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兒疳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疳積是中醫的一個診斷名詞,多見於嬰幼兒,包括疳證與積滯兩部分。
積滯又稱食滯或食積,是由於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所引起;疳證因積滯日久,耗傷氣血所致,故有「積為疳之母」之說。實際上積滯是病的早期,以實為主;而疳是病的後期,是積滯發展的結果,以虛為主。臨床上二者常同時出現,故稱為疳積。
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虛弱,加之飲食不節、喂養不當,以及其它蟲積、慢性病等均可損傷脾胃。脾胃失調則升降失職,致水谷不化,停滯中焦,而為積滯。
本病主要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口臭、大便惡臭及嘔吐等臨床表現,病程長時可發生營養不良。古人將疳證又分為:心疳,表現為心悸不安、咬牙等;肝疳,指易怒愛哭;肺疳,指有咳喘、痰鳴;蟲疳,指腸寄生蟲病;疳腫,指腹部腫脹、皮下水腫等多種表現。常見類型如下:(1)乳食積滯。多見於餵奶嬰兒。表現嘔吐奶塊及食物、食慾不好、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煩躁、腹痛、腹脹、低熱等。治療以消食化滯,佐以和中,常用保和丸。
(2)積滯內熱。表現食慾不佳、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尿黃便結。治則以清熱化滯,常用保和丸加地骨皮等。
(3)脾虛夾滯。表現惡心、嘔吐、腹痛喜按、食慾不好、面黃。治則以健脾益氣,佐以消導,常用異功散與保合丸合方加減。
(4)脾胃虛弱。是疳證的一種表現。表現形體消瘦、肌肉鬆弛、食慾不好、便溏、好哭、精神萎靡。治則以健脾益氣,常服異功散加雞內金、麥芽等。
(5)脾腎陽虛。多見於營養不良、消瘦、面黃或蒼白、嗜睡、肢冷。治則以溫補脾腎,常用方劑是附子理中湯。
除以上方劑外,臨床常用捏脊療法。捏脊時應注意避免受涼,勿在飽食後進行,每日1次,連續5~7日為1療程。間隔3~5日開始第2療程。如病情不見好轉,應及時找醫生就診。
2、什麼叫小兒疳積?症狀是什麼樣的?怎麼治療?
疳積就是所謂的奶肝,喂養不當,營養不良,疳積症狀是不吃奶粉不吃飯,零食吃的也少,吃完奶粉喂養就拉肚子,飯也是一樣,只喝水,還會發燒只是一點點
3、疳積的意思是什麼?
疳積以神萎、面黃肌瘦、毛發焦枯、肚大筋露、納呆便溏為主要表現的兒科內病證。多見於1~5歲兒童容。 疳積多因飲食不節,乳食喂養不當,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營養不足,氣血精微不能濡養臟腑;或因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腸道寄生蟲等病,經久不愈,損傷脾胃等引起。
4、疳積是什麼
基本概述 聽語音
拼音名:Gan Ji
英 文:Rickets plot
常見證型有:①乳食壅滯型疳積。證見精神煩躁,夜寐不安 ,納呆,腹脹形瘦,腹痛,磨牙,毛發稀疏,手足心熱,大便泄穢,小便混濁,舌苔厚膩,脈滑數。治宜消積導滯,方用保和丸、消乳丸等。②脾虛失榮型疳積。證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發稀,厭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膩,脈濡。治宜益氣理脾,方用肥兒丸等。③氣血兩虧型疳積。證見精神萎靡,睡時露睛,食慾不振,便秘或泄瀉完谷不化,面色?白,形瘦羸弱,四肢不溫,啼哭無力,口唇乾燥,舌淡紅少苔,脈沉細。治宜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方用人參養榮湯等。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疳症是指由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相當於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秘、嘔吐、腹脹為主要症狀。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的說法。
對於疳證的「疳」的兩種解釋:其一為「疳」就是「甘」,這是因為本病起先多是由於過食甘而致。這是從某個側面,對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義,這是因為本病會出現消瘦,干癟,氣血津液不足等臨床表現。
5、疳積是什麼
小兒疳積屬於中醫兒科病症。
6、食積與疳積的區別是什麼?
食積與疳積的區別
1、食積會導致產生幼兒腹部脹滿的症狀;疳積可能會有幼版兒腹瀉的症狀。
2、疳積分為權兩大類,食積是其中的一種。
7、什麼是小兒疳積
你好,小兒疳積是由於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版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權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8、什麼是疳積症
小兒營養不良,中醫又稱為疳積症。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營養不良是嬰幼版兒常見疾權病。小兒營養良好,主要表現在身高、體重的正常增長,皮膚粉紅色而且豐滿,肌肉結實有彈性,神經精神發育正常,小兒活潑愉快,反應能力好,食慾好,睡眠安靜。如果小兒營養不良,通常表現為體重不增或減輕,皮下脂肪減少、消瘦、皮膚鬆弛失去彈性、發乾枯無光澤,面色發黃、食慾不振、抵抗力低,即患病。雖然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度營養不良很少見到,但輕度營養不良仍有發生。這多是由於家長缺乏營養方面的知識,另外,由於小兒患有某些疾病(如消化道先天畸形、慢性腹瀉、感染性疾病)後,也可導致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