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怎麼除掉身上的濕氣

怎麼除掉身上的濕氣

發布時間:2021-01-07 17:25:27

1、身上濕氣太重了怎麼去除

現代人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吹空調,冬天不注意保暖,飲食不規律等等因素導致體內濕氣重。體內濕氣重的人,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症狀,比如腦袋昏昏沉沉、四肢乏力又僵硬、關節沉重又酸痛、大便不成形、消化不良、食慾差等。濕下面介紹幾種祛濕的方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祛濕的方法也應盡不同。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不同的個體,會出現不同的濕熱證,如感受外來濕熱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膩,釀濕生熱,或脾胃失健,濕邪內生,郁而化熱,導致濕熱郁阻肝膽,形成肝膽濕熱證;如濕熱外邪侵犯人體,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濕熱內蘊中焦,形成脾胃濕熱證;若濕熱侵襲大腸,膠結不解,壅阻氣機,則成大腸證;若感受外來濕熱之邪,侵襲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異常,則成膀胱濕熱證。若濕熱流注關節,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則形成濕熱痹證。
3/6
濕熱主要表現為口苦、口乾、口黏,煩渴、渴不欲飲,面赤唇紅、口舌生瘡,壯熱、身熱不揚、午後尤甚,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里急後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濡數。
4/6
濕寒,則是內臟下垂,對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以至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不常喝水不會覺得口渴,常覺得精神虛弱且容易疲勞,臉色蒼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風、手腳冰冷,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常腹瀉、常小便且顏色淡,月經常遲來,血塊多。
5/6
濕寒主要表現為脘悶納呆、惡心嘔吐,腹痛喜溫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體冷痛、少腹涼感,疼痛受涼後或天氣潮濕加劇、持續性鈍痛、發作性加劇、夜間劇痛,脈沉緊或弦緊、濡緩。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舌苔發白,反復的口腔潰瘍,咳嗽時痰是稀白的,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經常腹痛、腹瀉,手、腳長年冰冷。臉上痘痘比較嚴重,經常起白頭粉刺。
6/6
寒與熱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濕熱會出汗,濕寒則無汗。「怕冷,手腳冰涼」是寒的表現,對於女性,若白帶清稀量多,則為濕寒,若量少發黃,則是濕熱。舌苔濕厚黃、小便偏黃、多汗怕熱為濕熱。舌苔濕厚白、怕冷(特別腳底)容易受涼等為濕寒。寒的人注意少吃寒性的水果

2、怎樣去除身上的濕氣?

體內來的濕氣主要是源因為脾胃不足所造成的,因此要想去除這個的濕氣,首先我們要健脾和胃。

吃東西要注意,不要過多的吃那些辛辣油膩的東西,要以清淡的飲食為主,吃東西不要過於偏咸、偏辣都不好,同時較增加運動,促進新陳代謝,讓氣血運行起來,有助於我們把體內的濕從體表散發出去。

我們這一個出汗也是一種散濕散熱的表現,當我們出現這種脾胃能力差的時候,吃東西可能沒有味道,那麼這時候也不要為了多吃,就吃一些過辣的東西,來增加這種食慾,其實還是要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菜喝一些粥類食物,這樣對於我們的脾胃是有保護作用的。

3、怎樣去除身上的濕氣?

傳統醫學認為,海邊潮濕.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卧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乾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
在河水及游泳池裡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葯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

4、人身上的濕氣怎麼去除

體內復的濕氣主要是因為脾胃不足所製造成的,因此要想去除這個所謂的濕氣,首先我們要健脾和胃,吃東西要注意,不要過多的吃那些辛辣油膩的東西,要以清淡的飲食為主,吃東西不要過於偏咸、偏辣都不好,同時較增加運動,促進新陳代謝,讓氣血運行起來,有助於我們把體內的濕從體表散發出去,我們這一個出汗也是一種散濕散熱的表現,當我們出現這種脾胃能力差的時候,吃東西可能沒有味道,那麼這時候也不要為了多吃,就吃一些過辣的東西,來增加這種食慾,其實還是要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菜喝一些粥類食物,這樣對於我們的脾胃是有保護作用的。

5、怎麼去除身上的濕氣

去濕的食物有:鯉魚、赤小豆、金針菜、萵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薏米粥吃可以祛體內的濕內氣.而且薏米就是糧食容.吃了不會對身體有害處.是最好的除濕東西了。
應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並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排出。另外,還應多進食健脾去濕的食物。
香芋茨實百合煲:選用新鮮的茨實與百合,混合香芋一起煮十分鍾,味道很清淡,有少少的甜味,充滿了農家菜的朴實風情,也有健脾利濕的效用。
車前草木瓜燒帶魚:帶魚調味後炸好,木瓜也是先行蒸熟,再混合車前草一起燒上3分鍾。此菜很適合春季感覺疲乏身困的人,具有滋陰補虛的效果。

6、怎麼去除身上的濕氣。

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葯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葯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飢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葯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並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

7、怎麼去除身體內的濕氣

1、薏仁紅豆湯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發生體內濕氣重的時候,那麼人們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紅豆和薏米了,我們都知道紅豆和薏米的搭配是很好的祛濕良葯,紅豆在中葯里稱為「赤小豆」,除上述作用,還能補心,適合夏季食用。不需考慮什麼比例,將兩種食材各抓一把來熬湯,可放點冰糖,祛濕效果極佳。其有效成分大半在湯里,因此可灌入瓶中帶到單位去喝。建議不加大米,大米有濕氣,雖然口感好但會使功效大打折扣。此外,薏米紅豆湯也是肥胖人士和中老年人的好選擇。
2、扁豆玉米煲湯
在煲祛濕湯時可以加入適量補氣養血的湯料。
如黨參30克、大棗20克、枸杞子10克、懷山30克、生苡仁30克,起到益氣利濕之效。如果自己無法判斷是何種濕氣,可選用葯性平和的材料來煲湯,最常用淮山葯、土茯苓、扁豆、玉米。有濕的人可以祛濕治病,沒有濕的人可以健脾。
(二)運動
有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向運動怎麼也能去除體內的濕氣的,這是這是因為運動會形成流汗,從而將體內的濕氣排除去,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發生濕氣重大部分的人應該就是經常吃一些比較油膩的食物,或者缺乏鍛煉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症。
(三)五步拍走體內的濕氣
1、拍手
體內濕氣重的人,在雙手的大魚際靠近手腕的地方,會呈現青色或紫色。經常拍拍手,尤其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體內的濕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住,不要放棄。
2、抓腋窩
腋窩的頂點是極泉穴,它是心經的重要穴位,也是腋下淋巴最密集的地方,經常按摩、抓揉此處,能幫助心臟排毒。
3、拍肘窩
拍打肘窩能去除心肺上的毒素,連續拍打5~10分鍾,就會出現青、紅、紫、黑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
4、拍打腹股溝
拍打腹股溝能加速氣血運行,驅除病邪。不僅能健脾胃,對於調理婦科病、治療因血脈不暢導致的血瘀痰濕都很有效果。
5、拍腘窩
在腘窩(也就是膝蓋後的凹陷)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一個重要排污口。如果這里不通暢,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很容易導致關節炎。空閑時候,拍打腘窩5~10分鍾,或直到出痧、有瘀斑為止。每10天拍一次,把這個排污口調理通暢,體內的濕氣就能順利排出來了。
(四)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五)調味料祛濕
姜、蔥、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姜湯,用姜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8、濕氣太重了怎麼辦?怎麼去除?

要想排濕氣最重要的辦法是:喝粥喝粥!夏天是個濕氣沖天的季節,因為大家都在忙著吃冰激凌、吹空調、吹風扇冰鎮自己,忙著防曬、不出門躲避陽光,你說這濕氣怎麼排呢,想出出不來,沒有門路沒有渠道。關於祛濕,中醫有一個說法:「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所以我們還是准備好和濕氣進行長期斗爭扒。我用過的排濕氣的方法有5+1種(最後一種認真看)排濕氣肯定是要使用利尿利濕的、解表發汗的、還有溫熱燥濕的的食材。說人話就是我們能夠讓我們多尿尿、多發汗、多讓身體的水分蒸發。1、利尿的食材:炒薏米、赤小豆、茯苓、荷葉。所以知道為啥一提祛濕就想到赤小豆薏米了吧,這是可以利尿的。但是請謹慎,請謹慎,我說這幾個字,淚都快出來了,不要人人有濕氣就喝赤小豆薏米可以嗎?!我說赤小豆還客氣了,有人給你說紅豆薏米,為她的不負責任難過!巨難過!2、發汗的食材:生薑。發燒了都知道「來,沖一杯生薑紅糖水,發發汗就好了」。生薑幫助我們把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來,能夠解表發汗。「冬吃蘿卜夏吃薑」的原因也是在這里。當然運動也可以發汗,適當跑跑步;3、能讓體內水分蒸發的食材:陳皮。陳皮性溫,能直接燥濕化痰4、我們可以將有濕氣的身體想成一條濕毛巾,除了可以擰干(利尿)、曬干(發汗)、烤乾(蒸發多餘的水分),還可以吹乾。所以排濕氣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風勝濕,讓身體內部吹風,肝主風,所以我們要疏肝理氣,讓肝起條達起來,這里也推薦陳皮,陳皮疏肝理氣。5、中醫老師還給我講過:芳香化濕。不是聞了芳香就能祛濕,而是因為芳香可以醒脾,振奮脾陽,從而提高脾胃的運化能力。推薦的食材有陳皮,還有草果,就是媽媽做紅燒肉一定會放的一個調料。6、最後一個方法放大招,我看了超多人的舌苔,一看到濕氣重,我就說:你要健脾胃你要健脾胃 。拎著耳朵才念叨,生怕她們聽不到。因為前面五種方法都只能治標,濕氣還會卷土重來,祛濕之本還是健脾。在中醫,有五行學說,相剋的關系就是可以互相制約平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毫無疑問:土是水的剋星,脾又屬土,所以脾可以剋制腎水,使水分能在體內正常代謝,順著自身通道排除體外。濕氣重健脾胃濕氣重健脾胃濕氣重健脾胃健脾胃推薦的食材是:生薑、大棗、甘草還有白扁豆。這就是我為什麼推薦大家喝粥了,我粥是健脾胃最健康且有效的方式。我最喜歡喝粥了,粥為五穀雜糧,養生之道,五穀為先。更新粥鋪來了,感謝大家的喜愛和捧場,讓你根兒被更多人看著了。粥譜不整復雜了,咱就說簡單實用對症的。喝粥,無非是喝五穀雜糧。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黃米)、稷(小米)、麥、菽(豆子),五穀對用人體不同的臟器有不同的補益作用。1、談到濕氣要健脾,粟(小麥)補脾。前幾天,也有知友在評論指出:告訴大家,健脾胃的是小米。小米對補益脾胃功能是最好的。2、大棗、小米、茯苓、山葯、芡實、山葯、芡實、小米:健脾胃,讓脾胃在補的過程中更加平緩;茯苓:祛濕;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3、山葯、蓮子(去芯)、薏仁米(炒)、花生、小米山葯、蓮子、小米:健脾胃,同時蓮子還可以固澀收藏薏米:清理身體濕濁花生:潤腸通便、健脾健胃4、山葯、枸杞、麥芽(炒)、茯苓、蓮子山葯、蓮子:健脾胃 茯苓:去濕氣麥芽:消食枸杞:補氣可不要把食材想麻煩啦,就挑選幾樣自己喜歡吃的。健脾胃的食材:山葯、蓮子、小米、芡實跑不掉;去濕氣的食材:茯苓、薏仁米(炒)跑不了。還可以加點,玉米粒、南瓜、枸杞、龍眼,摻和著吃多少用量,也不用太在意哦,以當天主食飯量為主,食材哪裡都可以買到,只是要重視質量就可以!!

9、如何除掉身體里的濕氣?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第3招: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第5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與怎麼除掉身上的濕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