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典是怎麼引起的
人類非典的傳染源在野生動物中,其中果子狸為非典病毒的主要載體。非典病毒存在於不同地區的野生動物中。病毒可以傳給人,對果子狸中非典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分析,在人類非典病毒同源性超過99.8%,顯示目前野生動物中的非典病毒可直接傳染人。
該病毒主要從各種野生動物糞便中排泄,其排毒量驚人,在環境中相對穩定,特別是在濕冷環境中,可長達數天,在乾燥狀態下糞便可化成塵埃被吸入引起感染。
(1)非典怎麼傳播擴展資料
傳播途徑
1、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及密切接觸傳播。特別是給危重患者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操作的醫護人員,直接暴露於患者大量呼吸道飛沫環境下極易獲得感染,曾有醫護人員聚集被感染SARS的現象。
2、其他可能傳播方式:SARS患者的糞便、尿液、血液中曾檢出病毒,因此其他傳播方式.如糞口傳播等尚不能排除。
如香港淘大花園的暴發流行,出現1例伴有腹瀉的SARS患者,4周內,在該住宅區的328人感染SARS,而且大部分病例都有腹瀉症狀,最終經當地排除建築物內食物或飲用水的污染,而很可能系糞便排水管道系統地面下水口"U"形聚水器干調而不能起到隔氣作用,導致污水氣化而發生病毒傳播。
2、非典是怎麼來的?
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SARS),它指的是沒找到確切的病源,尚不明確病原體的肺炎,在醫學界目前特指在中國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
1、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來我國局部地區發生的一類由冠狀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它是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染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肺炎,在家庭和醫院有顯著的聚集現象。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加拿大、美國在內的11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實驗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結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的病因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稱為SARS冠狀病毒。
2、非典型肺炎的臨床表現與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燒、乾咳,並且沒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狀,也沒有通常感冒常見的白色或黃色痰液,偶爾病人痰中帶血絲,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個別病人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症。
3、這種腦炎的潛伏期約為二至十二天之間,多數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顯症狀。目前大家公認的傳播途徑是經過呼吸道傳播,主要是通過飛沫來傳播,特別是近距離接觸,咳嗽、噴嚏、病人的分泌物、體液接觸所傳染;現在又有一些其它情況,直接接觸病人後,通過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個傳播途徑。
4、對於SARS來源,以下是網路及醫學界廣為傳播的,但是並無確定性。傳言SARS病毒來自果子狸,因為SARS始發與廣東。但是通過2003年4月開始的深港兩地科研人員開始了對SARS病毒研究的實驗室技術合作,試驗的結果是從六隻果子狸標本中分離到三株SARS樣病毒,從一隻貉標本中分離到一株SARS樣病毒,也只能說明少部分這種動物攜帶有這種病毒。
3、非典是怎樣來源的
非典來源於中華菊頭蝠。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報》報道,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與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 CoV),進一步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學證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直接來源。這豈不是與石正麗的報告相矛盾,SARS病毒的源頭到底有幾個。
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中國北方的果子狸身上並未攜帶類SARS的冠狀病毒(SARS-CoV),只有廣東地區,那年冬天的果子狸身上攜帶著這類病毒。這表明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個中間宿主,它可能是被中華菊頭蝠感染,從後者身上得到了這種病毒。總之,尋找SARS病毒源頭的工作還在繼續,徹底消滅SARS還有待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3)非典怎麼傳播擴展資料:
據介紹,SARS冠狀病毒是造成2002—2003年SARS暴發的病原,已造成全球8094人感染和774人死亡。已有的流行病學證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狀病毒的直接來源。雖然在世界各地包括非洲、歐洲和中國的蝙蝠體內均發現與SARS病毒相似的SARS樣冠狀病毒,但這些病毒均不能利用人和果子狸的ACE2(即人SARS病毒受體)作為受體,不是SARS病毒的近親。
石正麗國際研究團隊分離的SARS樣冠狀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華菊頭蝠ACE2作為其功能受體,並且能感染人、豬、猴以及蝙蝠的多種細胞。這些實驗結果為中華菊頭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更為直接的證據。
研究人員稱,盡管蝙蝠攜帶多種病毒,但這些蝙蝠病毒傳播到人的機會並不多。蝙蝠在自然生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們傳播花粉,是害蟲的天敵,從不主動攻擊人類。保護蝙蝠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是遠離野生動物病原感染的最好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SARS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SARS病毒來源於中華菊頭蝠進一步獲證實
4、sars傳播途徑
sars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短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內
2、接觸容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3、密切接觸傳播。
sars屬於呼吸道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醫護人員為高發群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軍營、學校、工廠等感染率也較高。
非典型肺炎的傳播方式可能主要是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以及與病人密切接觸造成的。密切接觸是指:治療或護理病人、探視病人;與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
(4)非典怎麼傳播擴展資料
sars的預防
主要是培養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經常洗手,洗手後,要用清潔的毛巾或紙巾擦乾;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不要共用餐具、茶具和毛巾。
同時注意飲食均衡,定期運動,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盡量不到人口密集、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
5、3.SARS(非典)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其依據是什麼?(3分)
非典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傳播。非典病毒是由非典病人咳嗽或打專噴嚏時傳給其他人的。屬此外,如果一個人的雙手觸摸了被污染物的表面在觸摸自己的口,鼻或眼,也有可能會傳播。它也有可能通過空氣或其他渠道更
6、非典如何傳染
遭遇「非典」給我們的啟示和反思
作者:馬光祖 吉星亮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烈性呼吸道傳染病,全稱是「非典型性肺炎」, 國際上稱之為「SARS"。半年多來,「非典」 疫情在我國及全球各地區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遭遇突如其來的災難,分析這場疫情的由來和演變情況,總結回顧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得到幾多啟示和反思。
一、識別「非典」危害,勇敢面對「世紀災害」
1、借鑒歷史,識別「非典」危害
傳染病是危害極大的一種全人類災害。1348年歐洲爆發的鼠疫,3年時間奪去了6200萬人的生命,幾乎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1918年美國爆發的流感,10個月內造成全世界4000萬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這些傳染病,無一例外的具有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控制等特點,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創痛。今年出現的「非典」,在流行初期呈發散傳播趨勢,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甲類傳染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疾病防治是人類安全健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廣義的安全系統工程原理和程序,控制任何一個系統風險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進行系統風險的識別。搞不清楚風險的起因、作用機理和危害程度,就相當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風險的防止和控制就無從談起。 「非典」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科學家初步查明是由一種「冠狀病毒」引起,但該病毒的發源地、病毒載體、傳播途徑以及病毒的變異性等問題不明,病理學界尚處於摸索、研討之中。「非典」問世初期,醫療界對該症沒有明確的診斷標准、有效的醫療防護方案和對症葯品,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凶險而隱蔽的頑敵,在無從戒備和束手無策之際,包括醫護人員在內,數千人遭到病魔侵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無助地消逝。人類和「非典」的斗爭剛剛拉開序幕,完全摸透「非典」病毒的真面目,徹底戰勝這一凶惡的敵人還尚需時日。
2、勇敢面對「世紀災害」,管理者應首先負起責任
「非典」是當今的「世紀災害」。「抗擊非典」事關全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嚴密周到的組織和社會各方面的配合,任何一個國家合格的、負責任的政府和公眾事務的管理者,都理應全力擔負起組織、動員抗災斗爭的責任,並迅速付之行動。
應當指出,當今年2月份「非典」在我國廣東初露端倪的時候,民眾表現出恐慌,曾發生了搶購食鹽、白醋等日用品的風波,而某些政府官員和媒體則表現為認識的模糊和滯後。3月份前衛生部部長答國外記者問時聲稱:「我國的疫情已得到控制」,鍾南山院士修正這句話為「得到遏制」,意指在廣東的疫情「得到了遏制」,「遏」、「控」一字之差,反映了對疫情發展階段完全不同的認識。應該說,衛生部官員對疫情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估計,滯後的認識和不力的行動使北京喪失了阻止「非典」蔓延的寶貴時機。進入4月份,北京的疫情進入高潮期,並迅速向全國一些地區擴散,如果不是黨中央採取斷然措施,撤免部分官員,啟動媒體每日公布疫情,進行專題報道,動員全國上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等預防措施,全力以赴抗非典,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二、「體系保證、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戰勝「非典」
如何有效、有序地開展這場斗爭?抗擊「非典」斗爭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建立和啟動「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動員全社會實行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是保證這場斗爭勝利的正確途徑。
1、建立體系,依法防治
安全衛生系統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必須依靠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來保證。這個「體系」應包括環境和安全衛生評價、制訂方針目標、建立組織機構,確定職責和工作計劃、制訂緊急事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和設施以及技術支持等。顯然,應對「非典」這一類傳染性很強、具有突發性的疾病災害,必須建立並運行「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啟動「疾病預防應急機制」,動員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資源,組織全體公民展開科學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在這次全球抵禦「非典」的斗爭中,美國在今年3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後,決定提前啟用新建的「國家疾病預防應急工作中心」,該中心耗資710萬美元,可以24小時運轉,它的啟用明顯增強了美國各府部門、各級地方衛生機構的實時信息交流能力,保證了早發現、早治療、隔離檢疫和預警應急措施的落實,這無疑對美國人民在抗擊「非典」戰役中創零死亡記錄起到重要作用。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國在「抗擊非典」方面取得的成就,並呼籲世界各國積極幫助中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5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其中包括預防與應急准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該條例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建立「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實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驟。
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是「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該體系和運作模式的要求,衛生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在設計之前進行環境保護和職業衛生評價,以減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據近期自治區衛生廳「非典」督導組在我市的反饋意見,我市各醫院發熱門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交叉等問題,回想「非典」流行期間,在北京當時有很多人不願意到醫院去看病,就是由於醫院內交叉感染,使一些醫院成了「疫院」,這種教訓必須引以為戒。以此推理,我市正在改建中的傳染病定點醫院也理應認真作好這部分前期工作為宜。
SARS事件中為諸多人非議的疫情報告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依法防治」的問題。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有明確的責任規定:對突發事件不得瞞報、緩報、漏報,不得授意他人謊報、瞞報,否則將面臨嚴厲的法律責任。醫護人員是疫情的法定報告人,但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責任心不強、專業素質較差、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常常緩報或不報疫情,造成防疫部門收集疫情信息困難和不準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還規定:不僅醫療衛生機構或監測機構在接到突發事件報告後要迅速報告,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接到報告後,也必須在1小時內作出反應,向上一級政府通報,並有責任通告毗鄰的省市地。對於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石油城,信息較為閉塞,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更應嚴格遵守上述「應急條例」中的規定,作到遵法守法,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負責。
2、全民動員,科學防治「非典」
「科學防治」是指在對疾病的風險識別基礎上所採取的科學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人類「抗非典」的斗爭尚在初級階段,認識上的不確定和不完全性會造成行動的盲目、低效或無效,反科學的錯誤認識還可能擴大危害,造成大眾的盲從、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為,引起嚴重的後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非典」病毒的致病機理和正確的防治方法,社會全員實施「科學防治」,才可能真正戰勝「非典」。
對抗SARS的斗爭使全球的科研組織團結起來。全世界的病理學、醫學科技人員,在「非典」問世以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以「與病魔搏鬥,和時間賽跑」的忘我精神,共同尋求征服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在「非典」研究和醫護設施方面上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包括完成SARS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圖譜,研製成功SARS病毒快速富集裝置、酶聯快速診斷盒以及SARS病毒基因晶元檢測技術等,為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非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和防治手段。
在救治「非典」患者的重役區前線,我國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以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代價,挽救了眾多「非典」病人的生命。鍾南山院士在廣東初發疫情時果敢採用「激素療法」,大大降低了叫「非典」病死率。軍事醫學院姜素椿老教授在救治前線不幸染病,他冒著極大的風險,對自己實施了「血清療法」,獲得了一種可在特殊情況下採用的「救命療法」。葉欣、鄧練賢、李曉紅等「白衣天使」在與病魔的搏鬥中義無返顧地獻出了生命,換來了寶貴的預防、救治經驗,成為世界人民以科學方法抗擊「非典」的實踐依據。
我市的「科學防治」工作作的較好。各單位、各社區在「防非典」知識宣傳、環境消毒、對外來人員嚴格檢查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為今後我市防疫及環境衛生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非典」災害給予我們的反思
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非典」的確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但「非典」災難的影響是暫時的,人們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和汲取的教訓卻久遠深長。「非典」時期,全社會思緒活躍,人們反思的問題林林總總,其中關於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價值、關於人與自然環境和其它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行為和習慣等問題成為熱門話題。
1、生命和健康的價值
「非典」災害如一面鏡子,暴露了中國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顯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發展」之間的不和諧狀態。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報告》披露:中國人均衛生支出金額在全球191個國家中排位188名, 目前中國大約76%的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我國工業生產領域中煤礦、金屬冶煉等行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2000年,國家財政總投入15886億,衛生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的1.74%,為272億,而公共衛生方面財政則只佔其中的10%左右,約為30多億元。2001年,國家有衛生防疫站4253個,人員20多萬,這些錢基本上只夠發工資,沒有資金進行研究和業務開拓。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本來就旨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保障人民過上安全、健康的「小康」生活。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民經濟GDP的高速增長與公眾的健康醫療、環境衛生條件狀況形成落差,「非典」災害的降臨威脅到每一個人。現實警示我們,人民需要的不僅僅是GDP,經濟建設的基礎是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可寶貴的,對人的尊重和生存狀況的關注應該得到更多的強調。
國家一直強調「預防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重治輕防」的問題沒得到有效解決。公共衛生事業不應簡單的納入市場經濟的渠道來管理,政府有責任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只有公共衛生體系建立、健全了,才談得上有能力去應付突發事件。
我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隸屬於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事業單位,從硬體上講,我市的疾病控制機構在全疆是較好的,但與內地城市相比,與本市各臨床醫療機構相比,經費投入相形見絀,「重治輕防」的問題依然存在。況且我市是一個地域偏遠的石油工業城市,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應該不僅僅體現在傳染病的防治方面,食品衛生、職業衛生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處理工作也尤為重要。
抗「非典」斗爭以一種強大外來沖擊力量,促進了政府各級部門思維的轉變和政策取向的矯正:「非典」時期,政府和各級管理部門在媒體宣傳、財務撥款、物資調運、交通運輸、稅收政策等方面全方位為抗「非典」讓路。抗災斗爭凈化了人們的靈魂,無形中提升了全社會關心生命和健康的意識,人們在呼喚「尊重生命、健康和權利」的「人文主義」精神,溫暖的熱流在涌動,仁愛、護助、無私、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閃現在數不清的感人故事中。一種超功利的信仰把全體人民團結起來,足以讓任何災害退卻。
2、「天人合一」是人類的正確選擇
「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重要哲學思想。它簡潔而本質地揭示了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密切而和諧的關系。這一思想是對現代環境保護觀念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的一種詮釋。人類只能應順自然規律,有計劃地開發自然資源,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努力保持生態平衡,而決不能依靠高科技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然不顧這個星球的承受能力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
20世紀以來,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創造了人類嶄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同時破壞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危機、核污染等新問題。工業和交通產生的廢水、廢氣污染大氣、海洋和河流,影響了人類健康,造成多種海、陸生物的滅絕危險。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和發達並未能阻止住致命傳染病頻發的勢頭,多種流感、愛滋病、登格熱、西尼羅河病、埃博拉病等惡疾先後登陸世界各地,「非典」正是這眾多病毒種族中的新成員。無論如何,環境的失衡和破壞,無疑是新生傳染病的誘發因素,所謂「天病了,人還能健康嗎?」,此話的確值得人類深深的反省。
近幾年來,隨著我市引水工程、大農業、污水處理等重大工程的開發,使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工作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持之以恆,為把我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而努力。
3、動物的報復
關於「非典」的病源,科學界有說法認為來於動物。這種理論在廣東初現疫情時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其判斷依據主要是初期患者中有多名餐館廚師,而廣東人嗜好吃山禽、野獸和蛇等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有專家認為SARS病毒與野生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一段時間,日本科學家通過對SARS病毒作基因分析,聲稱SARS是一種鳥類體內病毒的變異形式,他們認為這種變異病毒通過鳥類傳播到人類,成為有致命危險的作用因子。近期,我國廣東疾病控制中心、香港大學及農業部疫源調查組發布了最新調查結果:初步查明SARS病毒很可能來自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無論上述說法最終的確認結論如何,人類濫食野生動物的惡習顯然是有悖自然規律的。豬、牛、羊、雞等飼養動物經過人類幾千年的馴化和食用,相對來說已經比較適用和安全,但一些人吃膩了家畜家禽,求鮮的心態造成食野味之風盛起,大量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成為人們餐桌上所謂的美味佳餚。人們貪婪食慾的代價是慘重的,可能來自野生動物的不明病毒流行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不良飲食嗜好的懲罰。著名網路人張朝陽在「非典」期間談到:「SARS是動物界一次強大的哀鳴與報復。人類進化並沒有準備讓我們對付所有病毒,而病毒在其它生物身上廣泛存在。」面對「非典」,「動物的報復」之說的確值得反思。
4、傳統和習慣面臨挑戰
「非典」的傳播使一些地方的中餐館生意受到影響,因為共聚一桌、共食一盤的共餐制存在著交叉傳染的可能,傳統的「中華美食」聚餐方式受到了挑戰;「非典」時期,人們的環境衛生觀念大為增強,生活垃圾的清除和處理引起廣泛關注,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遭到全社會的圍剿和重罰;居室通風和環境消毒成為全民一致的自覺行動;人們講究食用綠色無污染食物,注重戶外活動以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對疑似病人及與「非典」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得到多數公民的理解與支持,連農民打工者在返鄉後都能作到自覺隔離,人們在約束和制度面前變得空前理智和自律。
「非典」病痛和死亡的威脅使更多的人深層次地思索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和權利的爭斗減少了,而代之以更多的關愛、諒解和互助;企業領導者和社會公務員放棄過多的宴請、應酬和迎送,選擇與家人共進晚餐,以享受家庭的溫馨,盡到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責任;追求文明、寧靜、深邃的精神生活漸成風氣。
現實在向我們展現:「非典」的沖擊正在促使民眾自覺地改變和修正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改掉不良陋習,並不斷凈化自己的靈魂。但是,事物總是波浪式的發展,不良陋習的回潮也隨時可能出現的。例如近期在我市的各小區,一些不自覺的人亂扔垃圾的惡習有所抬頭,加強教育和管理依然任重道遠。
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偉大的,當仁愛、善良、文明、科學滲透入每一個社會細胞中之時,人類才可能真正獲得戰勝愚昧和疾病的力量。
2003年5月27日,全國新增臨床診斷病例僅為9例,至6月4日,首次出現零病例,「非典」疫情已經得到初步控制。「抗非典」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科學和歷史告訴我們:控制流行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反彈可能隨時發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非典」如此迅猛出現,有極大可能會在國內外繼續流行,並很可能像絕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一樣,形成季節流行高峰,即使目前疫情已下降的地區,疫情仍然有再度回升的可能,在沒有疫情或者病例報告不多的地區,也絕不可掉以輕心。
換個角度看,「非典」流行以來,迄今為止全球感染人數不到萬人,死亡人數不到千人。與上個世紀任何一次瘟疫流行時期的情況相比,其損失都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人類社會的團結、組織力量、科技水平以及尊重生命、健康和環境的意識已經今非昔比,我國現政府在本次抵禦疾病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強於中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非典」必將被戰勝,人民在「抗非典」斗爭過程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將轉化為偉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大道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7、非典是從那傳出來的,是因為什麼傳播的。
首發病例,也是全球首例。於2002年11月出現在廣東佛山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專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又稱傳染性非典型屬肺炎,簡稱SARS,是一種因感染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以發熱,頭痛,肌肉酸痛,乏力,乾咳少痰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出現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這個是網路里的原文,
8、哪些途徑可能傳播非典
接觸密切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治療或護 理、探視患者;與虱共同生活;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專道分泌物或體液等。在醫院搶救和護理屬危重患者、吸痰、氣管插管以及咽拭子取樣時,很容易發生醫院內傳播,應格外警惕。醫院病房環境通風不良、患者病情危重、醫蔌探訪人員個人防護不當使感染危險性增加。另外如飛機、電梯等相對密閉、不通風的環境都是可能發生傳播的場所。改善通風條件,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擴護措施,會使傳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9、非典是怎麼傳染的
非典MS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一種
不過是可以致死的流感
所以傳播渠道是與流感大體一致的
望採納
10、非典的傳播途徑
我可以告訴你預防的8大誤區:
預防非典之八大誤區
■誤區一:聚眾聊非典
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北京的中小學停課、娛樂場所停業,一些公司單位也提前放假了。但是,在小區里、居民樓邊隨之出現了一種現象——在家呆閑了呆悶了呆不住了的人們聚眾聊非典,這十分不利於非典的預防。
心理學者認為,人們在恐慌的時候會不相信自己,自信心減弱,更願意相信別人。個人會感到沒有力量來應對風險,這時候人們就會去尋求一種歸屬感,會尋求社會支持系統、他人的幫助,這樣的確能在心理上起到減壓作用。但是,在非典流行的時候顯然不宜採取這種方式來緩解恐慌情緒,非典是烈性傳染病,人群密集會增加非典傳播的概率,所以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減少,減少面對面的交流。
和朋友交流、獲取心理支持還有很多其他的途徑,如網路、手機、簡訊,大家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安全的交流方式。
■誤區二:過度恐慌不出門
與上一種情況恰恰相反,有一些人因為恐慌選擇了足不出戶,甚至有極端者,辭了工作、囤積了糧食,每天呆在家中一遍遍清洗傢具、衣物。
如此謹小慎微按說應該是安全了,實則不然。專家稱過度恐懼會削弱免疫功能,並可能出現「心理發燒」。
心理過度緊張會加速體內激素分泌,短期內耗費身體內大量的能量,造成體內激素分泌失衡,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削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失去防疫能力,同時自我治癒能力也會下降。
專家表示,適當地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對人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可以有效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比如在人少、空氣純凈的地方如郊區、公園多活動,或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都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誤區三:為避「非典」上山下鄉
在最近幾天的新聞中,我們連續看到、聽到「乘客就診通告」,這些通告的內容大致是:請乘坐過某某航班或車次的乘客及時就診。我們無從猜測那些在旅途中發病的人的具體情況,但是,這種在染病時期的流動對人對己都十分不利。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可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目前已知的「非典」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和近距離接觸傳染,雖然火車、飛機都採取了嚴格的消毒措施,但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和「非典」病人長時間地相處還是存在被傳染的危險。因此,從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減少城際之間、城鄉之間的流動。有些人覺得北京發病人數多,到郊區更安全,還有些外地打工者為避「非典」回鄉,這些做法給自己和他人都增加了傳染的危險。
■誤區四:有病扛著不去醫院
有些人認為醫院很不安全,不敢到醫院去看病了,怕感染「非典」。對此,醫生的建議是: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要盡量減少去醫院;但是確實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時就醫。雖然醫院集中了很多病人,感染概率高一些,但是如果不去醫院,有可能影響疾病的及時處理,也會有危險。
孕婦例行的檢查必須得做,越到妊娠晚期,這種檢查越重要,可能會有很多的症狀,可以到專科的醫院去檢查。北京市三級以上的大醫院挺多,它們並不專門定點收治「非典」病人。即使收治「非典」,也有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不會傳染婦產科和兒科。
醫生提醒,去醫院要有很好的防護,進醫院前戴上口罩,出來的時候,注意手的消毒,這樣應該是安全的。畢竟,目前的醫院,特別是收治「非典」病人的醫院,目前防護的措施基本上都落實了。
此外,有了早期的「非典」症狀,發燒或者是乾咳,或者是出現了高熱伴隨全身疼痛等症狀,更要及時去醫院的發燒門診就醫。
■誤區五:洗手是小節
既然「病從口入」與手被污染的關系極大,那麼,注意保持手的衛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在洗手時陷入了「誤區」:一是不願洗手。這些人總覺得自己「身體棒」、「抵抗力強」,滿足於「眼不見為凈」,沒有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二是簡單擦手。由於不具備洗手條件,或因沒有水,或因是污水,只好以擦代洗。吃東西前,或用手絹、手紙,或用衣襟、袖口,隨便擦拭一下就吃。三是盆水洗手。乍一看,確實是在用水洗手,但洗手時盆里的水已弄臟了。用臟水洗手,手仍然是臟的,同樣達不到洗手的目的。甚至還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為嚴重。四是不用肥皂洗手。有的雖然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洗手,但不用肥皂或洗滌液,手依然洗不幹凈,充其量也只能是象徵性地「意思」了一下,使嫌臟的心理稍微緩和了一點,但遠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五是只洗一遍手。有些人用流動水洗手時,雖然也打了肥皂或用了洗滌液,但剛剛搓洗出點泡沫兒來,就馬上用水沖掉了。由於泡搓時間短、沖洗遍數少,實際上仍不符合科學洗手的基本要求。
遇到以下10種情況,需要洗手。具體包括:飯前飯後;便前便後;吃葯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後;做完掃除工作之後;接觸錢幣之後;接觸別人之後;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後;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後;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觸過傳染物品的,更要經過消毒反復洗。
■誤區六:亂吃補品補葯
醫生不主張孩子吃中葯或者西洋參,特別是小嬰兒,不適合吃補葯或增強抵抗力的葯。小孩子預防非典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家人沒有發病,孩子也不到外面去,只要沒有接觸到非典的病人,孩子還是安全的。因為亂吃不要吃出問題。
由於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預防非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於是最近有許多人開始購買補葯,葯店的維生素類葯、西洋參等銷量大增。醫學專家提醒大家,切不可盲目吃補葯,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否則可能會產生副作用。金施爾康、善存等保健葯品含有多種維生素,適當服用可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增強身體免疫力,維生素C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注意不要過量服用。
■誤區七:口罩時時戴處處戴
戴口罩是切斷非典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但專家並不主張時時刻刻、任何場合都戴口罩。
一般來說,戴口罩以6小時為上限,尤其是長時間戴會感覺很憋悶,同時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反而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專家認為,人們在搭乘公共汽車、地鐵、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去醫院以及一些人員密集的密閉式空間時最好戴上口罩以保證安全。但是,在通風較好的開放空間,如街道和公園等戶外場所就沒有必要戴口罩了。
也有人認為口罩越大越好,捂著口鼻還有富餘。其實這樣的口罩並沒有起到過濾有害物質的效果,因為危害物會隨空氣經由臉部與口罩間的細縫被吸入。根據衛生要求,戴上口罩後應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積。如口罩過大或過小,病菌、粉塵、污物容易從口罩的邊緣或鼻兩側的間隙中進入,影響到口罩的過濾作用。有人戴口罩時為了呼吸的通暢而將鼻孔露在口罩的外邊,這就失去了口罩保護呼吸道的「屏障」作用。
另外,因為口罩直接接觸口腔、鼻腔,所以口罩本身的衛生尤為重要。口罩兩面不能交替使用,否則會將外層沾染的污物在直接緊貼面部時吸入人體,而成為傳染源。另外,口罩在不戴時,應疊好放入清潔的信封內,並將緊貼口鼻的一面向里折好,切忌隨便塞進口袋裡或是在脖子上掛著。如果口罩已被呼出的熱氣或唾液弄濕,其阻隔病菌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平時最好多備幾個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戴過的口罩應每日換洗一次。洗滌時應先用開水燙5分鍾,再用肥皂搓洗,清水洗凈後掛在烈日下暴曬。
■誤區八:講衛生過頭濫用消毒劑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非典」的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有些人覺得媒體上公開的個人衛生措施還不夠,根據想像又給自己提出了講衛生的更高要求。比如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里里外外的衣服換下來,還要放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擔心放在辦公室的杯子也會成為傳染源,於是就頻繁更換紙杯;即使只有自己或家人乘坐的私家車,每天也要用消毒液擦個遍……而醫學專家卻認為,過分的消毒衛生措施是沒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給人們在時間、精力上帶來很大負擔,可能還會對預防「非典」起到不利作用。
專家解釋,「非典」病毒在空氣中會彌散,還沒有研究結論認為其會長時間附著在衣物上,如果每天就是正常的上下班,大可不必將衣服視為傳染源,當然正常的換洗衣服是必要的。如果去了可能會有相對較多「非典」病毒的場所,回家後用消毒液浸泡衣服並清洗是必要的。而對於放在辦公室的杯子,即使沒有「非典」,保證其清潔也是必要的,只要單位同事都身體健康,沒有帶傳染病工作,且嚴格遵守只使用自己的杯子等平常大家都了解的衛生習慣,杯子是可以用的。對於私家車定期清潔是必要的,特別是如果有「非典」病人或疑是「非典」病人乘坐過,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消毒。但只是健康的家人乘坐,車內環境還是安全的。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其他一些過頭的衛生習慣。醫學專家說這樣不僅會給自己在時間、精力等方面帶來較多的負擔,甚至精神負擔過重還有可能造成強迫症。只要遵守科學的衛生習慣,比如經常用流水洗手、勤換衣服、保證個人衛生,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或人口密集場所,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可以有效預防「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