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穿刺落空感

腰椎穿刺落空感

發布時間:2021-04-03 03:59:14

1、腰穿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腰穿的適應症:

1)無明顯顱內高壓的顱內佔位性病變,作腰穿以了解其壓力高低和蛋白含量。
2)鑒別腦震盪,腦挫裂傷和顱內血腫;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作診斷,減壓及引流治療。
3)出血性腦血管病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以有利於擬定治療方案。
4)腦脊液感染性疾病,脫髓鞘性疾病和變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為臨床提供資料。
5)顱腦手術後檢查顱內壓及出血情況。
6)脊髓病變,進行腦脊液動力學檢查,以明確脊髓腔有無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檢查,如脊髓造影.氣腦造影和核素腦池掃描等。
8)用於椎管內注射葯物。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鑒別診斷。

腰穿的禁忌症:
1)有腦疝徵象者,屬絕對禁忌。
2)臨床診斷為顱內佔位性病變,顱內壓增高明顯者。
3)穿刺部位的皮膚和軟組織有感染者,腰穿易將感染帶至椎管內甚至顱內。
4)開放性顱腦損傷或有感染的腦脊液漏,腰穿放出腦脊液可能會將感染吸入蛛網膜下腔。5)穿刺部位的腰椎有畸形或骨質破壞著。
6)全身嚴重感染(敗血症).休克或瀕於臨床休克者,或躁動不安不能合作者。
7)高頸段脊髓壓迫性病變,脊髓功能處於完全消失時,腰穿術後易使病情惡化甚至呼吸停止。
8)未作神經系統檢查,特別是未作眼底檢查者,禁作腰穿。

2、腰椎穿刺術依次穿過哪些結構

通常在腰3,4棘間隙,經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硬膜下腔

3、關於腰椎穿刺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抱歉地表示我手裡暫時沒有書,所以,不能給出頁碼~~
直覺告訴我:關於腰穿,應該在麻醉學的課本(《臨床麻醉學》?)里比較容易找吧~~

腰椎穿刺的臨床意義:
1. 診斷價值:(1)測定腦壓高低;(2)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及顱內感染;(3)腰穿注氣行氣腦造影,注射造影劑行椎管造影;(4)奎氏試驗檢查椎管是否梗阻。
2 .治療價值:(1)放出腦脊液治療高顱壓、注入生理鹽水治療低顱壓;(2)放出血性腦脊液,注入5-10毫升氧氣,可減少血的刺激、促進血的吸收,又可防止蛛網膜下腔粘連和交通性腦積水的發生;(3)對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可腰穿注入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治療;(4)腰麻注葯。

腰穿主要有以下目的:
1、了解顱內壓力及腦脊液循環通路是否通暢
2、留取腦脊液送檢驗:常規、生化、細菌學檢查、腫瘤細胞檢查等等
3、釋放血性腦脊液或高蛋白的腦脊液
4、鞘內注射

(一)適應症
1.確定腦脊液性質,協助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或出血性疾病(PS:個人理解是「腦出血」)。
2.測定腦脊液壓力,藉以了解顱內壓高低及蛛網膜下腔通暢情況。
3.對顱內(或脊髓)蛛網膜下腔出血、炎症,預防蛛網膜下腔粘連或腦積水。
4.進行腰椎麻醉或稍內注射葯物。
5.注入氧氣治療粘連性蛛網膜炎。
6.通過腰椎穿刺行其他檢查,如椎管造影、氣腦造影、腦室腦池放射性核素掃描等。
7.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包括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等。
8.腦血管意外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包括腦溢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9.腫瘤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用於診斷腦膜白血病,並通過腰椎穿刺鞘內注射化療葯物治療腦膜白血病。

(二)禁忌症
1.後顱凹佔位性病變,特別是顱內壓明顯增高,或疑有早期腦疝者,應慎重用或禁用。
2.穿刺部位皮膚或皮下組織有感染病灶者。
3.脊椎結核及其他脊椎炎症者。
4.休克、敗血症、全身性感染等危重患者,衰竭或瀕危病人。
5.腰椎穿刺的並發症包括心肺功能受損和出血,所以,心肺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6.局部皮膚(穿刺點附近)有炎症者。

4、腰椎穿刺是醫生的手感到落空感而不是病人感到落空感對不對?室友們堅決說是病人感到落空感,怎麼說都不同

?

5、腰穿時有幾次落空感?

腰穿時有2次落空感

6、腰麻穿刺時有幾次落空感

你好,腰麻穿刺一般有兩次明顯的落空感,即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與蛛網膜。

7、腰椎穿刺術的穿刺方法

正確答案:C 解析:一般選腰椎3~4椎間隙最適合穿刺,穿刺部位皮膚軟組織或脊柱有感染為腰穿的禁忌證 。術中患者採取側卧、背部齊床沿、頭向前屈、膝關節屈曲、雙手抱緊膝部的姿勢 。術後常見不良反應為頭痛、惡心、嘔吐或眩暈等,因此囑患者去枕平卧4~6小時,以緩解症狀 。

8、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國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晝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骼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陰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與腰椎穿刺落空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