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大神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葯方子!
。。你那個明顯。。坐骨神經。。根或者神經干受壓了。。。要麼針灸。。中葯外敷。。。中醫正脊。。。牽引。。搭配性治療。。要麼。。針刀。可以解除神經的粘連和水腫。。或者。。微創。。髓核。。溶解!。
2、有誰有可以治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葯方
你好,以患腰椎間盤突出注意做到「十不」即:不久坐、不久站、不負重、不彎腰(急性期)、不抱小孩、不穿高跟鞋、不低頭、不坐矮板凳、不勞累、不著涼(腰部).兩護即:護腰(冬季用紙樣薄的塑料泡沫料等圍腰、保暖並吸潮濕)護背(穿毛背心和棉背心等). 腰椎間盤突出有何表現?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可懷疑出現腰椎間盤突出。 ①有腰部以上在外傷後出現腰部疼痛或單側下肢疼痛。 ②腰疼痛部位多位於下腰部偏一側,腿疼多為一側由腰部向遠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③單側鞍區(騎自行車與車座接觸的部位)或一側(雙側)小腿外側,足背外側或內側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時存在。 ④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後多可緩解,下床活動一段時間後又出現疼痛。 ⑤行走時疼痛加重,不能完全站直行走,多數病人需用手扶腰部疼痛一側,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時疼痛突然加重。 1、卧位,應睡硬板床,仰卧時膝微屈,腘窩下墊一小枕頭,全身放鬆,腰部自然落在床上。側卧時屈膝屈髖,一側上肢自然放在枕頭上。 2、下床 從卧位改為俯卧位,雙上肢用力撐起,腰部伸直,身體重心慢慢移向床邊,一側下肢先著地,然後 另一側下肢再移下,手扶慶頭站起。 3、坐位 坐位進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較硬的靠背。 4、起座 從座位上站起的,一側下肢從椅子側面移向後方,腰部挺直,調整好重心後起立。別著急,冷靜的處理,建議用中醫的治療方法、用中葯外塗治療、綠色安全.中醫拯骨水該中葯制劑,不含化學添加劑和激素,中葯外塗是真正的綠色療法。---可以採用中醫外用的葯水 外塗滲透治療!可以加我咨詢。
3、急需治療腰間盤突出的中葯方子
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症方子:細辛3克,黃芪12克,懷牛膝16克,生麻黃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秦艽8克,生薑10克,地龍10克,陳皮8克,紅花8克,杜仲12克,千斤拔20克,爬山虎18克。水煎服。10天為一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期間要配合牽引、按摩。
4、求一頸腰椎間盤突出中葯方
很多人都受到腰椎間盤突出的困擾,發作起來是疼痛難耐的,這種痛苦只會讓人坐立不安,睡不著覺。患上腰椎間盤突出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精心護理,慢慢的進行調養。但是很多人在疼痛的時候回選擇去醫院開點西葯進行止痛,但是效果只是暫時的,治標不治本,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四種能夠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中葯方。
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應以「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而立法。實證治療以祛邪通絡為主,分別採用疏風、散寒、除濕、清熱、活血通絡之法;虛證則以補益肝腎為要;對病久正虛邪戀者,又當攻補兼施,方不致誤。
1.肝腎虧損型
主證:腰背酸痛,喜揉喜按,遇勞加重,卧則減輕時發時止,經久不愈;或脛酸足跟痛,頭暈耳鳴;偏於肝腎陰虛者,伴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偏於腎陽不足者,伴少腹拘急疼痛,下肢浮腫,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治法: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方葯: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續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或製成丸劑內服。
加減:偏陰虛者加六味地黃丸;偏陽虛加金匱腎氣丸。
2.氣滯血瘀型
主證:腰背疼痛如錐刺刀割,痛處固定不移,難以轉側;舌淡紫或有瘀斑,脈沉澀。
治法:活血逐瘀,通絡止痛。
方葯:當歸12克,川芎12克,白芍3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上方加五靈脂9克,蒲黃9克,枳殼6克。腰痛劇烈者,加制乳香10克,制沒葯10克;兼風寒者加桂枝10克,獨活10克,羌活10克;瘀血化熱,加丹皮12克,知母12克;兼腎虛,加川斷15克,杜仲15克。
3.風寒閉阻型
主證:腰腿重著而痛,痛處局限,遇寒加重,得溫則減,患側下肢冷涼麻木,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治法: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獨活6克,防風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當歸12克,茯苓克,黨參12克,熟地黃15克,白芍10克,細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沖)。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腰腿冷痛,加桂枝10克,制草烏10克;兼血瘀,加赤芍12克,紅花12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下肢麻木,加雞血藤15克,桑枝10克。
4.濕熱壅滯型
主證:腰腿沉重困痛,痛有熱感,遇熱或潮濕加重患側下肢麻木;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葯:
5、治療腰間盤突出中葯方子
?
6、求腰椎間盤突出中葯方
腰間盤突出不需要葯房方,腰間盤突出是長期久坐,不良坐姿,長期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造成。改變生活習慣,避免久坐,不要過勞,少量運動就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