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吃飯時頭上出汗多是什麼原因

吃飯時頭上出汗多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1-01-07 18:00:59

1、吃飯時出汗多是什麼原因?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多汗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用法] 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鍾,
即可食用,吃飽。

【百合】甘,微寒。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2) 黃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

[材料]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用法] 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黃蓍】甘,微溫。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3) 浮小麥飲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適用於小兒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

[用法] 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浮小麥】甘,涼。入心經。止汗。

(4) 小麥山葯湯

[功效] 補氣斂汗。

[材料] 浮小麥15克,山葯15克,白糖少許。

[用法] 二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參歸腰子

[功效] 補虛斂汗。主治病後虛弱而致的自汗或盜汗。

[材料] 人參10克,當歸8克,
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

[用法] 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
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人參】甘,平。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

(6) 生地黃雞

[功效] 滋陰止盜汗。

[材料]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隻,飴糖100克。

[用法] 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

【生地黃】甘,寒。滋陰涼血。

【烏雞】甘、平。
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 黑豆小麥飲

[功效] 祛風斂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補腎,明目鎮心,久服,好顏色,不老。
止腹脹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葯毒。

(8) 韭菜根湯

[功效] 主治小兒盜汗自汗,手足心熱。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溫、澀。
歸心,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氣。韭菜根治諸癬。

(9) 泥鰍湯

[功效] 多汗、自汗、盜汗等症。

[材料] 泥鰍90克,食油適量。

[用法] 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
再用清水洗凈,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2、我吃飯時頭上臉上容易出汗

如是吃辛辣刺激食物出汗是好多人容易造成的,這不用過於擔心的。

3、吃飯時頭部大量出汗怎麼辦?

不要吃燙的飯,去醫院查查微量元素

4、為什麼有些人吃飯時頭部特別能出汗?

吃飯時頭部特別能出汗?

這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分析:

吃飯時頭部特別能出汗;

吃飯時僅有頭部大汗淋漓。

人類的汗腺和出汗

人類的汗腺分為三個類型,大汗腺,小汗腺和僅在青春期後出現在腋窩的頂泌小汗腺。

我們通常說的出汗是指覆蓋全身皮膚的小汗腺分泌水樣汗液。

人類是僅次於駱駝的最耐熱動物,這種超級耐熱能力全憑遍布全身的汗腺貢獻的強大的出汗能力可以帶走身體不斷產生的熱量,尤其是劇烈運動時。

人類也正是憑借這種超級出汗能力賦予的體溫調節能力而獲得了地球上無與倫比的長跑能力;又籍於這種超級長跑能力而跑上了食物鏈的最頂端。

可見,出汗對於人類來說是何等重要。

汗腺的全身分布

雖說小汗腺遍布全身皮膚,但不同部位的皮膚汗腺的分布並不均勻。

據估計,人類全身約有200到500萬個汗腺,其中手心腳底皮膚汗腺密度最大,約200-700 / cm2——這也是手心腳底特別能出汗的“物質基礎”。

其他部位皮膚汗腺密度在60-120 / cm2之間。其中,分布密度較大的幾個部位依次是前額,前臂和背部;其他部分漢線密度就要小得多了。

出汗的原因

人類的生理性出汗可以分為兩類:

熱汗,由外環境和/或體內產生的熱負荷導致人體需要快速散熱是出汗的基本刺激因素,通過出汗大量快速散熱來維持核心體溫的穩定;

情緒汗,恐懼,焦慮等情緒通過交感神經興奮而刺激出汗。

吃飯造成的頭部大汗淋漓主要涉及熱汗,而不關情緒汗的問題。

影響出汗的因素

熱負荷

已知,人體的熱汗是在內外熱負荷刺激下,由位於下丘腦視前區前部的體溫中樞調控的。

熱負荷帶來的散熱需求程度直接決定著出汗的臨界點,出汗量和速度。

簡單來說就是“越熱越出汗”。

體液量和血液循環狀態

汗液是有汗腺排泌的血液,如果人處在脫水狀態下,體液量不足,循環障礙,可以直接影響出汗能力。

比如,所謂嚴重中暑的非勞力性熱射病就是長時間大量出汗體液丟失過多得不到補充,嚴重循環衰竭導致沒有可供出汗的體液造成出汗障礙,體溫失去調節後體溫無限制急速升高造成的。

當然,在日常狀態下,這種影響非常微弱。

汗腺形態和數量的影響

汗液的分泌依賴於汗腺的多少,大小,熱靈敏度和總體活性。

這些在不同人之間存在巨大個體差異。

就汗腺大小來說,不同人和不同皮膚區域可以相差5倍。汗腺越大,出汗率越高,這就決定了不同個體,和同一個體不同部位皮膚的出汗率存在巨大差異。

如上所述,不同部位皮膚汗腺數量分布存在顯著差異,分布最密集的幾個部位依次是,手心腳底,前額,前臂,背部,其他部位相對較低。

局部皮膚溫度的影響

雖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局部皮膚溫度對出汗具有顯著影響。這一點人們都有體驗毋庸多言。

吃飯時頭部特別能出汗

吃飯時,如果全身都有出汗,但是頭部特別明顯,原因無外乎:

吃飯環境氣溫較高,身體承受需要出汗散熱的熱負荷。

比如,夏天吃飯時就特別容易大汗淋漓;相反,冬天在雪地里吃冷飯無論如何也不會出汗。

吃熱飯,喝熱飲。 “趁熱吃”是普遍存在於國人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健康”信念,這自然容易導致吃飯時出汗。

吃“熱性”食物。 像辣椒、大蒜,胡椒等“熱性”香料中都含有可以激活“辣椒素受體產生熱痛感覺,及出汗的辣椒素、大蒜素等化學成分,進食這些“熱性”食物自然更容易刺激出汗。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頭部特別容易出汗,則主要由於:

頭部,特別是額部汗腺分布特別密集,也可能頭部汗腺個頭特別大;又或者,這些人頭部汗腺對熱負荷和上述“熱性”食物刺激特別敏感。

還有就是,不要忘記,吃飯用的嘴巴也是長在“頭部”的,無論是熱飯還是“熱性”飯食,也可以通過“加熱”局部皮膚而刺激頭部更容易出汗。

吃飯時僅有頭部大汗淋漓——“味覺出汗”

如果,吃飯時全身其他部位不出汗,僅有頭面部出汗,並伴有局部皮膚顯著潮紅;而且,出汗與環境溫度和進食的食物無關,那麼就涉及一種罕見的狀況,稱“味覺出汗”(gustatory sweating) 。

“味覺出汗”,也叫 Frey綜合征,是德國醫生盧卡·弗雷(Lucja Frey,1889–1943年)通過對1700年代以來的有關文獻的整理而率先描述的一種疾病狀態,主要涉及頭面部局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失調導致。

主要見於腮腺切除的患者,是由於被切斷的一些味覺神經的再生錯誤地附著支配面部汗腺造成的。

因此,這種出汗僅限於局部皮膚,與熱和所吃的食物沒有直接關系,而幾乎只與“吃”有關,因此被稱為“味覺出汗”。

研究發現,在晚期糖尿病出現明顯的糖尿病神經損害後,有部分病人可以出現雙側性“味覺出汗”,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累及局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結果。

當然,這只是極其特殊的狀況,與日常吃飯時頭部大汗無關。

5、吃飯時額頭老是流汗是什麼原因

臉上毛孔太大了。所以容易出汗。
或者是天生是這樣。有的人確實吃飯時臉上容易流汗。我外公就是這樣,別擔心,沒事的。

6、吃飯時頭上冒汗是什麼原因

吃飯出汗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你食用的食物過於辛辣或過於燙.使身體自身排除汗液予以緩解,第二種是身體吸收了食物中過多的熱量所以會出汗!

7、吃飯的時候頭上會冒汗是怎麼回事

我想你是腎虛是腎陰虛所至的你去中醫院去看看吧不就什麼都明白了嗎

8、吃飯時頭上總是出汗是什麼原因

根據中醫理論,頭部為諸陽之會,頭面多汗屬陽經病。由於邪熱內郁,不得四散,只能循經上越,迫津至頭面溢出。也有虛證,因陽氣不足,腠理不固,津液外泄,如鼻汗多見肺氣虛弱。 小兒比成年人容易出汗,這是由於發育尚未完全,新陳代謝旺盛所致。小兒睡時慣常頭部出汗,俗稱「蒸籠頭」,如無其它症狀,不屬病象,切忌盲目進補。假如小兒大汗,伴有睡眠不實、易驚嚇、頭發稀少等,最好請醫師看看。 濕熱熏蒸 頭面汗出,口渴,肢體困重,身熱不揚,小便不利,惡寒發熱,身目發黃,舌苔黃膩,脈濡數。中醫治法為清熱利濕。 舉例方劑:五苓散加茵陳、石膏、黃柏 上焦郁熱 頭汗,心煩,面紅,心中懊惱,飢不能食,疲倦,舌紅苔黃,脈數。中醫治法為清熱除煩。 舉例方劑:梔子豉湯加竹茹、陳皮、柴胡、黃芩 陽氣不足 頭面多汗,面色晄白,氣短、畏寒、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舌淡嫩,脈虛弱。中醫治法為溫陽益氣,固表斂汗。 舉例方劑:芪附湯加紅參、生龍骨、生牡蠣 氣虛 頭汗,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細弱。中醫治法為補中益氣。 舉例方劑:補中益氣湯 頭面多汗者,每於進食辛辣厚味時加劇,要注意清淡飲食,多飲水。平時應加強身體鍛煉,以鞏固汗液調節。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長期過度的緊張、興奮情緒。

9、吃飯時,額頭上老是出汗,請問是什麼原因?

問題分析:抄
你好!出汗多有生襲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氣炎熱和大運動量時的出汗多屬生理現象。

意見建議: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參等,也可選生脈散和玉屏風丸加減運用

與吃飯時頭上出汗多是什麼原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