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鬱症是怎麼得的?
你好,首先我想說的是抑鬱症不是絕症,絕大多數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
第一:抑鬱症的確是今人頭痛的疾病,讓患者感到前途暗淡無光,度日如年(一些具體症狀我在這里就不多說了)但是你要想到的是這是你在發病期間情緒在負面的情況下導致的這種感覺和痛苦,好了之後自然會消失。
第二:抑鬱症目前有很多治療的辦法,心理治療,葯物治療以及兩者相結合治療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葯物的不斷研製開發,現在的葯物不光療效好而且副作用小。
第三:也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抑鬱症不是絕症是可以治好的,患者需要堅強的毅力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我說指的不是要患者強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還可以做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早上慢走,慢跑,打打羽毛球。這些運動對抑鬱症的恢復能起到不小的效果,還有自我認識和自己調節也是很重要的,有些患者一旦得了抑鬱症就整天鬱郁寡歡,唉聲嘆氣,感覺生不如死,不去和病魔做斗爭,是問長期這樣下去能好嗎?心理自我調節和對自己要有信心是戰勝抑鬱症的法寶。
第四,得了抑鬱症傾向就應該引起自己的重視,千萬不要盲目服葯,請到正規醫院做心理咨詢.讓專業的心理醫生給你診斷是否真的是抑鬱證,如果有病應及時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雖然我的回答不是很完善,全面,但是我希望我以上所說的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示,最後敞開心扉祝你身體健康,開心愉快
2、怎麼得抑鬱症
抑鬱症的病因並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遺傳學
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親屬患病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且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為14%,叔伯姑姨舅、祖父母等為4.8%,堂兄妹、表兄妹為3.6%。單卵雙胞胎為46%,雙卵雙胞胎為20%。 [3] 由此可以看出,抑鬱症與遺傳關聯密切。
現已發現,染色體1p,1q,2q,4q,5q,8q,10p,10q,11p,11q,15q,18q,19p和Xq上共19個區域和重度抑鬱症有顯著連鎖,其中10個區域為強連鎖。 [4] 一般來說,跟抑鬱症相關的生理結構,其基因往往也跟抑鬱症有關聯。比如CRHR1、FKBP5等(與HPA軸有關)、BDNF(Val66Met)等(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有關)等。
表觀遺傳學
DNA甲基化是有絲分裂後細胞一個相對穩定的基因表達調控方式,可能在應激引起的異常方面參與基因表達的長期改變。人們已經發現,部分抑鬱症相關因素與HPA軸相關基因、前額皮層p11啟動子區、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啟動子區等的甲基化有關;在參與HPA反應及抗抑鬱治療的啟動子區,某些部位甲基化水平發生了改變。比如,慢性社會失敗應激引起的抑鬱樣症狀伴隨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的上調,並引起CRF基因啟動子區DNA甲基化的減少,這個效應可以被丙咪嗪逆轉。
3、抑鬱症是怎麼得來的?
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臨床表現
抑鬱症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復多次的抑鬱發作,以下是抑鬱發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5.軀體症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