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葯學里生薑是姜的哪個部位
根莖。就是你在菜市場,跟買菜的說:給我稱二斤生薑,然後人家給你的就是中葯學里用的生薑了。
明白了嗎?
一般入葯的時候,把姜切成片與其他葯一起煮,或者扎薑汁混入葯液服用。
2、食用生薑的哪個部位好?
姜還是老的辣------------所以還是看你的口味。但一般來說有些生薑可能發芽了,但發芽的部位營養價值和口感應該沒有老的好
3、生薑靠什麼部位繁殖?
生薑是用根莖進行繁殖的,選好品質較高的姜,要求飽滿寬大,外表要具內有光澤,沒有病蟲害的影容響,這樣的姜生長能力較強,成活率較高。選好後用消毒液浸泡,然後取出來晾乾,將姜種植到土壤之中,很快就能長出嫩芽。在春季的時候移栽,選好土壤施入基肥,將姜塊栽種放進去,上面蓋上一層薄土,注意好後期養護。
4、生薑是從哪裡長出來?
生薑原產印度、馬來西亞和我國熱帶多雨的森林地帶。在原產地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在我國作為一年生蔬菜栽培。生薑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又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蔬菜。生薑的生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整個生長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發芽期。從種姜上幼芽萌發至第一片姜葉展開為發芽期。發芽過程包括萌動、破皮、鱗片發生、發根、幼苗形成等幾部分。生薑的發芽極慢,在一般條件下,從催芽到第一片葉展開約需50天左右。
(2)幼苗期。從第一片姜葉展開到具有2個側枝為幼苗期。此期以根系和主莖生長為主,生長比較緩慢,一般約需60-70天。
(3)莖葉和根狀莖旺盛生長期。從第2側枝形成到新姜採收為旺盛生長期。此期分枝大量發生,葉數劇增,葉面積迅速擴大,地下根狀莖加速膨大,是產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時期。前期以莖葉生長為主,後期以地下根狀莖膨大為主。光照良好,肥水充足有利於地下根狀莖形成和膨大,可提高生薑產量,並且要求在霜期到來前收獲並貯藏。
(4)根莖休眠期。生薑不耐霜,初霜到來時莖葉便遇霜枯死,根莖被迫休眠。休眠期因貯藏條件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短者幾十天,長者達幾年。
生薑原產熱帶森林地區,喜歡溫暖不耐寒,不耐霜。發芽適溫為22-25℃,幼苗期生長適溫為20-25℃。在地下根狀莖旺盛生長期,要求有一定溫差,以利光合產物的積累。以白天25℃,夜間17-18℃為好。生薑為弱光作物,不耐強烈陽光,在夏季生長期間需要搭棚或利用間作物遮蔭。生薑屬淺根性植物,根系不發達,吸收水分能力弱,既不耐旱又不耐澇,莖葉和根狀莖旺盛生長期以土壤濕度70-80%為宜。生薑的產品器官根狀莖是在地下土壤中形成的。以土層深厚,土質松軟,有機質豐富,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種植生薑最適宜。生薑對土壤的酸鹼度反應比較敏感,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以pH值在5-7比較適宜。生薑屬喜肥性作物,據測定,每生產1000公斤鮮姜約需吸收氮6.34公斤,磷0.57公斤,鉀9.27公斤,鈣1.3公斤,鎂1.36公斤。
5、在中葯學里,生薑是姜的哪個部位?
姜的根莖鮮品,平時食用的姜就是,一般將鮮品切成片後用
6、在中葯學里,生薑是姜的哪部分?
別名:生薑、黃姜、均姜
使用提示:每次10克左右 姜知識介紹:姜屬姜科,為植物姜的乾燥根莖或鮮根莖,多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印度、馬來西亞,我國自古栽培,周朝食用。
姜供食用的部位為不規則的塊莖,呈灰白或黃色,具有辛辣味。
姜按用途和收獲季節不同而有嫩姜和老薑之分。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纖維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調味品外,尚可炒食,做薑糖等;老薑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濃,主要用做調味。
姜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調味品,同時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而且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葯材。它可將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滲入到菜餚中,使之鮮美可口,味道清香。 姜營養分析:生薑還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日常我們在吃松花蛋或魚蟹等水產時,通常會放上一些薑末、薑汁。人體在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生理功能時,會產生一種有害物質氧自由基,促使機體發生癌症和衰老。
生薑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內後,能產生一種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比維生素E還要強得多。所以,吃薑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年斑」。
生薑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運動中樞及交感神經的反射性興奮,促進血液循環,振奮胃功能,達到健胃、止痛、發汗、解熱的作用。姜的揮發油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生薑中分離出來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顯的止嘔吐作用。
生薑提取液具有顯著抑制皮膚真菌和殺來頭陰道滴蟲的功效,可治療各種癰腫瘡毒。生薑有抑制癌細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 姜補充信息:1. 去姜皮的竅門:姜的形狀彎曲不平,體積又小,消除姜皮十分麻煩,可用汽水瓶或酒瓶蓋周圍的齒來削姜皮,既快又方便。
2. 姜的品質要求:修整干凈,不帶泥土、毛根、不爛、無蔫萎、蟲傷,無受熱、受凍現象。姜受熱,生白毛,皮變紅,易爛;受凍則皮軟,外皮脫落,手捏流薑汁。 姜適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傷風感冒、寒性痛經、暈車暈船者食用。
2. 陰虛內熱及邪熱亢盛者忌食。 姜食療作用:生薑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
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病症。 姜做法指導:1. 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果放上一點嫩姜,都能改善食慾,增加飯量,所以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
2. 姜可煎湯內服,佐料,入菜炒食,或切片炙穴位。老薑可做調料或配料;嫩姜可用於炒、拌、爆等,如「嫩姜炒牛肉絲」、「嫩姜爆鴨絲」等。
3. 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並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狀。
4. 爛姜、凍姜不要吃,因為姜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由於姜性質溫熱,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
烹調用途:生薑重要的調料品,因為其味清辣,只將食物的異味揮散,而不將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葷腥菜的矯味品,亦用於糕餅糖果製作,如姜餅、薑糖等。
7、我們吃的姜是他的什麼部位?
根部
姜
開放分類: 漢字、文字、姓氏、漢語、草本植物
目錄
• 植物品種
• 形態特徵
• 分布
• 種植技術
• 採收留種
• 姓氏
• 【姜氏家譜】
植物品種
種中文名:姜
種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種別名 :生薑、乾薑、姜皮
科中文名:姜科
科拉丁名:Zingiberaceae
屬中文名:姜屬
屬拉丁名:Zingiber
中國植物志:16(2):141
英文植物志:24:325
形態特徵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釷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花莖直立,被以覆瓦狀疏離的鱗片;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形,淡綠色;花稠密,長編印2.5厘米,先端銳尖;萼短筒狀;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下部兩面三刀側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放射狀。蒴果長圓形脹約2.5厘米。花期6~8月。
分布
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來鳳、通山、陽新、鄂城、咸寧、大冶各省區廣為栽培。亞洲熱帶地區亦常見栽培。
種植技術
一、植物學特徵
生薑根系不發達,入土淺,主要分布在30厘米左右的范圍內。莖為肉質根狀莖,腋芽不斷分生可發生一、二、三……次,次生根莖,叢生密集成塊狀,一般苗數愈多,姜塊愈大,產量愈高。地上莖是葉鞘抱合成的假莖,高70~100厘米,直立不分枝。葉披針形.具葉鞘,綠色,葉互生,排列兩行。姜在熱帶能開花,花黃綠色或紅色,很少結果,以根莖繁殖。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姜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不耐低溫霜凍,16℃以上開始萌芽,幼苗生長適溫20~25℃,莖葉生長適溫25~28℃,15℃以下停上生長。而泥槽、庄科、阿那黑等村委會終年氣溫基本在15℃以上,最低熱河谷區域,對生薑的生長非常適宜,產量也相對較高。
姜喜弱光,不耐強光,在強光下,葉片容易枯萎,農諺有「生薑曬了劍(新葉)等於要了命」。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
姜喜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土壤為好。對水分要求嚴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濕,受旱則莖葉枯萎,生長不良,高溫高濕,排水不良易致病害。對三要素的要求,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三、類型及品種
根莖節多而密,姜塊數多,雙層或多層排列,代表品種有廣東密輪細肉姜,我省的玉溪黃姜,西疇細姜。此外,還根據姜的外皮色分為白姜、紫薑、綠姜(又名水姜)、黃姜等。長勢中等,分枝多,龍慶黃姜則屬密苗型黃姜。
四、栽培技術
(一)栽培制度及季節:生薑可以凈種,也可間套種,龍慶黃姜一般在清明前後,蠶桑樹地里播種。
間套種可利用高桿搭架作物如瓜、豆架下種植,也可以在包穀行間間作,起到遮陰作用。
(二)選地,整地及施肥:姜忌連作,愚好與水稻、蔥蒜類及瓜、豆類作物輪作,並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姜畏強光,應選適當陰蔽的地方栽種。姜生長期長,產量高,需肥量大,每畝農肥不少於3000千克,並施人硫酸鉀20千克或復合肥30千克作底肥,以充分滿足姜對營養的需求,畦面一般作成高畦。
(三)選種,播種:播種前要精選姜種,剔除霉變,腐爛,干癟的病弱姜塊。種姜要選擇50—100克有1—2個壯芽的姜塊為好,太大的姜塊也可播種但需種量大,成本高,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開,但傷口應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後再播。播種前最好用葯劑浸種催芽,方法將種姜攤開晾曬1—2天然後用1:l:120的波爾多液浸種10分鍾,然後將種姜撈出後,用潮砂子將其層層堆碼好用薄膜覆蓋,厚度約30—40厘米,使溫度保持在20—30℃,8—10天即可出芽,報據芽子的大小、強弱分級播種。每畝用種量300—500千克。
一般排姜多用打溝條播,行距35—40厘米,株距26—30厘米,溝深10—12厘米。打塘播可按株行距33厘米,塘深7—8厘米。
溝、塘打好後,將姜種斜放,芽朝一個方向排列,排好後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土雜肥覆蓋,厚度6—8厘米,肥上再蓋少量土壤即可。
(四)田間管理:姜排好後如土壤濕潤不需澆水即可出苗,如果土壤乾燥應澆一次水,但不宜過多,出苗後視土壤墒情及植株長相適時澆灌,高溫期應提倡早澆,晚澆,雨季要注意排澇。
姜在生長期中要進行多次中耕鬆土及迫肥培土工作,當苗高15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追肥以人糞尿為主,培土3厘米。隨著分櫱的增加,每出一苗再迫一次肥培一次土,培土厚度以不埋沒苗尖為度,總汁培土3—4次,使原來的種植溝變成埂。培土可以抑制過多的分櫱,使姜塊肥大。
姜怕強光,可在行間套種包穀或上架豆類,也可搭蔭棚或插樹枝、蒿桿遮陰。
(五)病蟲防治:蟲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敗病即姜瘟,主要為害葉及根莖部,以高溫期發病重,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防治病田水流入灌溉,葯劑可用50%代森鋅800倍,7—10天一次。
採收留種
生薑一季栽培,全年消費,從7—8月即可陸續採收,早采產量低,但產值高,在生產實踐中,菜農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分次採收。
(一)收種姜,又叫「偷娘姜」,即當植株有5—6片葉時,採收老薑(即娘姜),方法用小鋤或鏟撬開土壤,輕輕拿下種姜,取出老薑後,馬上覆土井及時追肥。種姜不蝕本,所以農諺有「姜夠本」之說。
(二)收嫩姜(子姜),立秋後可以採收新姜即子姜,新姜肥嫩,適於鮮食及加工,採收愈早,產量愈低,主要由市場價值規律決定。
(三)收老薑:霜降前後,莖葉枯黃,即可採收,此時採收產量高,辣味重,耐貯藏,可作加工,食用及留種。南部無霜地區可割去地上莖葉,上蓋稻草等覆蓋物,可根據需要隨時採收或留種,但土壤濕度不宜太大。
留種用的姜,應設采種田,生長期內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選晴天採收,選擇根莖粗壯.充實,無病蟲及損傷姜塊,單獨貯存,在貯藏期經常檢查,揀出病、壞姜。
[中葯葯性]
生薑味辛性溫,長於發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前人稱之為 「嘔家聖葯」。姜炙法就是取生薑的這些特性,用薑汁這一輔料對葯物進行炮製,來增強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並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用長於清熱化痰,姜炙後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對咽喉有刺激性,通過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並能增強寬中和胃的功效;黃連姜炙後可緩和其過於苦寒之性,並善治胃熱嘔吐。
乾薑雖與生薑同出一物,但由於鮮干質量不同其性能亦異。乾薑性熱,辛烈之性較強,長於溫中回陽,兼能溫肺化飲,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與寒飲犯肺喘咳等證。因此,用乾薑制備的薑汁與生薑汁的性能也不一樣。如用乾薑制備的薑汁炮製葯物,必將影響葯物的炮製效果,達不到葯物炮製的目的,就不能增強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葯物的功效。
按中醫理論,生薑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薑芽。生薑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姜湯也叫「還魂湯」。
姓氏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岳,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中居於第60位。
功效:
外感風寒、鼻子不通氣、流清鼻 涕、頭痛發燒或被雨淋後發冷、肚子 痛等,可用切細碎的鮮姜 25 克加上 紅糖,以開水沖泡服用。
慢 性 胃 炎 、 時 常 胃 疼 、 惡 心 嘔 吐,可用鮮姜 15 克、桔子皮 15 克, 用水煎服,一日 3 次。
老年人患慢性咳嗽,不發燒,吐 白痰,可用鮮姜搗汁,半匙薑汁加 1 匙紅糖服用,早晚各服 1 次。
風 寒 骨 病 、 關 節 痛 、 患 部 有 冷 感,可用鮮姜、大蔥各一半,切碎炒 熱,用布包好,貼在患處。
【姜氏家譜】
5648【河北青縣】南左所姜氏家譜上下卷 (清)姜克昌續修 清咸豐四年(1854)續修鈔本 二冊 河北大學
5649【天津】姜氏家譜六卷 (民國)姜寶堃重修 民國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冊 美國
5650【江蘇泰州】維陽泰州姜氏重修族譜四卷 (清)徐錫思纂修 姜時財主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5651【江蘇揚中】姜氏掛譜 白布一幅 江蘇揚中縣
5652【浙江餘姚】姜氏世譜六卷 (清)姜之瓏編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冊 浙江圖 註:姜氏世譜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餘姚】姜氏世譜十集 (清)姜聯福增修 清咸豐四年(1854)餘姚敬勝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美國 註:譜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餘姚】姜氏世譜不分卷 (民國)姜錫桓纂修 民國六年(1917)敬勝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圖 浙江餘姚梨州文獻館
5655 【浙江鄞縣】姚江姜氏追遠世譜八卷首一卷 鄞東梅墟姜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陳運鵬 何錫冕等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 天一閣
5656【浙江慈溪】慈東青林姜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民國)姜惠富等修 民國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冊 美國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譜六卷 (民國)周孝咸重修 民國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冊 浙江圖
5659【浙江嵊縣】姜氏世譜十二卷 姜松年等續修 民國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5660【浙江蘭溪】橫塘妻氏宗譜□□卷 (民國)丁淼源重纂 民國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冊 浙江蘭溪縣聖山鄉 註: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蘭溪】東溪姜氏宗譜四卷 (民國)姜煥文重纂 民國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水亭鄉姜坡
5662【浙江蘭溪】姜氏宗譜十三卷 (民國)水鏈重纂 民國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水亭鄉西姜
5663【浙江蘭溪】風林姜氏家譜二十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譜不分卷 (清)錢登雲六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青石鄉橋亭村扁柏樹底
5665【浙江常山】定陽姜氏宗譜二卷 (民國)姜學翁 姜連鴻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青石鄉橋亭村扁柏樹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輝埠鎮大埂村 註:首修於明百歷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譜□□卷 浙江常山縣新昌鄉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黃岩】黃城姜氏家譜六卷 (清)姜丹書纂 姜景華續增 清光緒十五年(1889)東禪來經草堂木刻本 浙江臨海縣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譜六卷 (清)姜萬林 姜懷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譜十卷 (清)姜顯名等重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餘慶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5671【福建漳州】姜林連支同譜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鈔本 一冊 台灣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譜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國)姜璜主修 姜國棟編輯 民國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檔(存首一卷) 註:書口題《姜氏德立合譜》。
5673【山東】昌邑姜氏族譜八卷 (清)姜舜齡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龍江綏化市檔
5674【山東】昌邑姜氏族譜五卷 (清)姜以鋒重訂六刻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東昌邑縣東家鄉前張戈庄村
5675【山東牟平】姜氏系譜三十卷 (民國)姜瑞珍重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山東煙台市圖
5676【山東】萊陽姜氏族譜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5677【山東】萊陽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北圖
5678【山東金鄉】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鈔本 山東金鄉縣卜集鄉大姜村
5679【山東煙台】通伸村姜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姜世棻編次 民國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東煙台市圖
5680【湖北漢陽】姜氏宗譜□□卷 (民國)姜德 袁漢丞等纂 民國三十二年(1944)姜氏寶璜堂木活字本 武漢圖(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譜七卷首四卷 (民國)姜紹熊 姜傳緒四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銅字本 湖北新洲縣和平鄉朱楊材 註:清乾隆六十年創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譜四卷 (民國)噓雲三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碩崗鄉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占章杏重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毛良塢鄉姜家村
5684【湖南長沙】萋姓十修族譜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雲磬堂活字本 歷史所 河北大學 註: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寧鄉】寧邑姜姓續修支譜□□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圖(存卷2)
5686【湖南寧鄉】姜氏重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漢修 姜嗚岡 姜湯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樂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1)
5687【湖南寧鄉】姜氏重修族譜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孰樂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1、26)
5688【湖南寧鄉】姜姓族譜□□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譜□□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豐七年(1857)敦倫堂刻本 湖南圖(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編輯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冊 北圖
5691 姜姓九修族譜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雲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冊 北圖
5692 姜氏家譜不分卷 (清)姜國璜纂修 清鈔本 北圖
5693 龍砂姜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姜繼宗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懷此山房活字本 六冊 北圖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譜十五卷首二卷 (民國)姜佑駑等續修 民國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冊 北圖
2005 [山東省郯城縣姜庄村]姜氏宗譜一卷姜步寬等續
姜對生長條件的要求
姜原產於熱帶多雨的森林地區,要求陰濕而溫暖的環境,生育期間的適宜溫度為22~28℃,不耐寒,地上部遇霜凍枯死。地下部也不能忍耐0℃的低溫。也不耐熱,如溫度過高,陽光直射,生長受阻,故在栽培上夏季應遮陰。對土壤濕度的要求嚴格,抗旱力不強,如長期乾旱則莖葉枯萎,姜塊不能膨大,但若雨水過多,田間排水不良,會引起徒長和姜塊腐爛。姜對氮磷鉀肥的要求:以鉀需要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所需養分除由基肥供應外,還需要追肥,苗期以追施氮肥為主,姜塊迅速膨大期要補施有機肥或含氮、磷、鉀三要素的復合肥。姜忌連作。在腐殖質多的壤土或粘壤土栽培,產量較高,但辛辣味淡,組織較嫩,適於收嫩姜供菜用。若栽培在腐殖質少的沙壤土,產量則較低,但辛辣味較濃,適於作種姜或制姜粉用
8、生薑是姜的哪個部分
根部
9、生薑是什麼器官
塊根莖.這個放在腳心是可以緩解腰痛和痛經
10、生薑是姜的哪個部位
生薑不是姜的那個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