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管狹窄 所致的下肢麻木跛行為什麼具有間歇性?
腰椎管狹窄症主要發作於中老年人,那麼它的典型症狀是反復發作的腰腿痛,同時伴有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一段時間路以後,下肢的症狀逐漸加重,下肢疼痛、麻木症狀加重,不能再接著走,必須要坐下來或者蹲下來歇一歇。那麼大部分的病人,通過保守治療症狀能夠改善。但是對於椎管狹窄很嚴重的病人,那麼它對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我們一般是建議手術治療,那麼通過手術治療徹底解決椎管狹窄的問題,解決神經根的壓迫的問題,那麼腰腿痛以及間歇性跛行的症狀,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改善。
2、腰椎管狹窄如何治療
腰椎管狹窄一是由於骨質增生導致,一是椎間盤突出引起,這兩種情況單純葯物治療只能對症治療,對因治療目前主要是手術治療,建議醫院骨科檢查確診
3、腰椎管狹窄導致走路間歇性跛行?
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上,人們走走停停,行色匆匆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下班了擠公交,路上步行逛街,都是走走停停;外出旅遊,風景區拍照,欣賞沿途風景;但實際而言多數人走走停停是在玩手機,如果沒有,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生病了。
由於椎管狹窄後壓迫神經導致走路間歇性跛行,走路一次性走不遠,走走停停,甚至有時候幾十米都走不了,就需要停下來休息。
那麼為什麼椎管狹窄後會出現這種走路跛行呢?
首先要知道腰椎管狹窄主要原因是由於腰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的一些韌帶、關節或者骨頭的增生,繼而引起腰椎管狹窄。當然大部分的腰椎管狹窄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第一種屬於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通常是由於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例如營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狹窄。早期可能不出現任何症狀,但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脊柱的老化或者損傷導致相應的病症出現。
第二種屬於後天的成因導致椎管狹窄,像這種通常是由於脊柱的退化引起,或者是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和後縱韌帶肥厚、椎小關節增生、椎體滑脫、外傷導致。
至於為什麼椎管狹窄後會出現這種間歇性跛行,主要是因為神經受壓或者受損的原因。一般發病初期病人可能在坐下不動或者站立的時候亦或者躺著的時候都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剛開始活動走路時也沒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行走一些時間過後,就會出現雙下肢的無力、麻木、疼痛等症狀,身體無法再支撐自己走路,只能停止、蹲下或者作者休息一會兒後,這些症狀逐漸減弱緩解了,才可以繼續行走。
但是走了一段時間後還會出現上方所描述的症狀的反復。而這種症狀就是由於椎管狹窄導致神經受壓後產生的間歇性跛行了。
那麼如果椎管狹窄壓迫了馬尾神經後還會產生哪些病痛出現呢?
大多數的腰椎管狹窄病人都有過疼痛感出現,屬於下腰痛。初始可能疼痛感比較輕微,往往通過卧床休息後減退或者消失。而後期的疼痛感則為復雜性,這種疼痛屬於放射性神經根疼痛,多為點擊痛、刺扎痛、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也不同,要根據每個人馬尾神經根受壓的程度有關。
腰部前屈不受限制,但後伸會有所受限。通常嚴重後會放射到下肢至腳底板,並且生活中可能受不了咳嗽、打噴嚏等腹壓動作,隨著時間遷移有部分病人會發展成下肢麻木發冷,痿軟無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知覺和感知、靈敏度也會受其影響。
椎管內容物如果對馬尾神經造成嚴重壓迫時,表現在會陰部的感覺感知異常就會出現,這些部位的功能性障礙影響著病人的括約肌,二便功能以及性功能,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對於這種疾病來說屬於繼發性損害性質的疾病,有一個漸進性,早期如果病情不嚴重,可以嘗試保守治療,但當腰椎管狹窄到一定程度,對神經根開始有了影響刺激後,及時的進行手術是最後康復的關鍵。在最合適的時間進行手術後,術後結合康復科以及中醫葯配合治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病人病情恢復進展,盡早恢復健康生活。
4、腰椎管狹窄症都有哪些症狀?
椎管狹窄的症狀表現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及軟組織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出現,稱為腰椎管狹窄症。 症狀之一:患者有明顯的腰腿痛症狀和間歇性跛行。 這是腰椎管狹窄的症狀表現最主要的一點。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時產生腰腿痛,彎腰休息一會或下蹲後症狀會立即減輕或消失,若繼續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現。脊柱後伸時症狀加重,前屈時症狀減輕。 症狀之二: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 疼痛一般比較輕微,卧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後伸活動往往受限。 症狀之三: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征。 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症狀之四:馬尾神經壓迫症。 腰椎管狹窄症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征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症狀。 症狀之五:壓迫馬尾及神經根而影響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腰椎管狹窄病人往往主訴多而體征少。檢查脊椎偏斜不明顯,腰椎正常,只是後伸痛。直腿抬高試驗正常或只有中度牽拉痛。少數病人下肢肌肉萎縮,跟腱反射有時減弱或消失。
5、腰椎管狹窄為什麼會導致間歇性跛行?
病因
神經源性
包括腰椎管狹窄、中央型椎間盤脫出、成人退行性脊柱側凸症、胸椎間盤突出症等。因病變部位壓迫到馬尾或神經根,而發生間歇性跛行。
血管源性
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深靜脈血栓、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等。由於患者腿部血液供應受到影響,而造成間歇性跛行。
脊髓源性
比較少見,主要是脊髓本身原因引起,見於脊髓的動、靜脈循環障礙引起的脊髓缺血。
間歇性跛行是指脊髓、血管和神經病變引起的下肢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行走時下肢逐漸出現越來越明顯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以至於患者不能繼續正常行走,需要進行休息。通常休息片刻症狀就會有所緩解,可以繼續行走,但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下肢不適。因跛行反復、間歇出現,因此稱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治療需在合理鍛煉的基礎上進行,可採用葯物、手術治療,緩解局部症狀,去除神經壓迫、動脈血栓等因素。
家庭處理
回家後應避免患肢受冷、受潮,避免磕碰等外傷。疼痛嚴重時可適當口服醫生開具的止痛劑及鎮痛劑,常用非甾體抗炎葯。
腰椎管狹窄者急性期應注意卧床休息。
一般治療
有計劃的指導性鍛煉是間歇性跛行治療的基礎。患者回家後需按醫囑進行每次30~40分鍾的行走鍛煉,直至感受到接近最疼痛的程度才能停止。這種鍛煉每周需要堅持至少3次,約持續12周左右。如果患者存在其他基礎病,如冠心病、高血壓
等,具體運動方案需醫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葯物治療
抗血小板葯物
首選阿司匹林,適用於周圍動脈疾病導致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患者。氯吡格雷
也可選用,但不是首選葯物。
西洛他唑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防止血栓形成和平滑肌細胞增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用葯時需注意,心衰患者不能使用。
己酮可可鹼
效果不如西洛他唑,但可作為替代西洛他唑的葯物進行治療。
6、最早描述腰椎管狹窄症間歇性跛行的是什麼年代,什麼人
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的時候沒有明顯的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以致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這種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在臨床上我們把這種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的嚴重程度我們通常用跛行距離和緩解時間來判斷輕重。跛行距離是從走路開始到出現疼痛時的行走距離,嚴重的病人走50~一00米就可以出現明顯的不適和疼痛。疼痛緩解時間是指出現疼痛後,經過休息疼痛緩解,從疼痛到不痛的這段時間稱之為疼痛緩解時間。一般病人的緩解時間為二~5分鍾。 間歇性跛行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在腰椎管已有狹窄的病理基礎上,因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時下肢肌肉的舒縮活動進一步促使椎管內相應脊神經節的神經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瘀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後,相應部位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症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後,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症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再度出現上述症狀,再休息,症狀再緩解,如此反復,交替出現,形成了間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在有主動脈縮窄的病變時,由於縮窄一下供血不足,下肢血壓下降,而出現下肢無力、麻木、發涼,甚至有間歇性跛行。這一點可以歸為血管性間歇跛行。 腰椎管狹窄症表現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與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不同,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二、神經性間歇性跛行下肢可有節段性感覺障礙,血管性間歇性跛行為襪套式感覺障礙。 三、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步行距離隨病程延長而逐漸縮短,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則不明顯。 四、必要時,可行動脈造影檢查,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動脈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可顯示動脈腔狹窄區。 疾病治療 物理治療:: 關鍵在控制引起本病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等。另外,應當徹底戒煙,減少脂肪攝入,避免長時間站立,不交叉雙腿,不穿過緊襪或彈力襪。鼓勵病人規律地活動,促進患肢側枝循環,增進肌肉功能。每天走路吧~一0次,每次步行至出現跛行止,休息到症狀消失,然後再行走,逐漸延長步行距離。 葯物治療: :可服用血小板抑制劑,如阿司匹林,每日服一00~一50毫克,能改善血流,減慢肢體動脈阻塞硬化的進展。此外,血栓形成或體循環栓塞引起的中國性動脈閉塞,應當用抗凝劑肝素及華法令。該劑可使體內內源性溶解系統發揮作用--溶栓。重症者可酌情用溶栓劑,如溶栓酶激活劑或尿激酶。用葯過程需要監測凝血狀態,避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