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知識庫 > 為什麼會貧血

為什麼會貧血

發布時間:2021-01-05 19:17:01

1、為什麼會出現貧血?

貧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確切地說盆血只是一種症狀而不是具體的疾病,許多疾病都可以伴有貧血。所謂貧血並不是血液太少,而是指血液里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太少。貧血在很多種情況下都會出現,最常見的是血中缺少鐵質。血液中負責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含有鐵質,如果鐵質不足,血紅蛋白的數量就會減少,因為人體缺少了從血液里補充的氧。從而影響身體的健康,很多病都會引起貧血,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貧血者最初感覺疲乏、睏倦、軟弱無力、皮膚黏膜及指甲蒼白、活動後心慌、氣促,長期貧血者可引起心臟擴大,心率及脈搏加快、低熱、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食慾減退、腹脹、惡心、便秘,女性可表現月經不調,男女患者均可有性慾減退。嚴重貧血者可有肝、脾腫大,甚至會引起休克。
貧血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臨床表現,主要是因為血液的攜氧能力減低造成的,其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各器官和組織的缺氧程度和對缺氧的代償功能和適應能力。如果貧血發生發展迅速,循環血液含氧量明顯減少,如是年老體弱及有心血管疾病者,則症狀較嚴重;相反如果貧血發生緩慢,由於機體能逐漸適應低氧狀態,特別是細胞內二磷酸甘油酸的產生和濃度增高,使血紅蛋白和氧的親和力減低,因而在組織中紅細胞釋放氧增多,故使貧血嚴重而症狀輕微。
在臨床上診斷為貧血,是指循環血液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低於正常值的下限。我國診斷貧血的血紅蛋白標准為:成人男性低於120g/L,女性低於110g/L,孕婦低於100g/L
現在,醫學家們已知道貧血有多種類型。若按發生貧血的機制劃分,醫學家們將貧血分為:1.造血不良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2.紅細胞過度破壞造成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3.失血過多造成的貧血:如潰瘍或腫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
若按細胞的形態劃分則可分為:1.大細胞性貧血: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2.正常細胞性貧血:如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如慢性感染性貧血;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等。
由於引起貧血有多種原因,因此病人當被診斷為貧血後,應當首先找到引起貧血的原因,再根據起貧血的病因進行防治。例如,在我國農村的部分地區,鉤蟲病是引起慢性失血性貧血的重要原因,此時應以治療鉤蟲病為主,糾正出血的原因。而對月經過多或經產婦以及妊娠期婦女出現的貧應當使用鐵強化食品或補充鐵劑。貧血與人的遺傳基因也有關系,有一種鐮刀狀紅細胞貧血在非洲人中很普遍,而在其他人中間極罕見,除非父母雙方都帶有這種基因,否則不會出現這種症狀。
當然,最常見的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鐵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體內含鐵3~5g,都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沒有游離的鐵離子存在。體內鐵有兩種形式:一是功能鐵,佔70%,大部分存在於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及一些酶系統中,幫助運輸氧及參與組織呼吸功能;二是貯存鐵,佔30%,主要存在於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中。
若膳食中的鐵長期供應不足,首先引起體內貯存鐵的耗竭,進一步發展,則引起缺鐵性貧血,可出現相應臨床症狀,如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暈、眼花和耳鳴等。兒童多出現神經症狀,如容易興奮、激動、煩燥,部分症人可出現異食癖;還可出現舌炎,口角炎、皮膚乾燥皺縮,指甲變薄變脆,甚至反甲。一部分病人因免疫力低下,常伴有反復感染。
為了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我們日常飲食中應注意補鐵。鐵在食物中主要存在兩種形式。一是非血紅素鐵,主要以Pe(OH)3絡合物形式存在於食物中。這種形式的鐵必須在胃酸作用下,還原成亞鐵離子後才能被吸收。影響其吸收的因素較多,如飲食中含有較多植酸鹽、草酸鹽、碳酸鹽,則它們可與鐵形成不溶性鐵,抑制鐵的吸收。谷類中鐵的吸收率低,原因就在於此。服用過多的抗酸葯物,亦不利於鐵離子的釋出,阻礙鐵的吸收。此外也有很多因素對鐵的吸收有益。維生素C可與鐵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鐵在高pH條件下亦能呈溶解狀態,有利於鐵的吸收。動物蛋白質如牛肉、豬肉、肝臟、魚等存在肉類因子,亦可促進鐵的吸收。牛奶、蛋類無此作用。在有充足膳食鈣存在時,可除去抑制鐵吸收的磷酸根、草酸根,亦有利於鐵的吸收。二是血紅素鐵,即與血紅蛋白、肌紅蛋白中卟啉結合的鐵。它以卟啉鐵形式直接被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此類鐵既不受碳酸根等抑制因素影響,亦不受維生素C等促進因素影響,使胃黏膜分泌的內因子有促進其吸收作用。總的看來植物性食物鐵的吸收率較低,多在10%以下,動物性食物吸收率較高,但牛奶為貧鐵食物,蛋類中由於存在卵黃高磷蛋白,鐵吸收率亦較低。為了防止缺鐵的形成,日常膳食中應多搭配動物肝臟、動物全血、肉類、魚類,多食鐵強化食品,如強化鐵的食鹽、奶粉。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還將推廣鐵強化醬油作為預防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措施。
鐵劑作為一種葯物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代埃及紙草文中就記載了含有鐵劑的處方。在古羅馬時代,鐵劑被認為是萬靈葯,廣泛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然而,直到17世紀,英國著名醫生西登漢姆才真正認識到了鐵劑在貧血治療中的價值,他用鐵劑治療萎黃病獲得了良好的療效。當然,鐵劑為什麼能治療貧血的科學機制是在20世紀才最終得以闡明的。
有的貧血病人較長時間服用鐵劑後療效甚微;還有的人服用鐵劑後非但沒有取得明顯療效,反而出現了一些並發症,增加了病痛。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在臨床上,使用硫酸亞鐵來治療輕症的貧血病人時,由於硫酸亞鐵對胃腸道的刺激性大,病人服用後會產生惡心、嘔吐,甚至腹痛、腹瀉,致使葯物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影響療效。有的病人為避免鐵劑對胃腸的刺激而飯後服葯。由於鐵的吸收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腸,飯後即服鐵劑,鐵會隨食物很快離開胃及十二指腸而不能,被吸收。正確的方法是飯後一小時服用。有些萎縮性胃炎病人、胃及十二指腸切除患者服用硫酸亞鐵也可能效果不佳,因為鐵劑需在酸性環境中才易吸收,而這類病人胃酸濃度低甚至缺乏胃酸,故應選擇右旋糖酐鐵肌肉注射。
血液的生成是在骨髓,也就是說,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可以說,骨髓是製造血細胞的「工廠」。
影響血液生成的兩大因素主要是造血功能和造血原料,造血原料主要來源於飲食,製造血細胞的三大要素包括鐵、葉酸、維生素B12,食物中缺乏以上三種物質就可以引起貧血,即通常所說的「營養性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尤其是嬰幼兒和生育期婦女。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成年男性發病率為11%,女性為20%以上,孕婦為40%,兒童高達50%。在發展中國家,缺鐵性貧血發病率更高,印尼、泰國、智利小兒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高達30%~90%。在我國鐵缺乏發生率也很高,兒童佔30%~41.3%,月經期婦女佔41.3%,孕婦高達66.27%。鐵缺乏不但引起貧血,還影響人的智力,根據國外一份資料報道,缺鐵人群的智商低於非缺鐵者,缺鐵人群的年收入也明顯低於不缺鐵者,所以鐵缺之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食物中不乏含鐵量高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血液、肌肉中含鐵量非常高,我們食譜中溜肝尖、炒豬血以及各種排骨、炒肉絲等菜餚,含鐵量非常高。在素食中豆類、大紅棗含鐵量較高。在烹飪方面,用鐵鍋炒菜,可以提高食品中的含鐵量,有益於健康;不宜長期用鋁鍋來妙菜,否則不但不能補充鐵,還會引起鋁中毒,導致老年性痴呆。補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促進鐵的吸收利用也很關鍵,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西紅柿、水果等有利於鐵的吸收,所以應注意飲食搭配。
補充果汁等液體也可對鐵的吸收產生影響。天然果汁等有利於鐵的吸收,同時富含維生素;而我國傳統飲料茶則相反,因茶葉含有鞣酸等物質,可以與鐵形成絡合物,影響鐵的吸收。茶葉中鞣酸含量,紅茶約為5%,綠茶約為10%。當人大量飲用濃茶後,鞣酸與鐵質的結合就會更加活躍,給人體對鐵的吸收帶來障礙和影響,使人體表現為缺鐵性貧血。所以缺鐵者應忌茶。有些患者因為有飲濃茶的習慣並且喜歡喝茶,結果發生了貧血,若改掉這種習慣並口服鐵劑就會很快恢復健康。
貧血的另一種原因就是造血功能障礙,典型的疾病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目前對貧血以葯物治療為主,但合理的飲食調節也不容忽視。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具有補腎填精作用的食品,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如山葯、大棗、枸杞子、核桃、桂圓既是食品,也是葯品,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用以上食品加適量水和糯米,煮成粥長期食用,有利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康復。中醫有「以臟補臟」的理論,多進食動物骨髓,可以補充人體骨髓,如排骨湯可以幫助骨髓造血,有條件的,可以進食甲魚,甲魚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甲魚血以血補血,效果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並不適宜吃甲魚。祖國醫學認為,甲魚有滋陰涼血功能,可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甲魚肉含有一種類似廿碳戊的重要物質,常吃可以降低血膽固醇,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大有裨益;新的研究結果還證明,甲魚有一定的抗癌和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的功能。但專家認為,久病體虛、陽虛怕冷、胃腸功能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者均應慎用,以免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凡脾虛、胃口不好、孕婦及產後泄瀉的人亦不宜服用,以防食後引起胃腸不適等或產生其他副作用。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研究資料還表明,患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肝炎、肝硬化的病人都不宜吃甲魚及其制劑,以免誘發肝昏迷,甚至導致死亡。

2、為什麼會貧血?

貧血根據病因和發病機制可以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以及失血性貧血,不同類型其病因存在差異。
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主要與造血細胞異常、造血微環境及調節因子異常、造血物質缺乏有關,造血細胞異常主要因為腫瘤放射、化學治療、腫瘤骨髓轉移、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情況,導致幹細胞或祖細胞數量減少、造血細胞損傷引起;患者一般會出現頭暈、耳鳴、頭痛等症狀。造血微環境及調節因子異常主要因為骨髓壞死、骨髓纖維化、腎功能不全、肝病等情況導致骨髓基質以及基質細胞受損、促紅細胞生成素以及鐵代謝調節因子等分泌減少;患者一般會出現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造血物質缺乏主要指缺乏葉酸、維生素B12、鐵,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容易造成細胞內DNA的合成發生障礙,從而引起巨幼細胞貧血,缺鐵可引起缺鐵性貧血,缺鐵主要與鐵攝入減少、鐵丟失過多、鐵需求量增多等因素有關;患者的常見症狀有皮膚粘膜蒼白、腹脹等。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主要與紅細胞內在缺陷,例如膜異常、血紅素異常,以及外在因素,例如溶血性貧血等有關;患者常表現為乏力、睏倦、失眠等。失血性貧血主要與急性失血與慢性失血有關,可見於嚴重肝病、腫瘤、結核等情況,患者一般會出現食慾減低、氣急、心悸等症狀。
建議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貧血的病因,注意膳食平衡,避免使用抑制鐵吸收的葯物。

3、人為什麼會貧血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正常成人血紅蛋白回量男性為12—16克/答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一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低於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伴有頭昏、乏力、心悸、氣急等症狀。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一般要給與富於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和飲食,以助於恢復造血功能。
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時間。

與為什麼會貧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