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哪個部位對祛濕最有效果?
艾灸祛除濕氣來主要取任脈、脾經源和胃經的穴位。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闕、中脘、關元、章門、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通過艾灸這些穴位,對於祛除濕邪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具有溫通陽氣、散寒止痛。濕氣屬於外感六淫其中的一種,從性質上來講,濕氣屬於一種陰性的病邪,具有纏綿不愈、難以祛除的特點。艾灸祛除濕邪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為本身艾灸使用的艾絨,它是一種用中葯艾葉製成的,艾葉性辛味溫,本身具有散寒除濕的作用,再輔以艾絨燃燒所產生的熱量,可以更加有效地燥濕利水。
2、艾灸能去除體內濕氣嗎,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轉帖:baby.tw/mo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3491.水分 水分穴位居中宮,乃脾胃水濕運化之閘道,灸之有助於濁濕之版氣化與水飲之下權行,此乃治本,故取之 2.風市 取了水分穴之後,還少了什麼? 就是標的物--證 身重,汗斑濕癢,肩關節痛....以上三證皆是濕氣在表 所以第二個穴要有風的作用,才能表散之 風市屬足少陽,足少陽循行過肩膊,加上風市對皮膚病有特效 所以很適用,亦取之 以上是愚夫千慮之所得,望諸智者不吝賜教
3、艾灸去濕氣一次多長時間好
每次進行艾灸治療的時間都不會太長,因為如果時間長的話,會對局部皮膚產生刺激版,甚至會出現灼傷的權情況,而想要盡快治癒的話,還是需要注意選對穴位才行,濕氣較重的朋友,需要艾灸的部位也會較多。大家需要在每次復查時確定下一次的治療方案!
在艾灸治療後,大家需要穿好衣服,預防著涼受風,此外,還需要多吃些祛濕效果明顯的食物,例如紅豆薏米粥,如果醫生建議還需要吃一些祛濕的中葯的話,大家應該要按時服葯,這樣才能盡快緩解病症,而反復治療依然沒有效果的話,需要進一步復查,調整治療方案!
艾灸去濕氣需要堅持多久?通過以上的內容相信大家有了答案,身體里的濕氣要想去除,艾灸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還有很多的方法,如針灸、中葯以及拔罐或者是推拿等,當然最好是去正規的醫院接受正確的綜合治療,效果會更明顯,也會減少治療的療程,從而使濕氣早日從體內排除。
4、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
一般濕氣重都是因為脾胃寒濕引起。
建議艾灸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這些地方就行。
艾條也要好些的,個人比較喜歡用長生鶴的,可參考
5、濕氣重艾灸可以好嗎?
祛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了,中醫認為,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等作用,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可祛除體內濕邪,更能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濕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濕,一是內濕。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慾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症狀。
那麼,祛濕應該灸哪些穴位呢?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鍾或用艾灸儀灸30分鍾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用艾條灸15分鍾或用艾灸儀灸30分鍾。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
當體內有濕氣時,不妨試試艾灸療法,你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推薦大家使用古艾地灸條,採用高純度艾絨,讓您灸的更放心!
6、艾灸去濕氣在哪些穴位治療最佳
如果你在陰濕天氣時抄出現下列變化,說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了: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7、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8、濕氣太重怎麼艾灸,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艾灸可以祛濕,灸中脘、足三里、豐隆、陰陵泉等
9、濕氣重艾灸用哪些穴位?
濕氣重,一般脾胃最害怕,首先艾灸脾腧穴、中脘穴、足三里、以培補後天之本,力克濕氣。然後熏灸大椎穴、氣海穴、關元穴、腎腧穴、命門穴等,補先天之不足。
10、濕氣重,全身乏力且出油,痤瘡,用艾灸要灸哪個部位
艾灸調理身體的原理就是:通經絡祛寒濕,補陽氣。通過調動自身的氣血內來提高讓人體的免疫力。
但是容還是要看你病灶的時間長短,時間越長,恢復得時間也就越長。相反,則恢復的時間也短。尤其是慢性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的濕氣重,艾灸:中脘,關元,承山,足三里,豐隆,解溪。
再者,艾灸不是特效葯,不要指望它用一次兩次就跟你搞好,前提是你要能堅持艾灸。
用艾灸來調理,費用低,沒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只要能堅持每天艾灸,你肯定會收獲驚喜的。
有不懂的再問我。我也是艾灸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