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南懷瑾腰椎

南懷瑾腰椎

發布時間:2021-04-08 10:28:54

1、高僧打坐時候都琢磨啥?他們長年靜坐不得腰椎病?

打坐是練習止禪和觀禪的方法之一。長年靜坐不得腰椎病。腰椎病是脊椎不正確的長期扭曲。打坐的正確姿勢,脊椎必定自然挺直,是脊椎最放鬆自然的姿態。當然不會得腰椎病。

2、打坐和冥想的盤腿方法有哪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5MTk0NDE2.html
七支坐法—南懷瑾老師! ... 如果字太多可以看視頻!
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七支坐法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七支坐法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身體部分的姿勢了解了,再來看看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七支坐法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七支坐法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圖片說明:
以上的動作由南師懷瑾先生示範。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資料來源:實修驛站

3、腰椎間盤突出怎麼打坐冥想?

建議你睡著練,放鬆入靜後,意守丹田,作深呼吸,達到細勻深長,但不要憋氣,放鬆入靜做得比較好的話,全身有溫熱感,意想全身氣血旺盛,造血機能增強,疾病消除,其樂融融,練完後收一下功, 同時要盡自己的能力,多做些好事善事,這樣,你的混元氣團越來越濃,身體越來越健康。

4、南懷瑾教如何打坐禪修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里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靜坐的種類

您現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術里的單腳站立,由南懷瑾先生示範,這種姿勢和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的卧姿以及許多各式各樣的坐姿都是靜坐的姿勢,統計起來大約有96種之多。

在這么多姿勢當中,以坐姿勢最容易讓身心進入靜的境界,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是法界體性佛,又稱為「中央佛」,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總歸一體,一切眾生本性都屬於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有七個要點。

這種靜坐方式採取雙盤足,端容正坐的姿態,好像大家在中國廟宇里看到的端正庄嚴的菩薩像一樣,這種坐法能讓我們的身心達到靜態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質與精神,超越生理與心理,得到最大的寧靜享受。

靜坐前注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以前,先要說明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里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

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

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干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准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

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里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七支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七支坐法的標准姿勢,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1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

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

(南懷瑾老師設計的打坐墊)

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

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

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

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

「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

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

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2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

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

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

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3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4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

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

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

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5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

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

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

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

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

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6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

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

(舌抵上齶)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

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

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

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7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

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

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5、請問一下,我站渾元樁半年了!最近小腿肚子有兩次晚上3到5點的時候抽筋. 是什麼原因呀!

我現在端本書看,昨晚可以站到4個小時,都是個過程,放鬆要做好,不是什麼問題,我是到四個小時時,唯一的是膝蓋硬蹲不下去,放鬆一下,把我師傅教的升降功練1套,就沒事了,還有就是要不斷調整!祝順利!我也是專心練的過程中,推薦有時間看看南懷瑾的靜坐方面的資料!
站樁,在中國武術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武術流派中都受到武者的極大重視,如馬步樁,在少林武術和一些南派拳種,就將其作為一種基礎性訓練。所謂「未習拳,先蹲三年樁」,在內家拳中堅形意拳中,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說,而在一些年輕的拳種如大成拳、盧式結構中,更是將站樁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

目錄

簡介
作用
客觀認識
程序三線就位
三線對爭
三線貫通
具體要領
注意事項
歌訣
常用方法簡介
作用
客觀認識
程序 三線就位
三線對爭
三線貫通
具體要領
注意事項
歌訣
常用方法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站樁是中國武術所特有的一項訓練,是中國武術區別於西方搏擊術的一大特色,綜觀西方搏擊術,其基本 站樁
上都是著重於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體的訓練,訓練方式不外乎負重練習以求得體格的強化,以供搏擊所用,即所謂「外強」;而中國武術則更著重於「內調」,即內部機理的調整和用力習慣的養成,講究以固有體態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所以西方拳手大都體形彪悍,爆發力強,而中國的內家好手往往體格瘦弱,但一擊之下,攻擊力卻極強,這就是中外兩種體系搏擊術研究的主題和方向差異所形成的,而站樁就是在這種訓練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訓練模式。 大部分拳學體系,都把站樁作為一項基礎性訓練,就如大成拳,70%的時間都放在站樁上,在站樁的基礎上再進行試力、走步、發力,有些則把站樁作為一項深化性訓練,是先學會動,即各種軌跡運動,再進行站樁。
編輯本段作用
第一是造就不空狀態。所謂不空狀態,就是身體處處具備不定向支持力,具體表現為打不壞、拆不散的高穩定間架結構。第二是造就機體的內在貫通狀態,使力量傳導暢通無阻,以形成軌跡復合運動所造就的「勢」的極大限度的發揮。第三,培養精神氣勢。通過站樁,養成一種如虎撲食、高度戒備、如臨大敵、一觸即發的精神氣勢。
編輯本段客觀認識
一些宣傳的誤導,過分誇大了站樁的功用,使不少習武者將樁功奉為神明,功夫不到家,肯定是樁沒站好,站樁站得好了,到時必能固身崩彈,信手放人,這是一個誤區。站樁是武術訓練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個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其它訓練,它只是解決了搏擊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就是大成拳這樣對樁功十分重視的拳種,也還要經過走步、推手、發力等專項訓練才能用於實戰。如果只是一味地站樁,不進行專門的發力練習,不進行實戰的磨練,就想在打鬥中克敵制勝,是自欺欺人。
編輯本段程序
三線就位
人體結構上肢連通為一條線,下肢連通為一條線,脊椎連通為一條線,三條線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異 站樁
的人體大形。三線就位就是基本功架的練習,具體要領為:兩腳前後成縱步,左右間隔一條線,前後約一腳半至兩腳的距離,以雙腳能隨時較為自如地提起為宜,前腳尖指向正前方,踝、膝、胯這三彎約為120度,前腳跟微抬起,後腳全腳掌落地,腳尖外撇約60度左右,後腿半蹲膝彎約120度,身體自然正直,不偏不斜,重心前四後六或前三後七。雙手提起,抱於身前,手心相對,指尖斜口指向前方。手的高度大約在肩與眉這段空間內,自行調整。雙手之間距離與肩大致相同。兩肘低於手,斜口指向下方,前臂肘彎約在120度左右,後臂肘彎約在100度左右(圖1、2)。按以上標准站好,練習即可。 從未接觸過站樁的人初次練習,不到5分鍾就會覺得雙臂尤其是兩肩酸脹,難以繼續,再往下站就會覺得兩腿顫抖,身上冒汗,間架不穩,此時應盡可能克服這些問題,盡量保證間架不走形。練習時間可以漸漸增加,初次站5分鍾,下次爭取10—15分鍾,隨著練功進展遞增。三線就位練到什麼程度為達標?如果能站上20分鍾,間架不走形,呼吸自然,雙臂輕靈自如,手掌發熱,肌肉能較好地放鬆,即可認為達標,此時可進行下一步練習。 三線就位同時也是一種醫學樁功,如果能輕松站上20—30分鍾,會覺得全身凝然如一,氣血流暢,神清氣爽,可以當作一種養生功法來練習,對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療效。
三線對爭
三線對爭是三線就位的強化,如果說三線就位擺好了三張弓,那麼三線對爭就是給弓拉緊弦。三線對爭是樁功的核心所在,具備三線對爭狀態,也就形成了整體不空的狀態,武術界一些流行說法如「六面爭力」、「渾圓力」、「摶氣狀態」,也即大抵類似於此,真理往往是簡單的,越是貼近本質的東西,也往往是非常近似的,雖然在理論和語言的表達上不同。
三線貫通
三線貫通就是在三線對爭的基礎上導入軌跡運動,也就是在不空狀態下運動的拳學模式,通過這部分訓練,可以使形值在運動狀態下更加穩定;軌跡復合更加合理;層次傳導更加准確;使人體力量得到空前的發揮,建立拳學運動所需要的用力習慣。這在其它一些拳種又稱作試力、橫勁,這是拳學運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 三線貫通功法總的要求是:以腰為點,對角連線,實處張弓,虛處拉弦;以脊為軸,一呼百應,對位擰纏,自律卷縱。簡單一點說,就是在不空狀態下進行各種軌跡運動。 三線貫通主要有三種模式:1、推拉式——前後貫通。2、提按式——上下貫通。3、擰纏式——交叉貫通。下面以推拉式為例對具體練習方法進行闡述。 按照三線對爭的樁架站好,然後開始練習。前面的三線對爭是由下盤開始逐步往上遞增修證的,三線貫通的練習,可以從手上開始進行體驗。在樁架的基礎上,雙手慢慢向前推出,感覺象是掐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推出去,然後再緩緩地拉回來,注意幅度不要太大,運動距離大約在10厘米左右,肘關節角度的變化大約在100—130度之間變化,同時運動的過程中雙臂環抱的圓撐之力不可丟,推出時形同一個縱向的橢圓,直力加強,橫力減弱;拉回時,形同一個橫向的橢圓,橫力增大,直力變弱,兩種力均不可失。這一個動作,從外觀上看,似是直線推拉運動,但事實上是一個前立雲的手法軌跡,這一點,習練者應自己體認到,推出時是前立雲的上半部分,拉回時是下半部分。 這一步做熟練後,即可加上身體運動,身體與手的運動是個對爭的關系,手前推時,身體後掙,往後往上走;手拉回時,身向前向下走,可以看出身法是個前立搖的軌跡。此時要重點體認身上的感覺,手前推時,感覺推的東西很重很吃力,身體在推的反作用力下必然往後走,同樣,回拉時,身體又被拉得往前走,在這種狀態下往復運動,此即樁功中所說的「手將身子耍起」之意。 下一步就要加上腿的運動,腿主要是曲伸,與手法運動相呼應,手推時腿伸張,重心微後移,身架拔高;手拉時腿彎曲,重心微前置,身架降低,整個大形如波浪起伏。 到這一步功架即已完整,整體動作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漲」、「縮」,即對爭樁的功架大形的漲縮,任何時候對爭樁的不空狀態不可丟。 練三線貫通時,眼光不可散亂,氣勢要足,目光似乎看穿到天際極遠的地方,即做出「虎視」的要求。功架掌握後,精神意識要放長、放遠,手上雖然微微一動,但意識上要感覺似乎推到極遠處,同樣微微一拉,要感覺到似乎拉得極近,這是對神經系統一個極好的鍛煉。 三線貫通練到什麼程度算達標?隨著練習進展的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一般而言,如果能做到軌跡復合圓潤,整體渾然一體而動,「手上一動,身上也就有了」,是逐漸入門了。
編輯本段具體要領
三條線要一條一條地體認,逐步累加,不要妄圖一下子同時具備。 (1)力由根而發,下盤是根基,三線對爭應首先由下盤入手體認。下盤的對爭要領是:開臀提胯,斂陰吊 虎口張圓
襠,前蹬後踩,襠胯圓張,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具體地說,就是前腳微微用力往後蹬,後腳同樣稍用力往前蹬,兩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頂住,感覺象要把腳下大地從中間撕開,前膝微前頂略有上提之意(所謂前腳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帶起的),後胯後掙,形成膝胯互爭之意,後膝略有下跪之意,後大腿稍向內裹,注意前後對爭並非兩腿各自獨立的前蹬後踩,而要將這兩股勁以胯、襠為樞紐匯集,使兩腿形成內在的貫通,此時必然形成襠胯圓張,斂陰吊襠的狀態,感覺如同一個有彈性的氣球將襠胯撐圓一樣(圖3)。那麼,下盤的整體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打個比方,好比一張弓,弓的兩端落在地上,兩個腳就好似弓的兩端,兩腿就如同弓身,處處保持崩勁撐起,形成一個無稜角的內在貫通整體狀態。下盤的對爭體認得很清晰的時候,即可加上軀干(脊椎)的對爭。 (2)脊椎對爭的總體要求是:坐臀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感覺如同「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 脊椎對爭首先應找出沉墜之力,即尾椎沉墜,所謂「屁股一抬,重新再來」,沉墜之力一失,往往發力時上體與下盤脫節、斷勁、上下難以貫通,易被對方拔根。尾椎沉墜,具體的感覺是在下盤對爭的基礎上,身體微微壓下,又被稍稍頂起,既有沉墜之勢又不失彈性。另外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命門頂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個向內的生理曲線,用手一摸便知,站樁狀態中,就要將這個生理曲線拉直、填平。具體方法就是在尾椎內扣下坐同時,命門穴有意識向後頂起,可以這么體驗一下:整個後背貼在牆上,然後將後腰凹陷處也向後頂起,貼在牆上,就是這么一個感覺。記住,然後在站樁時把這個感覺找出來。這里要注意一點,就是命門頂起能夠將後腰彎曲處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過分地向後頂,否則會造成駝背、折腹,這就是錯誤的樁態。 以上兩點做到的同時,還有一點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胸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綳力,感覺非常充實。這個感覺,與趴俯卧樁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可以在練俯卧樁時去體會。 幾個要領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爭力,要領是:下頜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覺後脖子貼在了衣領上,頭頂微微向上頂起,注意找出這個感覺就可以了,頭頸不可過分用力,用力過度就失之於「僵」了。整體上的感覺就好象是站在牆這邊伸長脖子探著腰看牆那邊,與尾椎的沉墜之勢自然形成了對爭。 在做到尾椎內扣下坐,命門頂起,小腹下掖,頭頸上領這些要領後,整個身體的對爭狀態就形成了,整條脊椎連同兩側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條被拉起的彈簧,充滿彈性,在這種情況下,軀乾的不空狀態即造就了,這時可以試著敲敲小腹、兩肋,感覺很充實,很有彈性,自然地具備了一定的抗擊能力。 (3)在下盤對爭、脊椎對爭均求得後,這時可以加上上肢的對爭。 上肢對爭的要領總要求是:扯肩攏肘,拔臂探手,骨掙肉墜,通臂貫梢。 具體地講,就是在基本功架之上,雙臂曲抱,如同抱一棵大樹,抱不住硬抱,注意這句話,「抱不住硬抱」,雙臂是向前抱,而不是向里合抱,同時雙臂內側以至胸腹,是被撐圓了而不是有稜有角的。在這種狀態下,可以檢驗一下大臂和腋下,腋下可以摸到一條大筋被綳起,握一下大臂,大臂的肌肉是被很有彈性地縱向拉大,而不是象健美那樣鼓起個大大的塊。 就是雙臂曲抱時,食指一定要極力挑起,虎口張圓(圖4),這是個關鍵。只有食指挑起,腋下大筋直通指端,勁力才能貫通梢節,其餘幾指微微彎曲略有抓扣之意即可。 當三線對爭能夠連續保持20分鍾而無所苦時,可認為達標,可進行三線貫通的練習。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1、站樁時間一般有個20—30分鍾也就夠了,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增加一些練功時間,但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 2、站對爭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並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復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確。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著,就是錯誤的。 3、左右式不可偏廢,均要練習,可以一段時間站左式,一段時間再站右式。 4、三步功法不可更改程序,應逐步體認,並且亦不可偏廢哪一步,各有各的功用,均要顧及,可以站兩天三線就位,站兩天對爭樁,再站兩天貫通樁,交替練習。
編輯本段歌訣
雙手撐抱在身前,參天大樹立荒原。 間架得當似弓滿,大形充盈見渾圓。 精神提起復坦然,周身鼓盪亂回環。 其中「不空」兩個字,萬兩黃金不輕傳。
編輯本段常用方法
常用的站樁練法是:兩腳開步同肩寬,兩膝微曲,兩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厘米十指相對。 然後就是調整身形:頭放正下頜略內收、兩耳放平、雙肩同高、兩髖同高…… 然後調整精神:兩眼視正前方略低一點,兩耳聽正後方略高一點。百會虛虛向上領起…… 然後放鬆周身:從頭頂開始檢查,逐一放鬆周身,直至雙膝、雙腳踝,而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 反復檢查、調整並體會節節放鬆、節節對正的感覺,此時,應已達到命門後撐、跨根內縮,臀猶如鍾錘懸掛…… 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立身中正、心靜體松……」的感覺,體會氣沉單田的感覺,體會身備五弓的感覺等等。 此時的放鬆,不是鬆散、軟塌塌,而是周身是一個整體,處於一種「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狀態。 不僅有靜的樁功,也有動的樁功。 站樁不僅是練基本功,也是一種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樁(渾圓樁) 兩腳與肩同寬,默立,調心調息調身,放鬆身體,平穩呼吸,心態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雙手上拉抱球,兩手與肩同寬,,五指撐開,手心向內,略向內旋腕 內抱外撐,腳似紮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吊百會,下墜會陰。 肩膀要放鬆,不要聳起來。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寬,也可以與肩同高對拔。 目視前方,以一念代萬念。起來的雜念,隨它去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樁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動作要領要對,不能東倒西歪。保持頭正、頸直,對稱。 形意拳稱其為渾圓樁,意拳(大成拳)稱其為平步撐抱樁

6、道教的雙盤腿怎麼盤 最好有視頻/圖片 謝謝!

可以在網上,找 南懷瑾上師,講的《南禪七日》,裡面有詳細介紹。

7、打坐的腰椎問題

你很細心,要求很認真。「直」的意思不是一條直線,但法師們傳法時,一般也會用「直」這個俗稱,但這是加引號的。現在的問題是,你不能老把心思放在腰椎上。當你真正坐好了,那骨架自然會撐起全身的重量,卸去關節和肌肉所承受的壓力;如果是初坐者,坐的時間長了,自然會發生疼痛、酸麻,可這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即姿勢略有不對。誰也不知道你是哪一種。
我是不敢亂說的,建議是,最好找個好師父,或去網上查視頻看看,很多大修行人都有,如聖嚴法師、南懷瑾大居士等,那裡有詳細的教法。

8、我脊椎嚴重受寒,雙盤難入靜,怎麼辦

不要亂打坐啊。。。
請問你有老師指導?年齡到了十八歲?
回答肯定的話推薦南懷瑾的書,《如何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我說不清楚打坐儀軌。。。
再來,你說你脊背受寒,那麼打坐的時候把雙膝還有背部遮住,在不通風處打坐。
不要靠牆打坐,這是很不好的習慣。當然也不能靠在椅子上,因為會讓身體放鬆,出現依賴感。
如果是女性,千萬千萬不要在例假(月經)期打坐,會出問題的。
另外,過飽過飢或者沒有睡足都不要練習打坐。
建議到此為止。

與南懷瑾腰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