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查看血液檢驗報告單
血液報告中沒有看出是貧血,正常的,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不用太擔心,身體會自我調節,血壓的高低血液報告是體現不出來的,
2、血檢報告怎麼看
朋友你好,我跟你簡單說吧!
1.血常規,通常指標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下降一般是貧血,白細胞上升伴中性粒細胞比率上升可能是細菌感染.(給葯給抗生素)白細胞上升伴淋巴比率上升可能是病毒感染.不過要看具體情況,因為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會一過性的指標增高,但是只是高出參考范圍一點,不能說具體有什麼病,建議繼續檢查幾次.有些是生理性的波動(正常的意思).這可能和劇烈運動,上下午時間等有關.血小板下降和凝血功能等有關系.
2.肝功能 ALT(這個通常是來檢測肝臟功能的,特別是對於脂肪肝,肝炎),AST,GGT,AKP(膽囊方面的)
3.腎功能,尿素,肌酐,尿酸(對痛風診斷有一定意義,也就是說這個指標高了,不肯定是痛風問題)
4.血脂:甘油三酯,膽固醇,LDL,HDL,APOA,APOB,LPa
5.電解質:K,NA,CL
2~5都是生化指標,如果高低出參考范圍很多,那就要注意了,注意多檢查幾次,結合自身的情況咨詢醫生.
6.免疫指標(一般咨詢醫生):肝炎指標,乙肝兩對半(一般人是五項陰性,或者表面抗體陽性,(打過疫苗)除此以外,建議咨詢醫生.)丙肝,丁,甲等其他肝炎如有陽性指標,咨詢醫生.腫瘤指標(AFP,CEA),等
其實這個領域的東西很都多,有興趣,你可以自己去書城看專業書來著.在我看來血液指標是幫助醫生診斷和鑒別疾病的,不能說光看一個血的報告,就一定斷定你什麼病,這也是很多病人詢問檢驗科醫生結果好不好,回得到一句,去問幫你看病的醫生.因為檢驗科的醫生不知道你的病情是怎麼樣的,幫你主治的大夫曾經開過什麼葯,還有你其他報告的提示什麼.
還有,不要以為在網上看了點什麼知識,就去專業人士那裡半筒水晃,最看不起這樣的人了,即使是我們學醫的,所學領域不同,自己生的病碰到不是自己專業范圍的,也會去征詢這個專業領域醫生的意見.
3、怎麼看血液生化檢驗報告單
樓上回答來的什麼啊,人家源測的是乙肝表面抗原又不是抗體,注射什麼疫苗啊!
單檢一項表面抗原是看不出來的,加做兩對半最好,
另外,甘油三脂18.51,那是相當之高了,如果是這個值的化,那血清分離出來估計就跟牛奶一樣了,甘油三脂和總膽固醇都偏高,抽血前8小時有沒有吃東西?如果吃了,就不準,要空腹檢測才可靠,如果沒有,那恐怕要用葯了,這么高的甘油三脂,建議做B超檢查,有脂肪肝的可能。
4、怎樣看血液生化檢驗報告
血液在全身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到各組織器官,並將廢物和二氧化碳攜帶到腎臟和肺排出。當身體內的重要器官有病變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在血液化驗時反映出來。如果您感到不舒服,懷疑心臟、肝臟或腎臟等器官有毛病時,不妨到醫院作一個血液生化檢查。它可以幫助您及時發現毛病所在。當您拿到生化檢驗報告結果時,一定想馬上知道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您不要著急,仔細閱讀報告單就可以發現,該報告單分為五個欄目,即項目名稱、結果、狀態、單位、參考范圍。項目名稱下有中文名稱和英文名稱相對應的兩列文字。結果項下就是您這次化驗的結果。狀態項下就是計算機對您的化驗結果作出的是否正常的判斷。如果您的檢驗結果在參考范圍內,就會判斷為正常,狀態項下沒有任何文字標記(空白)。如果您的檢查結果超過參考范圍的最高限度,狀態項目下該項目行標以「H」,意思就是該項目化驗結果升高(英文High的第一個字母)。如果某項結果低於參考值范圍的下限,就標以「L」(英文Low的第一個字母),表示降低。綜上所述,當您拿到生化檢驗報告結果時,可以首先看看狀態下計算機已經幫您作出的判斷。若無任何標記,表示這些檢驗的結果正常。如果某項標有「H」或「L」,您可將結果與參考范圍比較一下,看看升高或降低的程度,然後將結果帶給醫生看看,他會幫您提出治療意見的。最後還要提醒的就是,即使檢驗報告是正常,仍有必要去看醫生。
5、醫院檢驗報告單怎麼看
檢驗報告單太多了,復有血常規,凝制血常規,生化全項,乙肝六項,等等等等,不過好在異常的結果報告單都有標識,比如向上的箭頭是高於正常值的,向下的箭頭是低於正常值,或者正常的結果是黑色字體,異常是紅色或藍色,每個醫院的報告單也不一樣,每個項目或者多個組合項目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最好給醫生看下幫你分析
6、怎樣看常規血檢報告
白細胞計數(WBC)
參考值:4.0-10.0×10^9/L
臨床意義:
增高:發熱、各種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腫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減少:流感、非典、傷寒、粒減、粒缺、脾亢、再障、長期X線照射等
結果評價:
主要為中性粒細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兒、經期、妊娠末期、飯後、劇烈運動後、酒後、冷浴後、分娩、下午較上午高、應用如腎上腺素等。(2)減少:致白細胞生成減少如應用烷化劑(氮薺、環磷醯胺、苯丙氨酸、消瘤薺、噻替哌、白消安、烏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絲分裂抑制劑(長春新鹼、長春花鹼、秋水仙鹼)、抗抑鬱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劑(乙醯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劑)、抗生素(氨苄青黴素、甲氧苄青黴素、氯黴素、頭孢黴素、慶大黴素、林可黴素、鏈黴素、瑞斯托黴素、放線菌素K、兩性黴素)、抗顛癇葯(苯巴比妥、三甲雙酮、乙琥胺)、其它(撲爾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細胞破壞增多如應用解熱鎮定劑(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狀腺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黴素、雙氧青黴素、萬古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氯黴素)、抗瘧葯(奎寧、撲瘧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葯及強心葯(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鈉、別嘌醇、潘生丁等)。
紅細胞計數(RBC)
參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應與過去結果比較)
臨床意義:
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氣腫、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減少:妊娠、營養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紅細胞破壞增加或丟失過多、炎症、內分泌疾病等。
結果評價:
應與過去結果比較。增高:生理性如飯後、劇烈運動後、酒後、冷浴後、應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雄激素等;減少:應用安眠通、眠爾通、苯妥英鈉、甲基多巴、乙琥胺、馬利蘭、消炎痛、雙氫氯噻嗪、氯噻酮、他巴唑、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葯、抗癲癇葯、洋地黃等、采血時凝固或溶血可使結果偏低。
9、血紅蛋白(HGB)
參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兒:170-200g/L
臨床意義:
減少: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類型需結合其它指標判斷);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結果評價:
增高:白細胞極度增高時,可使血紅蛋白測定偏高;嚴重的脂血可使結果偏高;減少:應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鈉、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葯、強力黴素、新黴素、磺胺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時可使結果偏低。
紅細胞壓積(HCT)
參考值:男:0.40-0.51;女:0.37-0.47;
臨床意義:
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真紅、>0.70應立即放血治療;減少:血液稀釋、貧血、<0.14應立即給予輸血。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參考值:75-103fL
臨床意義:
增高:巨幼紅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等;降低: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參考值:25-35pg
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參考值:320-360g/L
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參考值:15.1-18.8
臨床意義:
指外周紅細胞體積大小差異程度,增高見於大小不等。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血小板計數(PLT)
參考值:100-340×109/L
臨床意義:
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600×109/L屬於病理狀態應考慮有無高凝狀態、慢粒等;>1000×109/L常有出現血栓的可能;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DIC、中毒、過敏、再障等;<40×109/L有自發出血的危險。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參考值:7.0-11.1fL
臨床意義:
與巨核細胞增生程度有關。增高:血小板過多破壞或過度生成的疾病如原紫、血栓前狀態、血栓性疾病、脾切除等;減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的血小板減少如再障、脾亢、化療後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時與血小板同時持續降低,恢復時其先升高。結合血小板計數分析
血小板壓積(PCT)
參考值:男:0.10-0.27%;女:0.11-0.29%
臨床意義:
增高:骨髓纖維化、慢粒、脾切除;降低:再障、血小板減少症、化療等。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
參考值:15.1-18.8
臨床意義:
反映血小板大小不等異質性的指標。增高:血小板大小不等如化療後、巨幼紅細胞貧血、脾切除、慢粒、血栓性疾病等。
7、如何看血液常規檢查報告單
血常規的一些化驗項目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後失血過多、化療後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後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後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放射線或化學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傷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01~0.05(1%~5%)【0.01】
臨床意義:用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細胞(E):
正常參考值:0.005~0.05(0.05%~5%)【0.01】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及血液病等。
減少: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大手術病情嚴重及傳染病、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
(4)嗜鹼性粒細胞(B):
正常參考值:0~0.01(0%~1%)【0.01】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某些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
(5)淋巴細胞(L):
正常參考值:0.25~0.35(25%~35%)【0.01】
臨床意義:
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減少:接觸放射線及應用皮質激素之後。
(6)單核細胞(M):
正常參考值:0.03~0.08(3%~8%)【0.01】
臨床意義:
增多: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減少:臨床意義不大。
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臨床意義:
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傷寒、脾功能亢進及進行體外循環時、化學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療葯物或放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則較少見,有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