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光會對人體有那些傷害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因此,一次拍攝40張X光片會對人體造成0.92毫西弗特的輻射量,增加0.00001518的致癌幾率。人們早就證實,電離輻射極易致癌,而X光正屬於此類輻射。高夫曼首先提出假設,經過反復驗證後得出結論:在美國,大量的癌症病例確系醫療輻射引起。與之相反,缺血性心臟病(又稱冠心病或冠狀動脈症)以前從未被人認為與電離輻射有關。如今,高夫曼的研究工作以具體數字將真相公之於眾: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死因與醫用X光有關。
1995年,高夫曼完成了一項有關乳腺癌病因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在每年經確診為乳腺癌的18萬例病人中,大約有2/3的患者病因與醫用X光有關。在最近一次調查中,除了「各類癌症」和乳腺癌之外,高夫曼還重點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統的癌變情況。他發現,只有女性生殖系統方面的癌症與醫療輻射沒有直接聯系。
上述研究成果不僅證實了醫療輻射和常見絕症之間的關系,還傳遞出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信息:減少醫療輻射,可以避免誘發癌症和心臟病。在過去的20年中,人們還摸索出不少方法,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X光照射。
電離輻射禍福相伏
電磁輻射是指以光子束形式傳播能量的過程。按照能量的遞增順序,光子束可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光和伽馬射線等。而後3種光子束具有足夠的能量,可在與原子或分子相遇時碰撞出電子,即發生電離輻射。但是,只有X光和伽馬射線才能穿透人體內部器官。
高氏研究報告中的「醫用X光」特指用於醫療診斷的X光,即在牙科檢查、熒光檢查、CT掃描、正骨、異物查找、導管和縫針放置、外科手術導引等不同的醫療過程中使用的X光,而不包括用於治療癌症的X光。後者為了殺滅癌細胞,而增大照射劑量。
醫用X光對於細胞所造成的破壞並不直接來自X射線光子,而是來自光子運動中釋放出的高能電子。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漫無規律地將其部分能量傳遞給生物分子,導致了高夫曼所說的「化學和生物破壞」。例如,源電子使其他電子由分子中逸出,生成一股電子噴流。這就使分子處於一種高能狀態,從而產生出在電離的X光條件下才有的化學反應。
這種破壞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後果,如殺死細胞、破壞細胞內部結構,或者導致變異——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假如說X光的能量確實會產生這種效果?熏那麼就不存在什麼安全的或可接受的電離輻射劑量。而且,連續的X光照射所造成的破壞具有累積性,危害更大。同時,對於X光的破壞,人體自身雖然具有較好的修復功能,但也並非無所不能。
遭受X光破壞後的細胞極易誘發有機體突變。大量的流行病理分析也一再證明,這些細胞還是幾乎所有類型癌症的「禍根」。然而,美國國家研究顧問委員會主席愛德華·拉德夫德卻不以為然。在對電離輻射所造成的生物影響進行了一番調查之後,他認為,將這些發生變化後的細胞定性為人類已知的各類癌症的罪魁禍首,還為時尚早。
劑量—反應:相關分析
眾所周知,導致癌變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吸煙或營養不良。高夫曼提出「醫療輻射誘發多種癌症」這一假設後,為了加以論證,他必須確定所謂的「原因分數」(或稱原因百分比)。
癌症和冠心病均由多種病因誘發。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上述絕症發作。其中,必要因素在病情發展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試舉例,如果醫用X光是75%的癌症致死病例的必要因素,那麼其原因分數為75%。換言之,醫用X光導致了癌症的75%的死亡率。
計算出原因分數就可探明劑量—反應比。其中,劑量指醫用X光的照射量,反應指癌症死亡率。(註:此處「反應」特指死亡率,而不是死亡人數。)高氏分析法表面看起來極為簡單。首先,他從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中,獲取了全美九大人口普查區各分區的反應信息(各年齡段的癌症死亡率)。他掌握了每10萬人口中不同性別的癌症死亡人數、人體不同部位癌變死亡人數,並有選擇地掌握了其他一些致死原因的數據。
接下來是建立一個X光劑量資料庫,這必須克服由諸多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困難。近期,美官方公布了有關統計數據,並承認,歷年來用於醫療診斷的X光劑量可能要比人們現在認為的低60%。此外,不同設備每操作一次的平均輻射劑量值也相差很大,這也是一個影響因素;而數十年前的劑量數據更是難以確定。這些不確定因素累加起來,會使「平均拉德風險」(指每個輻射單位「拉德」所產生的死亡率)的統計出現嚴重偏差。
高夫曼則提出了一個基本假設,並對其進行了嚴格審核,使上述難題迎刃而解。該假設是:每10萬人口中醫生人數越多,進行輻射檢查的次數(劑量)就越多。這一假設符合人們的常識,並為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UNSCEAR)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評估研究工作所證實。這一假設還從其他方面得到了進一步證實,比如說,醫用X光膠片銷量與每10萬人口醫生數量之間也大體呈此比例。
因此,由於缺少劑量的絕對數字,高夫曼利用了每10萬人口從醫人員的數據,來描述九大普查分區的相關劑量。幸好,各地之間的數字差異比較大。而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劑量存在差異,才使得劑量—反應分析富有意義。如果各區的劑量數據完全相同,那麼就無法得出「醫療輻射是癌症病因」的結論。隨著分析研究的深入,另一項統計要求也得以滿足: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九大分區的劑量數據相對比較穩定。
反應、劑量兩組數據都具備後,高夫曼必須對其加以測試,弄清相互關系,以證明或推翻其「醫用X光是導致美國人患癌致死的主要原因」這一假設。為此,統計學中的回歸分析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方法可用於計算出一條曲線來顯示劑量—反應比。人們可以通過使劑量數值趨於零而進一步確定X光之於患癌致死的原因分數。當劑量數值為零時,相應的反應數值就是未受醫用X光照射誘發的癌症死亡率,即非輻射致癌死亡率(設為N)。然後,從總的癌症死亡率(設為T)中減去非輻射致癌死亡率,其差除以總癌症死亡率,所得即為我們需要的原因分數:(T-N)/T。
分析結果,高氏得出了較高百分比的原因分數,從而證實了其假設,即醫用X光是使美國人患癌的禍源。
心臟病也源自X光
從狹義上說,這項研究工作到此結束。但是,作為一名深思熟慮的學者,有必要進一步查清輻射與非癌症患者之間的聯系。正如所料,他發現,在對醫療輻射做出反應方面,非惡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表現大相徑庭。而冠心病死亡率則表現出與輻射之間的出乎預料的緊密關系。
科學界有一個基本觀點,即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癌症和冠心病與醫用X光之間驚人的相似反應,亟須有系統地加以說明。一些研究人員曾提出看法,認為誘變劑(或致突變因素)會使冠狀動脈平滑肌上形成小瘤,而高夫曼就是由此入手。這一假設與其所揭示的冠心病和醫療輻射(作為一種已證實的誘變劑)之間明顯的劑量—反應比頗有契合。
當然,有研究表明,誘發冠心病的其他因素很多。高夫曼本人也有過多年的研究。限於篇幅,他未作詳細闡述,只是指出,冠狀動脈上的小瘤和不良的血脂蛋白含量、高血壓、吸煙、肥胖及機體失能、糖尿病、營養不足等因素一樣,極易誘發疾病。
高夫曼一方面強調,醫用X光和冠心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劑量—反應比,這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他也承認,研究工作「仍有待深入下去」。不過,既然已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那麼,也就為將來預防心臟病和提高治療效果創造了條件。
X光仍有用武之地
盡管X光是誘發癌症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它對於維護人類健康仍然功不可沒。人們應當以不犧牲X光的這些用途為前提,盡量減少輻射劑量。在高夫曼公布了乳腺癌研究成果之後,一些人頗有異議:輻射劑量早就有所減少,高氏的結論難以令人信服。一方面,X光的使用大為減少,甚至被取消;另一方面,其他手段紛紛取而代之。例如,許多醫院已經轉而大量使用CT掃描,可是根據UNSCEAR的研究報告,其輻射劑量竟是「傳統的」診斷檢查手段的10倍。
值得慶幸的是,讓X光揚長避短並非不可能。1998年的一份UNSCEAR報告中,列舉了不少既能減少輻射劑量,又可增強X光成像效果的新技術,如使用稀土屏幕和碳化纖維材料、增大電壓限值等。每項技術都能減少一點輻射量,而綜合使用後的效果就更加明顯。
病人作為接受治療的一方,應向醫生吐露自己對於所需輻射劑量的擔心,行使自己所擁有的了解如何減少輻射劑量的權利,同時與醫務人員互相配合,以提高治療效果
2、用來表示輻射劑量的單位rad是啥意思,怎麼讀?這次日本核電站泄露的輻射值最高處達到多少rad?
拉德,拼音:lādé (rad)
拉德,輻射吸收劑量的專用單位,符號為rad。雖然它不屬於SI(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國際單位制)單位,但可用於專門領域。
如1g物質吸收100erg的能量時,吸收劑量為1rad。
1rad=100erg/g=0.01J/kg=0.01Gy。
1拉德等於1克物質吸收100爾格能量(1千克物質吸收0.01焦耳能量),等於0.01戈瑞
日本核泄漏的輻射值還在「不危險」范圍,至於峰值多少坦白說,不知道,也希望你知道的話回個信!!先說聲謝謝!!
還有,關於X光,核磁共振,骨密度檢測等與射線有關的檢測是沒有十分准確的輻射值,還要考慮實際中機器質量,所找到位置的不同而定,但可以實際一點說的就是照一次X光相當於廣州飛到上海所接收的輻射量,值不大,對人體影響不會嚴重,但建議還是別做太多與放射性有關的檢測,畢竟放射性檢測是可累積的。
僅供參考!
3、體檢X射線胸透有多少拉德輻射
胸透檢查對人體有危害嗎?
(2004-11-23 10:17:17)
受訪專家:中南醫院影像中心 劉駿方副教授
中南醫院呼吸內科 林宇輝副教授
文:高翔
什麼是胸透檢查
胸透全稱熒光透視,為常用X線檢查方法。它是利用X線具有穿透性、熒光性和攝影效應的特性,使人體在熒屏上形成影像,由於人體組織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當X線穿透人體不同組織時,X線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熒屏上的X線量就有差異,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
X線穿透人體將產生一定的生物效應,若接觸的X線量過多,超過容許射量,就可能產生放射反應,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損害。但是如果X線射量在容許范圍內,一般影響很小。近十年來,由於X線設備的改進,高千伏技術、影像增強技術、高速增感屏和快速X線感光膠片的使用,使X線射量已經顯著減少,放射損害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胸透的放射線量在X線檢查中是最大的,做一次胸透就相當於拍10次X光照片檢查。但胸透檢查一般也在數十秒,所以對人體的危害十分有限。成年人做一次胸透幾乎沒有明顯危害。
兒童應慎做胸透
隨著X光儀器不斷改進,其放射劑量越來越小,加上胸透檢查一般也在十幾秒以內,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微小,基本可忽略。
但由於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胚胎組織對射線更敏感),會造成部分機體細胞受損,這些受損細胞如果沒能自我修復(也可能是異常修復),就會殘存於機體里,像「定時炸彈」,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下,開始瘋狂復制,成為一個癌症病灶。所以說放射檢查次數做得越多,誘發癌症的概率就越大。在其放射檢查後的未來幾十年裡,遠後效應就可能被誘發。
我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准,皆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如體檢)項目。兒童應盡量使用拍片檢查。
盡量用拍片檢查代替胸透
胸透時所採用的電壓、電流都大大弱於拍片,由於強度弱,射線不能像拍片時那樣迅速穿透人體,因而經過人體的時間相對更長,被人體吸收的劑量也更多。而且,胸透的清晰度、准確性也不如拍片的效果好。但胸透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費用較低(一次一般6至10元)、可立即得出結論的特點。
哪些疾病檢查要做胸透,如何防護
胸透主要用於檢查診斷肺部疾病、心臟的大小、肋骨、胸膜、胸壁縱隔、支氣管。為減少X線的損害,患者做胸透檢查不宜過多,也不宜在短期內做多次重復檢查,特別是在胸透時不要一味地要求醫生看久一點、看仔細一些。
4、X光透視和X光攝影有什麼區別
一般X射線檢查的照射劑量:胸透 0.1-0.2倫琴(拉德);胃腸透視 3-3.5倫琴(拉德);骨盆照片 1-3 倫琴(拉德)。肺部透視 0.05-0.1倫琴(拉德)/次;牙齒X線照相 5倫琴(拉德)/次;腸胃系統 30倫琴(拉德;腫瘤治療(局部照射) 3000-7000倫琴(拉德);頭部 0.04倫琴(拉德);腹部 0.245倫琴(拉德);靜脈腎盂造影
5、醫用X光機的輻射有多大?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按照六次X射線檢查,一個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後總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孕婦兒童在輻射高危人群之列
盡管大部分的醫院在對普通病人進行X光照射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是對於孕婦,還是有所顧忌的,對其腹部進行遮蓋。於醫生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孕婦。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除了孕婦之外,兒童也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之一。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將來誘發癌症等病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因此國家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如果說患方只是偶爾接觸X射線的話,那麼作為醫方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受到輻射損害的可能性更大,盡管他們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衛生部法監司公共衛生處負責人表示,衛生部曾對國內 15個省市的醫院進行監測,記錄顯示,醫療界人員接受輻射的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醫學輻射是目前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醫務人員由於接觸射線的時間長、頻率高、距離短,他們受輻射的強度比傳統核工業的工作人員還要高。
醫務人員短期接觸大劑量的射線,會發生急性皮膚燒傷、壞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體渾濁繼發的白內障;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發病則一般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白血病、其他腫瘤、胎兒的畸變等。然而對於醫療輻射的危害,很多醫生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防護意識,雖然醫院也提供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務工作者會因為麻煩而不願使用。不少在X光機下進行骨科手術和手法復位的醫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脫光,這表明輻射已經對身體產生危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