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管狹窄症鑒別

腰椎管狹窄症鑒別

發布時間:2021-03-03 22:03:30

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鑒別診斷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症狀為間歇性跛行,可據此與腰椎間盤突出及靜脈性跛行進行鑒別診斷。臨床中腰椎間盤突出引起患者下肢的疼痛與下肢動脈閉塞所致的疼痛不同,其疼痛表現為麻木感、放射感,部分患者還伴有腰部不適的症狀,且下肢動脈觸診可觸及足背動脈波動,基本可排除血管因素;而靜脈性跛行患者表現為下肢腫脹,且伴有淺靜脈曲張。

2、怎樣從步態辨別疾病?

(1)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肢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2)走路時,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這種步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進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戲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群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面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股神經麻痹、跟鍵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3、腰間盤突出與腰椎管狹窄如何鑒別?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均是導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見病之一。它們在臨床上是具有一定聯系而又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它們的共同點是均有間盤退變突出或膨出。腰間盤突出的後果也是會導致腰椎管容積空間減少的。兩者的不同點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不單純是間盤改變,而且還有關節突、韌帶等其他結構的退變、老化等病理變化,最終導致容納馬尾神經和神經根的腰椎管空間狹窄而致神經受壓出現症狀,腰椎管狹窄一般為多個階段的狹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較腰間盤突出症為長。
兩者的臨床表現也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腰間盤突出症好發於青壯年,而腰椎管狹窄症多發生於中老年。前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腰腿痛,腿疼以放射性疼痛為主。而後者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其典型表現是間歇性跛行,即當病人直立或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即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感覺,以至於不得不改變站立的姿勢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以其他姿勢休息片刻,症狀可減輕或消失,這一類患者往往可騎自行車長途跋涉。由於對腰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及愈後均有明顯不同,因此對兩者的診斷必須分清。

4、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有什麼區別?

腰椎的椎管由各個腰椎的椎孔及周圍軟組織構成,容納脊髓、脊神經和馬尾神經。腰椎椎管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後面及後縱韌帶,椎管的後壁為椎板和黃韌帶,左右外側角的兩邊是椎弓根。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多種原因所致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的狹窄,導致相應部位的脊髓、馬尾神經或脊神經根受壓的病變,多發生於中老年,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好發於青壯年,前者臨床上以下腰椎疼痛、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以及神經源性間歇性破行(直立或行走一段時間後,下肢出現逐漸加重的憋脹疼痛、沉重感、乏力等感覺,以其他姿勢休息片刻後A狀減輕或消失)為主要特點,少有下肢放射痛,而椎間盤突出症在臨床上主要表現腿痛,腿痛以放射性疼痛為主。 由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和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及愈後均有明顯不同,因此對兩者的診斷必須分清,在臨床上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並結合腰椎x片、CT、MRI檢查結果,可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鑒別。

5、腰椎管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之間有什麼聯系嗎?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症都是導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見疾病。兩者之間有一定聯系,它們的共同點是均有間盤退變突出或膨出。
腰間盤突出的後果也是會導致腰椎管容積空間減少的。兩者的不同點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不單純是間盤改變,而且還有關節突、韌帶等其他結構的 退變、老化等病理變化,最終導致容納馬尾神經和神經根的腰椎管空間狹窄而致神經受壓出現症狀,腰椎管狹窄一般為多個階段的狹窄,它的病程一 般也較腰間盤突出症為長。嚴重腰腿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自述先是腰痛、腰脹、腰緊束感。隨後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無力 、發涼、皮膚感覺減退、肌肉萎縮。有些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後必須下蹲或彎腰休息一會方能繼續行走,嚴重者後期則出現下肢、腿 部肌肉萎縮、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這是腰椎管狹窄症的典型臨床表現。進行CT、磁共振檢查可以鑒別診斷。

6、可以通過步態辨別病症嗎?

(1)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肢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2)走路時,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這種步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進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戲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群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面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股神經麻痹、跟鍵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7、腰椎間盤突出症與腰椎管狹窄鑒別?

腰椎管狹窄症的臨床表現包含四個症狀。

(1)間歇性跛行。患者直立或行走時,下肢發生逐漸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覺,以至於不得不改變姿勢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後症狀可減輕或消失,繼續站立或行走,症狀再次出現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復行走與休息,其行走的距離則逐漸縮短。在爬山、騎自行車時,可不出現間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卧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後伸活動往往受限。

(3)神經根壓迫症狀與體征。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症狀及體征。有些患者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症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症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4)馬尾神經壓迫症。腰椎管狹窄症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症狀與體征以及括約肌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症狀。

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應根據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的輔助檢查方法,如各種投照方法的X 線平片、脊髓造影、計算機斷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確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診斷。

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最大區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一般不具備間歇性跛行,主訴與客觀檢查不符、腰部後伸受限三大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屈頸試驗和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而腰椎管狹窄則為陰性。此外,腰椎管狹窄症在影像學上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有較明顯的區別,即腰椎管狹窄症在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檢查時均顯示椎管矢狀征小於正常,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無。二者是單獨的兩種疾病,但同時還有一定聯系,可以相伴發生,而且伴發比例相當高,這也是人們易將二者混淆的原因。因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後期,由於相應的小關節發生滑膜炎性滲出反應、關節軟骨磨損及碎裂,導致在椎體側後緣及關節突處出現增生的骨贅,繼發腰椎管狹窄症。在兩病同時發生時,患者可同時表現兩者的症狀及體征,臨床診斷多無困難。

8、腰椎管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受壓,怎麼緩解?

腰椎管狹窄是馬尾綜合征的一種?
腰椎管狹窄,在臨床中稱為腰椎管狹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種臨床綜合征。椎管是由多 個脊椎的椎孔連接形成的通道,對其間脊髓神經起保護作用,脊髓神經束 (神經根)經椎間孔出椎管分布至軀體和四肢形成周圍神經,從而支配肢體的運動、感覺功能。
腰椎管狹窄症是因為腰椎管或椎間孔狹窄,壓迫到馬尾神經或神經根的一種狀態, 其主要表現為腰背痛、坐 骨神經痛,常伴有間歇性跋行症狀。椎管中央徑s10mm為絕對狹窄,10~ 13mm為相對狹窄,例隱窩前後徑在3mm以下為狹窄。
a.老年人發病率較高;

b.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1.7% 8%;

c.女性高於男性。

那麼該如何鑒別診斷呢?

1.脊柱脊髓腫瘤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背痛常為首發症狀,可出現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及四肢無力、截癱等神經根、脊髓受壓表現。

2.運動神經元病臨床以上、下運動神經系統受累為主要表現,包括肌肉無力、肌肉萎縮、肌束震顫及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一般無感覺異常及大小便障礙。

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煙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痛及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

與腰椎管狹窄症鑒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