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mri檢查是什麼

mri檢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1-19 17:46:19

1、MRI是什麼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又稱磁共振成像簡稱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又稱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將人體置於特殊的外加磁場內,經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收器收入,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圖像的方法。

(1)mri檢查是什麼擴展資料: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2、核磁共振是檢查什麼的

核磁共振的功能

3、磁共振是檢查什麼的

4、什麼是核磁共振,可以查出哪些病

?

5、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
是80年代初應用於臨床,以後發展迅速。核磁共振成像目前已成為
醫學影像
診斷中的一個新的分支。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
帶有
正電
,許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於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自旋系統的磁化
矢量
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
共振效應
。在
射頻脈沖
停止後,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
電信號
,把這許多信號檢出,並使
之時
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
圖像
。原子核從激化的狀態回復到平衡排列狀態的過程叫弛豫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叫
弛豫時間
。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一
點陣
或縱向馳豫時間T2,T2為自旋一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磁共振
最常用的核是氫原子核質子(1H),因為它的信號最強,在人體組織內也廣泛存在。影響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質子的密度;(b)弛豫時間長短;(c)
血液
和腦脊液的流動;(d)
順磁性物質
(e)蛋白質。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
骨髓
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
氣體

含氣
肺呈黑色。核磁共振的另一特點是
流動液體
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
空白效應
。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
軟組織
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並有白色的
硬膜
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核磁共振已應用於
全身
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
顱腦
,及其脊髓、
心臟
大血管

關節
骨骼
、軟組織及盆腔等。對
心血管疾病
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
瓣膜
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
心室
分析,進行定性及
半定量
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解析度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於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
核素
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磁共振成像
自80年代初臨床應用以來,發展迅速,漸趨成熟,它具有非
射線
成像、無創、無害。在心血管和腦脊髓成像時無需注入對比劑,安全、無痛苦,同時可作功能分析等優點。但它的缺點是昂貴、費時,尚難滿足廣泛應用。不適於某些急危
病人
。由於有磁場的影響,對裝有
心臟起搏器
的病人不能應用,以免引起
起搏器
失靈,造成生命危險

6、什麼是mri檢查

最佳答案:核磁共振我們。主要是明確組織的變化情況。MRI。就是我們長說的磁共振、全名叫核磁共振檢查。

7、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即NMR)是處於靜磁場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變電磁場作用下發生的物理現象。通常人們所說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獲取分子結構、人體內部結構信息的技術。 核磁共振波譜儀並不是所有原子核都能產生這種現象,原子核能產生核磁共振現象是因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產生磁矩,當核磁矩處於靜止外磁場中時產生進動核和能級分裂。在交變磁場作用下,自旋核會吸收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從較低的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這種過程就是核磁共振。 共振成像(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 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8、MRI檢查是什麼意思?是核磁共振嗎?

是的,MRI檢查就是核磁共振。

MRI的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回11B、13C、17O、19F、31P。在這項技術誕答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

隨著大磁體的安裝,有人開始擔心字母「N」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nuclear」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產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



(8)mri檢查是什麼擴展資料:

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I)。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9、什麼是核磁共振現象?

194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布勞克和麻省哈佛大學柏塞爾等人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並因此榮獲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71年,美國的達曼迪恩首先將核磁共振信號用於檢查癌症。1977年,英國首次獲得了人手腕部的磁共振剖面圖。進入80年代,由於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和超導技術的飛速發展,核磁共振成像術才日臻完善,並在臨床上廣為應用。1986年,我國引進了這一技術。

核磁共振成像術,是一種揭示人體「超原子結構(質子)」相互作用的「化學圖像」的技術。

要了解這一技術,就需要知道什麼是核磁共振現象。

我們知道,任何原子,如果它的原子核結構中,質子或中子的數目是奇數,或兩者都是奇數時,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就具有帶電和環繞一定方向的自旋軸自旋的特性。這樣,原子核周圍就存在著一個微弱的磁場。而我們可以把每個原子都看作具有一定磁矩的「磁針」。在我們人體的組織中,有不少具有這種特性的原子,例如氫、氟、鈉、磷等等。醫學上核磁共振技術就是利用人體內蘊藏量最大、占人體體重70%的水中氫原子核,也就是它的質子的共振成像的。那麼,人體內的氫質子在一般情況下為什麼不顯出磁性呢?這是因為這些質子的自旋軸排列紊亂,沒有一定的方向,彼此抵消了磁矩。

如果把人體放在一個強大的外磁場里,情況就不同了。這時,體內各個自旋帶電磁的質子的磁軸,就會按外磁場的方向或反向,相互平行地重新排列,磁軸順應外磁場方向者,處於低能狀態,反之為高能狀態。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個與外磁場方向相互垂直的短暫的射頻脈沖,激發自旋質子獲得橫向磁矩,並產生推進運動,部分自旋質子吸收射頻脈沖的能量,躍遷為高能狀態,以至脈沖暫停,散發出電磁波信號,這一系列過程,就是磁共振現象。自旋質子從發出共振信號,到完全恢復到受射頻脈沖激發前的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稱為「弛豫時間」。

人體組織器官及其疾病,在磁共振過程中,不同的組織,其磁共振信號強度不同,弛豫時間也不同,從而顯示不同的圖像。這種圖像不僅可提供清晰的解剖細節,還能提供組織器官和病灶細胞內外的物理、化學、生物和生化等方面的診斷信息。

做核磁共振檢查時,要拿掉身上各種帶金屬的物件,平躺在檢查床上,徐徐送入「小屋」即可,它不必用任何造影劑,即可顯示血管等結構。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沒有損傷,可以從任何方向作切層檢查,成像有高度靈活性;解析度高,而且10~20秒種即可成像。

與mri檢查是什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