病毒

蝙蝠有什麼病毒

發布時間:2021-03-20 21:02:12

1、蝙蝠體內真的有很多病毒嗎?

很多病毒只是相對於人類而言,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而且體溫是四十幾度,身體攜帶很多病毒。

2、蝙蝠身上所有的病毒?

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流行,讓人談"毒"色變。網傳許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證實為蝙蝠,比如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上世紀末馬來西亞的尼帕病毒,澳大利亞的亨德拉病毒,當然還有著名的SARS也被證實為蝙蝠才是真正的野生宿主,這是為什麼?
關於蝙蝠是否是病毒的理想宿主,要解決這個假說可以分為三步——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發病毒儲存宿主?
二、蝙蝠是否在攜帶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三、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一、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發病毒儲存宿主?
對於第一個問題,現在可以說公認沒有爭議了。蝙蝠確實是很多新發病毒的儲存宿主,比如埃博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這些大多數屬於killer virus,也就是殺人的病毒。
二、蝙蝠是否在攜帶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需要了解蝙蝠本身的一些特點——
1.哺乳類1/5是蝙蝠;
2.在現存的種、屬數目上僅次於嚙齒類;
3.唯一不受地形限制的哺乳類;
4.是除人之外,分布最廣的哺乳類;
5.可變的體溫調節;
6.回聲定位;
7.預期壽命很長(一般來說哺乳類是體型越大壽命越長);
8.很少發生癌症;
9.N多種病毒的儲存宿主
對於蝙蝠是否為病毒的存儲宿主還有一些潛在證據,實驗條件下以病毒感染蝙蝠,卻不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
可在"健康"蝙蝠細胞中分離出持續性感染的病毒;
非常高的病毒流行率;
更多樣的基因多樣性;
存在"現代"哺乳動物病毒的"祖先"或"先祖"支系。
三、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
從基因組學上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3.1蝙蝠具有其他哺乳類不具有的基因/通路
3.2蝙蝠缺乏其他哺乳類具有的基因/通路
3.3蝙蝠具有與其他哺乳類類似的基因/通路,但是表達譜不同
蝙蝠的DNA損傷修復相關的基因很不同尋常,可以說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很高,也就是說飛行造成的代謝率升高,更容易產生DNA損傷的在長期的進化中,蝙蝠通過提升DNA損傷修復能力來抵抗。
同時,我們知道人如果長時間發燒40°,人也基本上完蛋了,培養細胞也一樣,如果在40°培養細胞,超過24h,細胞肯定掛了,但是體外培養的蝙蝠細胞卻能抵抗熱壓力(統計學上40°培養24h細胞活力不降)。通過實驗發現,蝙蝠細胞內的熱休克蛋白/HSP(一大類細胞伴侶蛋白,可以促進蛋白的正確折疊,促進細胞的耐熱性等等)本底表達水平非常高,而且I型干擾素通路相關的基因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特徵(I型干擾素是具有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活性的分泌蛋白質,包含IFNα和IFNβ,其中IFNα還有很多亞型),其中本底水平的IFNα非常高。
並且I類MHC分子結合內源性肽段的精確度更好(MHC-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通過介導CD8+T細胞產生細胞毒效應/裂解細胞,病毒復制是在細胞內的,如果細胞察覺發現自己被病毒感染之後會把合成的病毒蛋白進行消化,進而產生病毒特異性的肽段,載入到MHC-1的溝槽中,轉移到細胞表面,進而告訴CD8+T細胞"我被病毒感染了",這時候CD8+T細胞就會釋放穿孔素顆粒酶把這個細胞打洞,細胞死了,裡面還沒出來的病毒也就一起掛了)。
通過產生IL-1β介導炎症反應的炎性小體(inflammasome)通路中,蝙蝠居然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炎症可以導致各種疾病,包括老化和癌症等等,其中在細胞質中存在DNA時會強烈誘導炎症(DNA正常情況下只存在與細胞核/染色質或者線粒體中),而幾類炎性小體就是識別細胞質中存在的DNA來介導炎症的,所以,蝙蝠相關基因缺失會導致蝙蝠本身的炎症水平很低。

3、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靠什麼傳播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傳播病毒主要有以下途徑:

1、蝙蝠直接叮咬或抓傷傳播。

2、吸入蝙蝠呼出的帶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而感染。

3、食肉動物或人捕食帶毒蝙蝠造成感染。

4、通過蝙蝠吃過的水果等染毒食物進行傳播。

5、蚊子、虱子及蜱蟲等與蝙蝠有關的寄生蟲進行傳播。

蝙蝠具有超強攜帶病毒能力,只是物種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並非蝙蝠的過錯。蝙蝠一般也不會直接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而是先傳播一些與之接觸的野生動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過這些病毒的中間宿主,最終才會傳播到人類身上。

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來源於蝙蝠的其他冠狀病毒具有較高的相似性,研究人員推測蝙蝠也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其實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確認SARS冠狀病毒和M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

(3)蝙蝠有什麼病毒擴展資料

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並不會因此而生病,這是為什麼呢?據新華網報道,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蝙蝠自身不會生病的原因是蝙蝠體內一個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

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上的研究顯示,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蝙蝠為了與其攜帶的病原體達成平衡,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

研究人員稱,這一通道被削弱卻並未失去功能,表明蝙蝠可以對防禦病毒的水平進行微調,有效卻不過分地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

如果能加強蝙蝠與病毒之間關系的研究,將對蝙蝠攜帶的病毒的防控,以及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4、蝙蝠有毒嗎?

5、蝙蝠有什麼危害

蝙蝠的危害:

蝙蝠沒有本身沒有危害,蝙蝠是生物系統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蝙蝠身上確實至少帶有14種可傳染人類或動物的病毒,包括狂犬病、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感染上的人50%以上都會死亡。

蝙蝠在內的一些野生動物攜帶各種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結果,是正常現象。2017年12月7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稱,蝙蝠是SARS病毒源。包括2020年1月的新型冠狀肺炎的病毒也是由於吃了蝙蝠染上的。

(5)蝙蝠有什麼病毒擴展資料:

蝙蝠的基因組分析:

蝙蝠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還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其飛行能力的進化與一系列復雜的形態和生理變化息息相關蝙蝠。

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與DNA損傷檢驗點或DNA修復通路相關的基因在蝙蝠中受到了很強的正選擇作用。他們還發現與皮膚彈性相關的基因和參與肌肉收縮的基因在蝙蝠中發生了快速進化,可能也有助於飛行。

蝙蝠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自身幾乎不受感染。通過對相關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蝙蝠中NF-κB家族轉錄因子c-REL受到正選擇。該基因不僅在固有免疫中發揮功能,還與DNA損傷反應具有一定關系。自然殺傷性(NK)細胞是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組學的發展為人類了解物種起源、分化、多樣性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

基因組學只是開展這些研究的入口之一,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蝙蝠是對人類具有極大危害的病毒載體,基因組學層面的比較分析,也將為了解蝙蝠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病毒防衛機制提供重要的工具。

6、蝙蝠身上帶有哪些病菌?

蝙蝠身上含有14種可以傳播給人或者其他動物的病毒,其中包括狂犬病病毒,新冠肺炎病毒,SARS病毒等。蝙蝠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傳播病毒:蝙蝠直接咬傷或者抓傷傳播,吸入蝙蝠呼出的帶有大量病毒的氣溶膠而感染,食肉動物或者是捕食帶菌蝙蝠造成感染等。所以人類一定要注意避免捕食野味,才可以防止病毒擴散。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古老到幾乎與恐龍是同時代。地球上有 961 種蝙蝠,蝙蝠是除人之外,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之一。

在幾百萬年前,蝙蝠真的變異了,它們的飛行特性導致了超高的新陳代謝率,天天渾身發燒40度,擱人身上,早特么的燒成智障掛了,但它們不會,就像沒事人一樣過了五百萬年。這種超高的代謝率意味著,蝙蝠在進行著普通哺乳動物難以想像的細胞快速更新。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次數多了,一般生物體的DNA復制肯定會出錯。

如果是人類,新陳代謝過快,容易癌變,然而蝙蝠經過千百萬年高燒不退的進化,它們奇跡般的擁有了DNA損傷修復超能力,幾乎不會出錯,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 15 到 16 倍,代謝率超高,心跳可以達到驚人的 1000 多下。這導致了蝙蝠們超常的壽命,還很少得癌。

大自然盯上了它,什麼埃博拉、馬爾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乾不死蝙蝠。干不死就共生吧!有幾種蝙蝠的體內都丟失了一個包含「 PYHIN 基因家族」的基因片段,基因的不完整,使病毒無法對蝙蝠產生作用。
毒王有多毒,傳言毒王在非洲拉了灘屎。被人誤食。就引起流行病毒傳播!

7、蝙蝠有哪些毒性?

蝙蝠身上確實至少帶有14種可傳染人類或動物的病毒,包括狂犬病、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感染上的人50%以上都會死亡。蝙蝠身上帶有病毒,近年已證實至少爆發過兩次突發性傳染病,一次是在澳大利亞,亨德拉病毒先由蝙蝠傳給馬,再傳給人。

8、蝙蝠真的就什麼病毒都不怕嗎?

蝙蝠可以攜帶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等多種病毒,但它們卻不會因此而染病。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其中的秘密。

原來,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

雖然免疫反應有助身體抵禦病毒等病原體,但對某種病毒的過度免疫反應可導致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發生嚴重的疾病,例如人體中被激活的「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通道與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蝙蝠為了與其攜帶的病原體達成平衡,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抗病毒免疫通道被削弱卻並未失去功能,蝙蝠可以有效卻不過分地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

9、蝙蝠身上有多少種病毒?

蝙蝠身上攜帶數十種致命病毒。

蝙蝠幾乎和恐龍同時代,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8800萬年,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之一。

同時蝙蝠也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體形不大卻壽命奇長,可以輕輕鬆鬆活到20歲,將與它體形大小差不多的哺乳動物遠遠甩在身後。

這個動物界的異類還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其能夠攜帶埃博拉、SARS病毒等數十種致命病毒。

(9)蝙蝠有什麼病毒擴展資料:

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一個國際團隊於2021年7月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上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年至70年前從與之關系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鑒定為與新冠病毒關系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基於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

研究表明,RaTG13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於1948年、1969年和1982年從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中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這項研究還得出結論,雖然新冠病毒和穿山甲攜帶的有關病毒擁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穿山甲可能在新冠病毒從動物傳給人類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穿山甲不大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分化時間長,表明可能存在未取樣、具有潛在傳染力的蝙蝠病毒譜系。同時,蝙蝠病毒譜系中病毒重組的現有多樣性和動態過程,證明了要事先鑒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人類疫情的病毒相當困難。

與蝙蝠有什麼病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