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穿刺術壓腹試驗

腰椎穿刺術壓腹試驗

發布時間:2021-03-29 15:28:27

1、腦脊液檢查的壓力檢查

(1)頸靜脈壓迫試驗(Queckenstedt試驗)
用手壓迫雙側頸靜脈,使顱內靜脈系統充血而致顱內壓力增高,增高了的壓力傳達到連接於腰椎穿刺針的壓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顯升高,放鬆壓迫後液面迅速下降。當椎管有梗阻時,壓迫後液面上升下降緩慢甚或不能。精確測定時,使用血壓計氣袋纏於頸部,分別充氣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壓迫30秒後放鬆30秒,其間每5秒記錄一次壓力,並繪製成圖。有顱內壓力增高或疑有顱內腫物,出血者忌行。
結果判斷:
無梗阻時腦脊液壓力應在頸部加壓後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點,去壓後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壓水平;或加壓至8kPa(60毫米汞柱)時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時壓力上升、下降均緩慢,或上升後不能下降至初壓水平;完全梗阻時,則在頸部加壓後,測壓管腦脊液壓力不升或上升極少。
(2)壓腹試驗(Stookey試驗)
以拳頭用力壓迫病員上腹部或令其屏氣,使下腔靜脈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靜脈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腦脊液壓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網膜下腔以及腰穿針和測壓管有無梗阻。正常時壓力升高約為初壓的兩倍,壓迫停止後壓力迅速下降至初壓水平。若壓力上升緩慢或不升謂之陽性,說明下胸段以下蛛網膜下腔梗阻。腰穿針和測壓管不通暢亦可呈陽性,須予注意。
(3)雙針聯合穿刺試驗:在疑有椎管內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與腰5骶1兩處同時進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兩處腦脊液壓力在頸靜脈壓迫試驗中所顯示的差別。可以粗測腰椎2-5之間有無梗阻。
(4)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Tobey-Ayer試驗):壓迫一側頸靜脈引起腦脊液壓力上升,但壓迫另側頸靜脈時壓力無變化,稱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陽性。提示該側側竇或頸內靜脈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放出腦脊液後所測得的壓力,當低於原初壓的1/2時常為異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後的腦壓降低一般不超過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變。若放液3-5ml後壓力下降大於0.5kPa(50mm水柱),應考慮椎管內或枕骨大孔處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這種現象愈明顯;完全性梗阻時,終壓有時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數亳升腦脊液後,腦壓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復到初壓水平,則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壓增高。

2、壓頸試驗的臨床意義

作壓頸試驗前,應先作壓腹試驗,檢查者以手掌壓迫患者的腹部10-20s,腦脊液壓力迅速上升,鬆手後20s內恢復初壓水平,如無上述反應,表示穿刺位置不當或穿刺針不通暢。壓勁後,壓力緩慢上升,達到最高水平時間>20s,壓頸解除後壓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網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壓頸時腦脊液壓力毫無變化,或初壓雖正常,但當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降低超過0.5kPa,提示脊髓蛛網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復初壓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高壓。一側壓頸試驗正常,對側無反應,提示該側有側竇栓塞或頸靜脈血栓可能,或有其他側竇或頸靜脈壓迫性病變。指數<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顱內腫瘤可能、>7提示有腦積水、腦萎縮和漿液性腦膜炎可能。

3、行腰椎穿刺術時什麼情況禁止行壓頸試驗?

壓頸試驗的機制為當壓迫頸靜脈,阻斷顱內靜脈迴流時,引起顱內壓增高驟然升高,其壓力必然通過腦脊液迅速反映在連接腰椎穿刺針的測壓管或壓力表上。正常時壓力亦見相應上升。解除壓迫後,壓力隨之下降。
藉此可幫助了解腦和脊髓蛛網膜下隙是否通暢,顱內靜脈竇是否阻塞。操作方法:①手壓法:腰椎穿刺,留置穿刺針與測壓管,然後用兩手壓迫兩側頸靜脈10秒,記錄壓力上升情況;再解壓10秒後,記錄壓力下降情況。
測試側竇是否阻塞可先後壓迫一側頸靜脈,觀察上述壓力變化,並將兩側對比。②頸部血壓表氣袋壓迫法:用一血壓氣袋纏於患者頸部,安上血壓表。術者按上述規程作腰椎穿刺。測定初壓,先行壓頸
試驗,如通暢,確定穿刺針完全在蛛網膜下隙內。
再迅速充氣至2。6kPa(20mmHg),此後再5秒鍾記錄腦脊液壓力上升水平1次,直至不再上升為止。 以後迅速放氣,除去頸壓,並每5秒記錄腦脊液壓力下降水平1次,直至再不下降為止。
隨後分別用同法將血壓表充氣至5。3kPa(40mmHg)及8。0kPa(60mmHg),測定腦脊液壓力變化,以時間為橫坐標,壓力數值為縱坐標,描記出壓力變化曲線。

4、腰椎穿刺術的穿刺方法

正確答案:C 解析:一般選腰椎3~4椎間隙最適合穿刺,穿刺部位皮膚軟組織脊柱有感染為腰穿的禁忌證 。術中患者採取側卧、背部齊床沿、頭向前屈、膝關節屈曲、雙手抱緊膝部的姿勢 。術後常見不良反應為頭痛、惡心、嘔吐或眩暈等,因此囑患者去枕平卧4~6小時,以緩解症狀 。

5、腦脊液的壓力測定

穿刺後測得的腦脊液壓力,側卧位成人為0.78-1.96kPa(80-200mm水柱),嬰兒有為兒童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兒為0.098-0.14kPa(10—14mm水柱)。
觀測初壓時應注意腦脊液液面有無呼吸性搏動(隨呼吸產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動)和脈搏性搏動(隨脈搏產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動)。前者消失時,提示椎管內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 (1)頸靜脈壓迫試驗(Queckenstedt試驗):用手壓迫雙側頸靜脈,使顱內靜脈系統充血而致顱內壓力增高,增高了的壓力傳達到連接於腰椎穿刺針的壓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顯升高,放鬆壓迫後液面迅速下降。當椎管有梗阻時,壓迫後液面上升下降緩慢甚或不能。精確測定時,使用血壓計氣袋纏於頸部,分別充氣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壓迫30秒後放鬆30秒,其間每5秒記錄一次壓力,並繪製成圖。有顱內壓力增高或疑有顱內腫物、出血者忌行。
結果判斷:無梗阻時腦脊液壓力應在頸部加壓後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點,去壓後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壓水平;或加壓至8kPa(60毫米汞柱)時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時壓力上升、下降均緩慢,或上升後不能下降至初壓水平;完全梗阻時,則在頸部加壓後,測壓管腦脊液壓力不升或上升極少。
(2)壓腹試驗(Stookey試驗):以拳頭用力壓迫病員上腹部或令其屏氣,使下腔靜脈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靜脈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腦脊液壓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網膜下腔以及腰穿針和測壓管有無梗阻。正常時壓力升高約為初壓的兩倍,壓迫停止後壓力迅速下降至初壓水平。若壓力上升緩慢或不升謂之陽性,說明下胸段以下蛛網膜下腔梗阻。腰穿針和測壓管不通暢亦可呈陽性,須予注意。
(3)雙針聯合穿刺試驗:在疑有椎管內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與腰5骶1兩處同時進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兩處腦脊液壓力在頸靜脈壓迫試驗中所顯示的差別。可以粗測腰椎2-5之間有無梗阻。
(4)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Tobey-Ayer試驗):壓迫一側頸靜脈引起腦脊液壓力上升,但壓迫另側頸靜脈時壓力無變化,稱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陽性。提示該側側竇或頸內靜脈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 放出腦脊液後所測得的壓力,當低於原初壓的1/2時常為異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後的腦壓降低一般不超過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變。若放液3-5ml後壓力下降大於0.5kPa(50mm水柱),應考慮椎管內或枕骨大孔處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這種現象愈明顯;完全性梗阻時,終壓有時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數亳升腦脊液後,腦壓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復到初壓水平,則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壓增高。

6、腦脊液檢查結果為什麼幾次不一樣,讓人煩惱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 無菌生長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是腦脊液感染時的一種檢查 細菌性腦膜炎 腦脊液膽紅素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高膽紅素血症,溶血性貧血等 腦脊液葡萄糖 嬰兒3.9~5.0mmol/L;兒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糖尿病,靜脈輸入葡萄糖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等。 降低:低血糖症(胰島素瘤、糖原累積病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等 乳酸 <2.8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腦缺血、缺氧,顱腦損傷,顱高壓綜合征,驚厥,顱內出血,腦膿腫,多發性硬化症,細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病毒性腦膜炎不增高 色氨酸試驗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重症黃疸等 腦脊液氯化物 以NaCl計 嬰兒110~122mmol/L;兒童117~127mmol/L;成人119~129mmol/L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腦炎,脊髓炎,尿毒症,高氯性酸中毒,糖尿病等。降低: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風濕性腦病,小腦腫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腦脊液乳酸脫氫酶 血清值的0.01以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腦脊液LDH比值增高:腦腫瘤 腦脊液壓力 新生兒0.29~0.78kPa;兒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顱高壓綜合征(腦炎、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膿腫、腦腫瘤、高血壓腦病、腦水腫、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積液,縱隔腫瘤,頸部腫瘤,巨大甲狀腺,氣胸,屏氣,腹肌緊張,精神緊張,驚厥,躁動,咳嗽,癲癇持續狀態等。降低:顱低壓綜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針位置不當或不通暢等 壓頸試驗 指數=〔終壓×放出腦脊液量(ml)/初壓〕=5~7 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上升,於10~20s內達 到1.5~2.9kPa。解除後,立即降至初壓水平 作壓頸試驗前,應先作壓腹試驗,檢查者以手掌患者的腹部10~20s,腦脊液壓力迅速上升,鬆手後20s內恢復初壓水平,如無上述反應,表示穿刺位置不當或穿刺針不通暢。壓勁後,壓力緩慢上升,達到最高水平時間>20s,壓頸解除後壓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網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壓頸時腦脊液壓力毫無變化,或初壓雖正常,但當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降低超過0.5kPa,提示脊髓蛛網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復初壓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高壓。一側壓頸試驗正常,對側無反應,提示該側有側竇栓塞或頸靜脈血栓可能,或有其他側竇或頸靜脈性病變。指數<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顱內腫瘤可能、>7提示有腦積水、腦萎縮和漿液性腦膜炎可能 腦脊液細胞分類計數 細胞分類計數:淋巴細胞40%~80%,單核細胞15%~45%,中性粒細胞0~6%,其他細胞罕見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各種細胞類型。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 腦脊液的細胞分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1×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β2微球蛋白 腦脊液1.16~1.38mg/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β2-微球蛋白產生於淋巴細胞 增高:見於近端腎小管損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肝病、臟器移植後的排斥反應、艾滋病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腎病變、腎盂腎炎、先天性Fanconi綜合征、Wilson病、鎘金屬中毒,以及攝入慶大黴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黴素等葯物。減低: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 腦脊液細胞計數 紅細胞:無。單個核細胞計數:成人,腰椎穿刺少於10×106個/L,腦室穿刺少於5×106/L;兒童,少於15×106/L;新生兒,少於30×106/L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計數。腦脊液不含紅細胞,無白細胞或含極少量的白細胞 腦脊液的細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I×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後獲取標本,用顯微鏡觀察腦脊液中有無惡性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檢查主要用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以轉移性腫瘤多見,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較少見,如髓母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和脈絡叢狀瘤等 腦脊液葡萄糖 成人2.5~4.4mmol/L;兒童1.9~4.1mmo/L 腦脊液葡萄糖指測定腦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腦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僅為血糖的2/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葡萄糖多減低。減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時降低最為明顯,常低於2.2mmol/L或變為0mmol/L;還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神經梅毒、低血糖等。增高:見於糖尿病、血性腦脊液、早產兒和新生兒、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病毒性腦膜炎時腦脊液葡萄糖可正常,此點可與細菌性腦膜炎鑒別 腦脊液氯化物 成人 118~132mmol/L;嬰兒 110~130mmol/L 腦脊液氯化物指測定腦脊液中含氯化合物的含量。正常時,血液和腦脊液之間的物質不能全部出入循環 任何引起血漿氯化物增高或減低的情況均可使腦脊液中的氯化物發生同樣變化。增高:見於尿毒症、腎炎、心力衰竭。減低: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還見於嘔吐、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腎病變。但病毒性腦炎和腦腫瘤時常不降低或稍降低。注意,腦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於8.5mmol/L時,可能導致呼吸停止,此時應及時通報 腦脊液常規檢驗 顏色和透明度:無色、透明。凝固性:12~24h內不凝固(無凝塊或薄膜) 腦脊液是一種包繞並循環於神經系統腦組織和脊髓周圍的特殊體液,對於腦的保護、營養、代謝等起著至關重要 1.顏色無色:雖是正常腦脊液特點,但也見於病毒性腦炎、神經梅毒等。紅色:見於各種原因的出血。應區別腦脊液穿刺時可能損傷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黃色:見於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出血、椎管梗阻、吉蘭-巴雷綜合征(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化膿性腦膜炎、重症結核性腦膜炎、重症黃疽、新生兒溶血症。乳白色:常見於化膿性細菌性腦膜炎。褐色/黑色:見於腦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腦脊液中如有細胞、細菌、真菌等增多時可變為混濁。結核性腦膜炎呈毛玻璃樣混濁;化膿性腦膜炎呈明顯膿樣混濁;輕度混濁或仍保持透明可見於病毒性腦膜炎和腦炎。3.凝固性腦脊液中蛋白質(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質是纖維蛋白原)增多時(大於10g/L),常出現凝固。1~2h內出現凝塊或沉澱物,見於化膿性腦膜炎;12~24h後才出現薄膜狀,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出現膠樣凝固,見於蛛網膜下腔梗阻;出現絮狀物,見於神經梅毒等 腦脊液蛋白定性 潘氏法:陰性或弱陽性。羅瓊法:陰性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大大低於血液中的蛋白質 腦脊液蛋白質測定反映中樞神經系統是否有病變。陽性:常見於腦、脊髓及腦膜炎症、腫瘤、出血等,以及腦軟化、腦退化性疾病、神經根病變、腦脊液循環梗阻等疾病。阿司匹林、氯丙嗪、水楊酸鹽、青黴素、磺胺等葯物可干擾試驗 腦脊液蛋白定量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腦延髓池150~250mg/L,腦室內50~150mg/L;新生兒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腦脊液蛋白定量有助於反映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疾病時蛋白質含量變化的特點 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各類中樞神經疾病的腦脊液蛋白質含量疾病 蛋白質(mg/L) 細菌性腦膜炎 800~5000 隱球菌性腦膜炎 250~2000病毒性腦膜炎 300~1000 腦炎 150~1000腫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腫瘤 1000~2000腦出血 300~1500 神經梅毒 500~1500多發性硬化症 250~500 結核性腦膜炎 500~3000腦膿腫 200~1200 脊髓病後炎症反應 輕度增加 漿膜腔積液檢查結果及臨床意義 項目 正常范圍 檢查介紹 臨床意義 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漿膜腔表面由一層間皮細胞覆蓋,腫瘤細胞可以侵犯和破壞漿膜,產生惡性積液 若報告為「找到腫瘤細胞」,提示是腫瘤性疾病,約95%是轉移性腫瘤,即發生腫瘤的部位不是漿膜腔,而是其他組織或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宮頸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是間皮瘤,較少見。胸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為肺癌、乳腺癌和間皮瘤等。腹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心包積液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肺癌、乳腺癌。男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肺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肝癌等為主;女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等為主;10歲以下兒童積液中少見腫瘤細胞,若出現,多為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淋巴瘤或白血病 漿膜腔積液細胞計數 正常人無積液 細胞計數是測定積液中細胞的數量。一般用顯微鏡計數法和標本稀釋法。直接計數法適用於外觀清晰、細胞數 本檢查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漏出液的細胞數量多低於100 ×106/L,滲出液的細胞數量多高於500×106/L。1.紅細胞 如超過0.1×1012/L,可見於腫瘤、肺栓塞、創傷和結核病等。2.白細胞 如超過200×106/L,可見於結核病。腫瘤等;如超過1000×106/L,可見於化膿性細菌感染等。 3.分類①中性粒細胞數量:如增高佔85%~95%以上,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早期感染。②嗜酸性粒細胞:如增高佔2%~5%以上,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反復多次穿刺採集積液、結核病的吸收期、氣胸、系統性紅斑狼瘡、肺梗死、真菌感染和腫瘤等。③淋巴細胞:如增高,見於結核病、梅毒、腫瘤、骨髓瘤和慢性非結核性胸膜炎等。④間皮細胞:通常佔15%~20%,多出現在漏出液中,也可見於滲出液,表示胸膜受到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定量指檢測積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 本檢測主要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①漏出液:因腎臟病、營養不良、晚期肝硬化。嚴重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絲蟲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大於3.3mmol/L。②滲出液:因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腫瘤、類風濕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小於3.3mmol/L。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O.25~0.93):1。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1.00~3.68):1 漿膜腔積液 正常人無積液形成 在疾病情況下,胸腔、腹腔或心包腔(總稱為漿膜腔)內積聚的過多液體總稱為漿膜腔積液 出現積液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一般性狀檢查主要用於區分積液的性質。漏出液一般呈淡黃色,透明,比密低。滲出液多呈各種顏色且色深,比密高。例如:呈紅色,見於結核病、各種腫瘤、血友病。肝破裂、脾破裂等;呈黃色,見於黃疸、肺炎鏈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等;呈白色,見於絲蟲病。腫瘤、淋巴管堵塞等;呈綠色,見於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感染。積液中有大量細胞、細菌、脂肪時呈現混濁。有大量纖維蛋白時可出現凝塊。積液的量隨病情不同而多少不等。積液中蛋白質含量越高,比重越高 漿膜腔積液蛋白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蛋白指檢測積液中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與血液中蛋白質測定方法相同 本測定用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①漏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小於30g/L,主要成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較低,沒有纖維蛋白。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1~10g/L;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5~20g/L。②滲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大於 30g/L,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等組成。例如,腫瘤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 20~40g/L;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大於40g/ L

7、執業醫師技能考試中腰椎穿刺術如何操作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網膜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
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腘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 確定穿刺點,以髂嵴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 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逐層作局部浸潤麻醉。
4.
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
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
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阻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 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 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 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8、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國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晝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骼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陰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9、腰椎穿刺的禁忌症是什麼?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抱歉地表示我手裡暫時沒有書,所以,不能給出頁碼~~
直覺告訴我:關於腰穿,應該在麻醉學的課本(《臨床麻醉學》?)里比較容易找吧~~

腰椎穿刺的臨床意義:
1. 診斷價值:(1)測定腦壓高低;(2)有無蛛網膜下腔出血及顱內感染;(3)腰穿注氣行氣腦造影,注射造影劑行椎管造影;(4)奎氏試驗檢查椎管是否梗阻。
2 .治療價值:(1)放出腦脊液治療高顱壓、注入生理鹽水治療低顱壓;(2)放出血性腦脊液,注入5-10毫升氧氣,可減少血的刺激、促進血的吸收,又可防止蛛網膜下腔粘連和交通性腦積水的發生;(3)對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可腰穿注入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治療;(4)腰麻注葯。

腰穿主要有以下目的:
1、了解顱內壓力及腦脊液循環通路是否通暢
2、留取腦脊液送檢驗:常規、生化、細菌學檢查、腫瘤細胞檢查等等
3、釋放血性腦脊液或高蛋白的腦脊液
4、鞘內注射

(一)適應症
1.確定腦脊液性質,協助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或出血性疾病(PS:個人理解是「腦出血」)。
2.測定腦脊液壓力,藉以了解顱內壓高低及蛛網膜下腔通暢情況。
3.對顱內(或脊髓)蛛網膜下腔出血、炎症,預防蛛網膜下腔粘連或腦積水。
4.進行腰椎麻醉或稍內注射葯物。
5.注入氧氣治療粘連性蛛網膜炎。
6.通過腰椎穿刺行其他檢查,如椎管造影、氣腦造影、腦室腦池放射性核素掃描等。
7.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包括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等。
8.腦血管意外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包括腦溢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9.腫瘤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用於診斷腦膜白血病,並通過腰椎穿刺鞘內注射化療葯物治療腦膜白血病。

(二)禁忌症
1.後顱凹佔位性病變,特別是顱內壓明顯增高,或疑有早期腦疝者,應慎重用或禁用。
2.穿刺部位皮膚或皮下組織有感染病灶者。
3.脊椎結核及其他脊椎炎症者。
4.休克、敗血症、全身性感染等危重患者,衰竭或瀕危病人。
5.腰椎穿刺的並發症包括心肺功能受損和出血,所以,心肺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6.局部皮膚(穿刺點附近)有炎症者。

與腰椎穿刺術壓腹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