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麻與硬膜外麻醉區別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同屬於椎管內麻醉,局部麻醉的一種
硬脊膜外腔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將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於硬脊膜和黃韌帶之間的潛在腔隙),擴散的局麻葯將此腔內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麻醉。用葯量比腰麻時大5~10倍,起效較慢(15~20分鍾),對硬脊膜無損傷,不引起麻醉後頭痛反應。硬脊膜外腔不與顱腔相通,注葯水平可高達頸椎,不會麻痹延髓生命中樞。如果置入導管,重復注葯可以延長麻醉時間。硬膜外麻醉可以將交感神經麻醉,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及心肌抑制,引起血壓下降。
蛛網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簡稱腰麻(spinal anaesthesia)將局麻葯經腰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位於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的實體腔隙,充滿腦脊液),以阻滯該部位的神經根,由於此腔隙與腦室相通,麻醉平面過度上升將會導致延髓生命中樞麻痹,造成心跳呼吸驟停。腰麻時,由於交感神經被阻滯,也常伴有血壓下降,可用麻黃鹼預防。此外由於硬脊膜被穿刺,使腦脊液滲漏,造成壓力降低,易致麻醉後頭痛。葯液的比重和病人體位將影響葯液的水平面,如用放出的腦脊液溶解葯物,則比重高於腦脊液。用蒸餾水溶解,則比重小於腦脊液,高比重液用於坐位病人,葯液下沉至馬尾周圍,將安全有效。
2、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區別 腰麻與硬膜外麻醉有什麼不同
腰麻來和硬膜外麻醉都源屬於椎管內麻醉,但是兩者有多處不同之處。
1、穿刺部位
硬膜外穿刺幾乎可以包含整條脊柱:腰椎最多、主要做下腹部雙下肢手術;胸椎次之,主要是胸部、上腹部和全麻輔助麻醉;頸椎幾乎沒有,因為風險過高。而腰麻,主要穿刺點是腰椎2-3或3-4,這樣保證不會刺傷脊髓。
2、穿刺層次
硬膜外穿刺: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間隙
腰麻:皮膚-皮下-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間隙-硬脊膜-蛛網膜-蛛網膜下腔
3、作用機制
硬膜外麻醉將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於硬脊膜和黃韌帶之間的潛在腔隙),擴散的局麻葯將此腔內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根麻醉。
腰麻是將局麻葯經腰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位於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的實體腔隙,充滿腦脊液),以阻滯該部位的神經根
4、用葯劑量
硬膜外用葯量比腰麻時大5~10倍
5、作用時間
腰麻起效快,大約5分鍾內就可達到滿意效果;硬膜外麻醉起效慢,大約15分鍾。
6、持續時間
腰麻持續時間短,一般2-3小時;硬膜外麻醉由於置管,可持續長時間維持。
7、適用范圍
脊柱椎體
腰麻:下腹部、雙下肢手術。
硬膜外麻醉:包括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和雙下肢。
3、腰椎穿刺與硬膜外麻醉操作有什麼不同?
腰椎穿刺其實是蛛網膜下腔穿刺的傳統叫法。
首先蛛網膜下腔穿刺主要是指一種有創性的檢查操作,臨床上被用於抽取腦脊液進行相關檢查,但也可通過蛛網膜下腔穿刺的方式注射局麻葯物進行麻醉(也即「蛛網膜下腔阻滯」或者「腰麻」)。
也許有不少人不明白,蛛網膜下腔阻滯和硬膜外麻醉不都是在背上打葯的嗎?這兩者是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這兩種麻醉統稱為椎管內麻醉,椎管內各解剖層次依次為黃韌帶—硬脊膜—蛛網膜—脊髓。其中黃韌帶與硬脊膜之間為硬膜外腔,將麻醉葯置於此處稱為硬膜外麻醉。而硬脊膜與蛛網膜之間有一個潛在的解剖間隙,臨床一般無法區分,蛛網膜與脊髓有一個間隙稱為蛛網膜下腔。因此這兩種麻醉方式的區別之一就是兩者的葯物注射層次有區別。
而更重要的這兩者的麻醉持續時長、部位、用葯劑量等也有差異。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時間較短,安全的麻醉部位較低(通常只能用於腹部及以下的手術麻醉),用葯劑量相對少(並發症主要為低顱壓引起的頭疼,但近年來的器械改進使此類風險有所下降);而硬膜外麻醉可以支持較長時間的手術,甚至可被用於術後鎮痛,安全的麻醉部位高(早期甚至曾被用於頸部手術麻醉),但用葯劑量較大(並且對實施者技術要求高,有導致全脊麻並發症風險)。
4、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區別
腰麻是把局麻葯注入到蛛網膜下腔作用於脊髓產生麻醉作用,樓上的
腰麻是經常用到的。
硬膜外麻醉是局麻葯注入到硬脊膜外起麻醉作用的。
兩者統稱椎管內阻滯或椎管內麻醉,屬於一種特殊的局麻方法
圍繞脊髓的有三層被膜,自內向外即是軟脊膜,蛛網膜,硬脊膜。向內即為各自的下腔。
手機打字很累的~
5、什麼是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經阻滯麻醉。
操作方法如下:
(1)側卧位,兩手抱住膝關節,下頜緊貼前胸,成屈曲狀。
(2)按手術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間,選擇好脊椎間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狀穿刺針頭穿刺。穿刺方法有二:①與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稱直入穿刺法;②從脊椎旁斜行刺入,稱側入穿刺法。
(3)穿刺時主要根據阻力的改變來判斷所經過的層次。當遇到黃韌帶時阻力增大,有堅韌感,這時抽出針芯,接上帶有小量空氣(或生理鹽水)的針筒,小心地繼續進針,穿破黃韌帶時有「脫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負壓將針筒內的空氣吸入腔內,並觀察針筒頭部的液平面變化,若隨著負壓的變化而波動,則說明已進入硬脊膜外腔。如無負壓等現象,則繼續進針,若發現腦脊液,即說明已穿過硬膜外腔,進入了蛛網膜下腔,穿刺即告失敗而應放棄。
(4)確已證明在硬膜外腔,則分次注入麻醉葯。常用麻醉葯有2%利多卡因(又稱賽羅卡因)或2%地卡因,內加0.1%腎上腺素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單次用量不能超過500mg,地卡因單次用量不超過60mg。對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術要求陸續分次給葯。麻醉的全過程應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應及麻醉平面的變化。
(5)如需作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先取與勺狀針頭大小相應的輸尿管導管一根,預先測試是否通暢,並測好長短尺寸。將勺狀針頭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術要求而定),輸尿管導管從針腔內插入硬脊膜外腔後,邊拔出針頭,邊緩慢將導管向硬脊膜外腔推進,導管留在硬膜外腔內3~5cm即可,不要過長。在拔勺狀針頭時切勿將導管帶出腔外,從導管內試注少量麻醉葯約2mL,如無阻力,局部不隆起,亦無液體外溢,即證明導管仍在外腔內。最後將留在體外的導管用膠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脫出和折曲成角,保證導管通暢及術中給葯。
6、腰椎骨折術後多長時間可以用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適應征:理論上講,硬膜外阻滯可用於除頭部以外的任何手術。但從安全形度回考慮,硬答膜外阻滯主要用於腹部及以下的手術,包括泌尿、婦產及下肢手術。頸部、上肢及胸部雖可應用,但管理復雜。高位硬膜外主要用於術後鎮痛或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以減少全麻葯的用量。此外,凡適用於蛛網膜下腔阻滯的手術,同樣可採用硬膜外阻滯麻醉。此外還用於術後鎮痛。
禁忌征:1、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症可致硬膜外感染者;3、低凝狀態,近期使用抗凝葯物未停用足夠長時間者;4、穿刺部位術後、外傷、畸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後可能加重者;5、患者及家屬有顧慮者;6、精神病、嚴重神經官能症以及小兒等不合作病人。
既然全麻也不行,那還是轉上級醫院治療吧。
7、腰麻與硬膜外腔麻醉區別
脊髓腔中有三層脊膜,依次為硬脊膜、蛛網膜及軟脊膜。在椎體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空隙為硬膜外間隙。蛛網膜與覆蓋於脊髓上的軟脊膜之間為蛛網膜下腔。
腰麻也叫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給葯是在蛛網膜下腔。這個腔隙內有腦脊液和脊髓,所以給葯量比較少,阻滯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說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均被阻滯。
硬膜外阻滯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給葯,這個腔隙內是疏鬆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等,通過在硬膜外腔給葯可以阻滯脊神經根,阻滯范圍為節段性,也就是根據給葯的間隙,阻滯某一或某幾個脊髓節段支配的平面內的感覺和運動神經。臨床上通常還在硬膜外置管進行術後患者自控鎮痛(PCA)。
因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節段以下分散成馬尾懸浮於腦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損傷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適用於腰1以下的部位,而適用於腰麻的手術,也同樣適用於硬膜外,而因為硬膜外與顱內不相通,所以理論上適用於除顱腦外科以外的任何手術,但實際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術,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時進行,稱為腰-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能提供更持續和廣泛的手術鎮痛和麻醉效果。
8、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的優缺點是什麼
腰麻起效快,效果確切,作用時間短。硬膜外起效慢,效果有時不太確切。腰硬彌補了腰麻的不足。
腰硬聯合麻醉是利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特點,使麻醉效果得到改善,使操作技術水平增加。其發揚了兩者的優點和長處,彌補了兩者的缺點和不足。
硬聯合麻醉的優點和長處:
起效迅速;效果確切;麻醉時間不受限制;局麻葯用量小;局麻葯中毒的發生率低;術後硬膜外鎮痛;真正的腰麻「不接觸」技術。
腰-硬聯合麻醉的缺點是:
(1)手術范圍限於下半身(受到最高安全穿刺點的限制);
(2)因為兩種麻醉方法的疊加,對病人的干擾也會增加,因此用葯更需小心;
(3)兩種麻醉方法應用後的「並發症」都有可能出現;
(4)麻醉的效果和范圍不會一直保持開始的時候那樣的狀態(會更加趨於硬膜外麻醉)。
(5)CSEA的阻滯范圍較一般腰麻或硬膜外阻滯范圍廣,其原因:
①硬膜外腔局麻葯經硬脊膜破損處滲入蛛網膜下腔;
②硬膜外腔壓力變化,負壓消失,促使腦脊液中局麻葯擴散;
③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葯液,容積增大,擠壓硬脊膜,使腰骶部蛛網膜下腔壓力增加,促使局麻葯向頭端擴散,阻滯平面可增加3~4個節段;
④腦脊液從硬脊膜針孔溢出,使硬膜外腔的局麻葯稀釋,容量增加和阻滯平面升高;
⑤局麻葯在蛛網膜下腔因體位改變而向上擴散;
⑥為補救腰麻平面不足,經硬膜外導管盲目注入局麻葯。因此,CSEA期間要加強麻醉管理,合理應用局麻葯,密切生命體征監測,必要時加快血容量補充和適當應用升壓葯物。
9、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的區別
脊髓腔中有三層脊膜,依次為硬脊膜、蛛網膜及軟脊膜。在椎體骨膜與硬脊膜之間的空隙為硬膜外間隙。蛛網膜與覆蓋於脊髓上的軟脊膜之間為蛛網膜下腔。
腰麻也叫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給葯是在蛛網膜下腔。這個腔隙內有腦脊液和脊髓,所以給葯量比較少,阻滯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說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覺、運動均被阻滯。
硬膜外阻滯麻醉是在硬膜外腔給葯,這個腔隙內是疏鬆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等,通過在硬膜外腔給葯可以阻滯脊神經根,阻滯范圍為節段性,也就是根據給葯的間隙,阻滯某一或某幾個脊髓節段支配的平面內的感覺和運動神經。臨床上通常還在硬膜外置管進行術後患者自控鎮痛(PCA)。
因為成人通常脊髓在腰1節段以下分散成馬尾懸浮於腦脊液中,穿刺不容易損傷脊髓,所以腰麻通常適用於腰1以下的部位,而適用於腰麻的手術,也同樣適用於硬膜外,而因為硬膜外與顱內不相通,所以理論上適用於除顱腦外科以外的任何手術,但實際操作中一般都在胸段以下,高位硬膜外麻醉需要更高的技術,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腰麻和硬膜外可以同時進行,稱為腰-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能提供更持續和廣泛的手術鎮痛和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