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是不是不用治療就可以恢復正常?
當然不是,自限性疾病只是理論或者醫學層面的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個別確診患者,沒有經過醫院的專業治療而痊癒,但是在自行隔離期間,也會結合自身症狀和身體狀況服用相關的葯物,比如發燒的情況下,勢必要服用退燒葯才能避免病情的繼續惡化,僅此一點便足以說明新冠肺炎不會因為是自限性疾病就能夠做到不葯而愈,當然這跟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免疫力也是息息相關的。
如今對於新冠病毒的了解還不夠全面,傳染方式和致病機理在內的很多細節依然沒有揭開神秘的面紗,但是經過科研人員和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時明確其屬於自限性疾病,這對後續的治療和防範是至關重要的,但作為普通民眾和患者來說,還是要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的進一步加劇,即便是體制和免疫力都相對較強,也應該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自我隔離,但安全起見還是應該到當地定點醫院接受統一治療或者隔離。
普通民眾對於自限性疾病的專業認知依然欠缺,很多人習慣了從字面意思判斷分析,但疫情當前任何事情都馬虎不得,既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導致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蔓延,說明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即便死亡率較低也不能忽視其所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死亡病例正是前期沒有及時治療而導致病情惡化,比如血氧飽和度不高的情況下,還是要採取氧療的措施加以干預才能避免轉為重症。
總而言之,對於新冠肺炎目前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謎,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疑似或者確診病例,都應該毫無保留的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安排,而對於已經住院的患者來說,積極配合治療對於早日恢復才是明智之舉,相信經過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的持續努力,一定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擊潰新冠疫情。
2、自限性疾病是什麼意思
建議:自限性疾病是指發病後即使不治療,也會逐漸好轉治癒。但對於中漿,雖然是自限性疾病,但往往會導致視力下降。對於病變程度較輕者,可以口服樂盯膠囊及上述活血化瘀類葯物治療。
3、為什麼說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一周左右就會自愈?
所謂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經過版科學家觀察,傷風感冒權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剛開始時由於鼻粘膜血管收縮,病人會感到鼻子里很乾燥;隨後血管擴張,鼻粘膜腫脹,腺體分泌增加,因而分泌物(既鼻涕)增多,初起為清水樣,後來越來越粘稠,此時會感到鼻子阻塞不透氣,有打噴嚏、流涕現象;再隨後發熱、頭痛、四肢無力,鼻涕越來越粘稠,可有黃膿鼻涕,它多是由血液滲出的白細胞和脫落的粘膜上皮以及被殺死的細菌等組成。經過大約7天左右的時間,傷風的症狀逐漸消失而痊癒。所以,傷風感冒期間吃葯打針對縮短病程(即疾病發生發展到結束所經歷的過程和時間)沒有什麼幫助。
4、人體自修復的三大目的是什麼?
激發人體的免疫力。從而使人體的各項機能達到最大的限度。
5、兒科RDS是什麼意思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凡出現呼吸窘迫症狀,不論其病因,都可以此命名,後者指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引起的呼吸窘迫症(RDS)。本文主要敘述後一種NRDS。它主要發生在早產兒,臨床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病理以出現嗜伊紅透明膜和肺不張為特徵,故又名肺透明膜病
臨床症狀
患嬰多為早產兒,剛出生時哭聲可以正常,6~12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逐漸加重,伴呻吟。呼吸不規則,間有呼吸暫停。面色因缺氧變得灰白或青灰,發生右向左分流後青紫明顯,供氧不能使之減輕。缺氧重者四肢肌張力低下。體征有鼻翼搧動,胸廓開始時隆起,以後肺不張加重,胸廓隨之下陷,以腋下較明顯。吸氣時胸廓軟組織凹陷,以肋緣下、胸骨下端最明顯。肺呼吸音減低,吸氣時可聽到細濕羅音。本症為自限性疾病,能生存三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復希望較大。但不少嬰兒並發肺炎,使病情繼續加重,至感染控制後方好轉。病情嚴重的嬰兒死亡大多在三天以內,以生後第二天病死率最高。
本症也有輕型,可能因表面活性物質缺乏不多所致,起病較晚,可遲至24~48小時,呼吸困難較輕,無呻吟,青紫不明顯,三、四天後即好轉。
X線表現
肺透明膜的早期兩側肺野普遍性透亮度減低,內有均勻分布的細小顆粒和阿狀陰影,小顆粒代表肺泡的細小不張,網狀陰影代表充血的小血管。支氣管則有充氣征,但易被心臟和胸腺影所遮蓋,至節段和末梢支氣管則顯示清楚。如肺不張擴大至整個肺,則肺野呈毛玻璃樣,使充氣的支氣管顯示更清楚,猶如禿葉分叉的樹枝,整個胸廓擴張良好,橫膈位置正常(圖3A B)
6、病毒 為什麼會有自限性?
7、什麼是自限性
所謂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
8、醫學中什麼叫作自限性..??
有自身來固有的病程。 自限性疾病,就自是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常見的自限性疾病有:玫瑰斑疹、水痘、傷風感冒、亞急性甲狀腺炎。
9、體內自身感染和體外自身感染什麼意思
病毒的傳播方式
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水平傳播是指病人和健康人個體之間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節肢動物叮咬、直接或間接接觸等的傳播方式。垂直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胎盤由母體傳給胎兒或於分娩時經產道由母體傳給胎兒的傳播方式,如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等均可通過垂直傳播感染胎兒。
類型:有兩種,多數為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少數則發生顯性感染。顯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兩型。
急性感染:發病急,進展快,病程一般為數日至數周。除少數在急性期死亡及發生後遺症者外,多數病例最終以組織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癒。
持續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於寄主體內,可達數月至數年,造成慢性持續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①潛伏性感染。當病毒與人體免疫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病毒可長期潛伏在人體組織內,不引起症狀。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狀。例如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潛伏性感染。②慢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人體組織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性病變,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③慢病毒感染。潛伏期長,可達數年,病變逐漸發展,最後導致死亡。
疾病類型
· 分類:
根據傳播途徑和病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型。
· 呼吸道病毒性疾病
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的感染。②流行性感冒。③流行性腮腺炎等。
· 胃腸道病毒性疾病
①脊髓灰質炎。②庫克薩基病毒感染。③ECHO病毒感染。④病毒性胃腸炎。包括輪狀病毒性胃腸炎、諾瓦克病毒性胃腸炎、腺病毒性胃腸炎、星狀病毒性胃腸炎、冠狀病毒性胃腸炎和杯狀病毒性胃腸炎等。
· 肝臟病毒性疾病
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性肝炎和巨細胞病毒性肝炎等。
· 皮膚和粘膜病毒性疾病
包括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及帶狀皰疹、天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狂犬病和口蹄疫等。
· 眼病毒性疾病
包括流行性角膜結膜炎、濾泡性結膜炎和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
· 中樞神經系統病毒性疾病
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西方馬腦炎、東方馬腦炎、聖路易腦炎、委內瑞拉馬腦炎、墨累山谷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森林腦炎和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等。
· 親淋巴細胞性病毒性疾病
包括傳染性
單核細胞增多症、巨細胞病毒感染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等。
· 蟲傳病毒性疾病
有以下多種:①病毒性出血熱。包括流行性出血熱、黃熱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裂谷熱、阿根廷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拉薩熱、鄂木斯克出血熱、馬爾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熱等。②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③西尼羅熱。④科羅拉多蜱傳熱。⑤白蛉熱等。
慢病毒感染:包括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庫魯病、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和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等。
免疫
病毒感染人體後,可引起免疫反應。首先引起的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反應天然存在人體,不是針對某一種異體物質(包括微生物),而是針對一切入侵的異體物質,故名。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如補體、備解素和溶菌酶等,干擾素和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異性免疫反應尚未形成前)時,對防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終止感染,起著主要的免疫作用。病毒感染後,人體還能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抗原性的異體物質包括微生物進入人體,經過誘導期(約1周)後,引起的針對該種異體物質特有的免疫反應。特異性免疫反應有體液免疫反應(人體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人體受抗原刺激後,免疫活性細胞如T淋巴細胞、K細胞(殺傷細胞)等產生的免疫反應〕。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是針對該種病毒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如人體感染麻疹病毒後產生麻疹特異性抗體。病毒引起的特異性抗體有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上述抗體可清除細胞外及體液中的病毒並防止病毒侵入健康細胞。同時,也正因如此,檢測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學方法(如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才可作為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病毒性抗體主要是IgG、IgM和IgA。IgM在病毒感染早期產生,持續3~6個月後逐漸下降及消失,故檢測病毒的特異性IgM抗體,可作為早期和現症病毒性疾病的特異性診斷方法,如檢測流行性乙型腦炎、巨細胞病毒、EB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IgM抗體等。IgG抗體出現較晚,持續較久甚至可達終身。IgA為分泌性抗體,由粘膜(如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分泌,存在於粘膜表面,可防禦病毒侵入。感染病毒同時也可引起細胞免疫反應,可以通過T細胞直接溶解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而消除病毒;或通過它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強T細胞和其他免疫活性細胞如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等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也可以通過抗體依
賴性K細胞介導的細胞毒(ADCC)反應,此種細胞毒反應是特異性抗體一端和感染病毒的細胞結合,另一端和K細胞結合,K細胞依賴抗體而殺傷和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由於病毒是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特異性抗體不能直接進入細胞內,故抗病毒免疫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釋出病毒後,抗體及噬細胞才能中和、吞噬及殺滅病毒。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相輔相成的,是抗病毒免疫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在病毒性感染的免疫中,各有各的作用,不可缺少,但又是互相促進,共同組成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的免疫除能保護人體、抵禦病毒侵入、清除體內病毒及消除感染外,也能由於免疫反應造成人體的免疫性損害,稱為免疫病理。病毒感染人體後,引起體液免疫反應產生特異性抗體,和病毒的抗原結合再攝取補體,形成免疫復合物,一方面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噬或由尿排出體外,清除病毒。但另一方面免疫復合物可沉著於組織,產生組織損傷引起免疫復合物病,如血清病樣反應(表現有發熱、蕁麻疹、關節炎等)、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和腎小球性腎炎等。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現免疫復合物病。此外,病毒引起的細胞免疫,免疫活性細胞可以大量破壞感染病毒的細胞,出現組織損傷及臨床症狀,如乙型肝炎的發病和病情輕重與免疫病理有關。人體感染病毒後,常可產生免疫功能的異常,一般多引起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低下。也可由於免疫調節功能異常,不能識別自身組織,對自身組織產生免疫反應,引起自身正常組織的損傷和破壞,稱為自身免疫反應。引起臨床症狀者,稱為自身免疫病。如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的發病,目前認為有自身免疫反應參與。
診斷
須依靠流行病學史、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注意當地有無病毒性疾病流行、接觸史及預防接種史等。病毒性感染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但臨床表現均有畏寒、發熱、全身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等全身中毒症狀及受侵組織器官炎症的表現。受侵組織器官不同而可引起不同症狀。此外,還須注意一些有診斷意義的特殊體征,如麻疹病人的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氏斑)、狂犬病病人的恐水征等。常規實驗檢查,末梢血白細胞一般均降低,在3000~4000/l(微升)左右,淋巴細胞增多。同時多數病毒性疾病均為自限性,即病程1~2周後可不治自愈
。根據以上特點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依靠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可用組織培養、雞胚和動物接種。應用電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
及放射免疫法等可直接檢查標本中的病毒顆粒及病毒抗原,常用作快速和早期診斷,如糞便中的甲肝病毒和輪狀病毒的顆粒可用電鏡和免疫電鏡檢出。血清學檢查可用免疫擴散法、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法(間接血凝法和反向被動血凝法)、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測定血清和體液中的特異性抗體。檢測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檢測抗體,一般須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較急性期血清升高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檢測特異性IgM抗體有助於早期和現症病人的診斷。近年來,應用分子雜交技術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診斷病毒性疾病,不僅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可以診斷不同型和株的病毒感染。此外,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病毒抗原,也大大提高了診斷病毒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且用作對病毒抗原結構的研究。
治療
多數病毒性疾病均能自愈,少數嚴重感染者可致死亡。尚缺乏特效治療,仍以全身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為主。用抗生素或磺胺治療無效,一些抗病毒葯物如碘脫氧尿嘧啶核苷(皰疹凈)、阿糖腺苷、無環鳥苷對皰疹病毒感染等有一定療效。干擾素為廣譜抗病毒葯,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製作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對某些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可能有抑製作用。金剛烷胺可以預防流感。中草葯對減輕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症狀、縮短病程可能有一定的療效。
預防
除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外,免疫預防是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有人工自動免疫如接種減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牛痘疫苗和麻疹疫苗等)及滅活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尤其是減毒活病毒疫苗的應用,常能獲得持久、有效的預防效果。其次是人工被動免疫,注射病人恢復期血清及免疫球蛋白,可短期預防,如麻疹病人恢復期血清和丙種球蛋白預防麻疹,乙型肝炎高價免疫球蛋白預防乙型肝炎等。近年來已研究應用多肽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有高效、安全、可以大量制備等優點,但尚須進一步研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