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穿刺的常選用部位

腰椎穿刺的常選用部位

發布時間:2021-05-14 20:27:12

1、為什麼臨床上腰椎穿刺常選在3、4或4、5腰椎之間?

樓上說的,並不是確切的,只是標准操作程序。腰椎穿刺,是用針,從二個椎骨之間的椎孔插入,吸取脊髓液來進行化驗檢查。我以前也做過,十幾年了,腰痛從來沒好過。現在開始慢慢的有點變天就會產生痛的感覺。
在3、4或4、5腰椎之間,是這個部位的椎孔,相對於其它的椎孔比較大,是臨床椎孔中最可靠,且幾率上極少造成重大損傷。

2、敘述腦脊液產生及循環途徑。並說明腰椎穿刺的常選部位和臨床意義。

腦脊液的產生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腦脊液產生的速率為0.3ml/min,日分泌量在400-500ml。腦室內的脈絡叢組織是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主要分布在側腦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腦室的頂部,其結構是一簇毛細血管網,其上覆蓋一層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絨毛。此微絨毛猶如單向開放的膜,只向腦室腔和蛛網膜下腔分泌腦脊液。也有人認為室管膜和腦實質也有產生腦脊液的作用。
如果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循環通路受阻,均可導致顱內壓升高。

腦脊液的循環
:腦脊液的流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兩個側腦室脈絡叢最豐富,產生的腦脊液最多,這些腦脊液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再經中腦導水管流入第四腦室。各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都匯至第四腦室並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最後經矢狀竇旁的蛛網膜顆粒將腦脊液回滲到上矢狀竇,使腦脊液迴流至靜脈系統。腦脊液的迴流(或吸收)主要取決於顱內靜脈壓和腦脊液的壓力差以及血腦屏障間的有效膠體滲透壓。腦和脊髓的血管、神經周圍間隙和室管膜也參與腦脊液的吸收。
腰椎穿刺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目的加深對腰神經根周圍解剖的認識,選擇經皮穿刺最佳途徑.方法對30具成人屍體腰神經根周圍結構進行解剖學觀察、測量和摹擬穿刺.結果測量三角工作區面積(mm2):l4~5為104.65±23.66,
l5~s1為91.81±16.78;直視下穿刺針進入角度(°):
l4~5為45.33±1.81,
l5~s1為40.43±3.49,
外區為48.4±2.56;穿刺點距後中線距離(mm):
l4~5為69.8±5.7,
l5~s1為60.6±7.0,
外區為97.1±9.9;
閉合穿刺成功率:l4~5為100%,l5~s1為90%,外區為60%.結論經三角工作區穿刺是經皮後外側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的最佳途徑;對l5~s1間隙穿刺有困難時,可經三角工作區的外區進行穿刺手術.

3、腰椎穿刺常選部位?穿刺針通過哪些結構到達椎管?病人應採取什麼體位?為什麼?

腰椎穿刺一般選擇的部位多數為腰三四、腰四五間隙,經過的層次是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到達脊髓腔。病人一般採用側卧位,背部與床側沿垂直,便於穿刺。

4、腰椎穿刺時,確定穿刺部位的標志是什麼

您好,根據您的情況,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

5、腰椎穿刺的常選部位和由外向內依次經過的結構

穿刺點一般在兩髂後上極連線,在L3與L4或L4與L5之間的間隙進針,穿刺針應依次通過皮膚、皮回下組織、棘答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內椎靜脈叢、硬脊膜和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並位於馬尾神經根之間。

6、腰椎穿刺的部位

腰穿一般選擇腰3-4間隙,依次經過的結構有: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穿過黃韌帶就到達了硬膜外腔,通過往硬膜外腔主要可以達到硬膜外麻醉的目的,再往前進針穿破硬脊膜和蛛網膜就到達了蛛網膜下腔,也就是到達了腰穿的目的地。

與腰椎穿刺的常選用部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