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中葯什麼時候喝效果最好

中葯什麼時候喝效果最好

發布時間:2021-01-08 01:20:22

1、中葯什麼時候吃效果最好?

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葯是治療什麼病,如果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疾病,腸道病等,內飯前服,葯性易下達,容易被吸
收,療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葯,可使葯性上引;
毒性較大的葯,飯後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療大熱病等;熱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真寒假熱病,效果好。
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宜涼服。凡平和的葯,補益的葯均宜在溫服,能益氣、增補。凡傷風感冒、解表驅寒的葯,應趁熱大口服下,促使發汗。葯性強烈的小劑量湯葯,應一次服完。應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
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嘔吐病、宜多次頻服,緩緩飲用,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使其見效快。凡滋補葯劑,宜早晨空腹服飲,便於充分吸收。安眠鎮靜葯,宜睡前服。注意:積滯、胸部病患者,葯後仰卧為好;頭、腦、耳
、眼患病者,葯後去枕卧好;左右兩肋病者,服後左右側卧。驅蟲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腸道內蟲更易被殺傷,以便排出體外。

2、中葯每天吃兩頓請問什麼時間段吃效果最佳

喝中葯時選擇正確的服葯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葯更是如此。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葯時,講究「四氣五味」,根據葯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咸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空腹服葯時,寒涼葯或者五味偏重的葯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葯,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葯;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葯;瀉下葯、滋補葯、驅蟲葯宜空腹服;安神類葯宜睡前服用。

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葯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葯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葯時,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葯,用葯的方子不會局限於某一類葯,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葯,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葯湯劑的人,在飯後30~60分鍾內服葯,以減輕葯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2)中葯什麼時候喝效果最好擴展資料:

但懷孕期間不應該喝的中葯:

牛黃(清熱葯)泄下力強,易導致孕婦流產。

紅花、川七、(活血葯)其祛瘀活血力強,易導致流產與早產。

牛膝(活血葯)有損胎兒健康。

車前子(除濕利水葯)過度食用會影響胎盤循環。

補骨脂(溫陽葯)孕婦須經由醫生指示後再服用。

薏仁(除濕利水葯)內含薏苡仁油,會降低橫紋肌收縮作用,對子宮產生輿奮作用,也會造成羊水過少的現象。

通草(除濕利水葯)會造成孕婦羊水過少。

3、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這個沒有具體規范,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一般補益的提倡飯前喝,對胃刺激性大的飯後喝。只要達到處方量就行。中葯處方就應該包含服葯方法,可以向開處方的醫生詢問。

4、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一般中葯在飯後半小時--一小時吃最好。一副葯,煲兩次來喝好。一、中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二、中葯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葯物產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葯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葯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葯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鍾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葯頭煎煮10~15分鍾,二煎煮10分鍾。滋補頭煎煮30~40分鍾,二煎煮25~30分鍾,有先煎葯需先煎10~30分鍾,後下葯應在最後5~10分鍾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

四、關於葯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鍾。

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葯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葯物,如葶藶子;葯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葯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葯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後兌入

一些貴重的葯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葯沖服

某些貴重的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葯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五、一副中葯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5、中葯什麼時候吃最好?

在不同copy時間里服葯,葯物療效差異會很大。因此,了解選擇服葯時間方面的知識,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吃葯,有助於我們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服葯時間,以發揮葯物的最好效果。1、空腹法:空腹服葯易使葯力得到發揮,東晉時期著名醫葯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多用於實症疾病,特別是積滯、淤血、水濕等病症。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具體服葯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等。2、飯後服法:適用於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等五官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葯方法,能使葯性留連於上。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葯」。偏於滋補一類的葯物,也宜飯後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葯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葯以食後服之。」

與中葯什麼時候喝效果最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