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治療有很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左右,椎間盤突出微創治療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幾類。第一個是微創介入技術,第二個是微創內窺鏡技術,第三個是微創膠原酶技術,還有激光射頻消融、等離子髓核成形或者臭氧、椎間盤鏡、經皮椎間孔內鏡技術等。從技術程度發展來說,較輕度的椎間盤突出或者盤源性腰痛,或者這種椎間盤的膨出,可以考慮採用激光、等離子、膠原酶溶解或者射頻消融等技術。如果椎間盤突出較為嚴重,出現了神經根的壓迫較為劇烈這種情況,一般往往採用內窺鏡下技術,顯微鏡內窺鏡技術實施下的摘除椎間盤髓核,或者經過椎間盤鏡技術、後路椎間盤鏡技術。近20年的發展,現在最比較主流的技術是經皮椎間孔鏡內鏡技術,也叫經皮全內鏡技術,這個技術相對於椎間盤內窺鏡技術及微創技術來說,技術創傷更小,手術切口大概只有7mm左右,術後康復、術中出血時間都會明顯縮短,所以這個技術目前是進行椎間盤治療的主流技術
2、北京301醫院鄭國權做腰椎間盤突出症微創技術怎麼樣
腰椎間盤突出微創術,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術設備與方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極小的創傷使得發生感染的幾率降到最低,實施創傷小、痛苦少、效果好的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
目前有以幾種下常用的腰椎間盤突出微創術:
1、椎間孔鏡微創術
2、三氧髓核消融術
3、等離子體消融術
4、遠恆姚氏敷貼術
5、遠恆廖氏鉤活術
6、射頻熱凝靶點消融術
7、膠原酶溶解術
8、激光針刀、液體刀、超聲乳化新技術等
下面主要介紹:椎間孔鏡微創術、三氧髓核消融術、等離子體微創術、遠恆姚氏敷貼術、遠恆廖氏鉤活術、AD射頻熱凝靶點消融術。
消融術
「AD射頻熱凝靶點消融術」是在C型臂X光機精確定位下,用一根直徑只有0.7mm的穿刺針,通過導航系統的精確引導,直接作用在病變的髓核上,進行熱凝消融,使其變性,凝固,收縮減少體積,解除壓迫並修復髓核和纖維環。治療時病人痛苦極小,操作安全,神經監測功能和時間、溫度可控性極高,不會造成對神經根的熱損傷,阻抗的顯示能精確測定出被治療組織的性質。
適應症
1、椎間盤突出、椎間孔骨質增生所引起的脊神經根性疼痛,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
2、中央型、旁中央型、外側型、極外側型的腰椎間盤突出者;
3、腰椎間盤突出並後縱韌帶鈣化者;
4、部份腰椎椎間孔狹窄患者。
禁忌症
1、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伴有較嚴重的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2、後縱韌帶、側韌帶鬆弛、腰椎失穩者;
3、過度的骨質增生者或纖維環韌帶鈣化較嚴重者;
4、出血性疾病者; 脊柱腫瘤者;高血糖未控制者;
5、有L4-5骨性椎管明顯狹窄者;L4-5突出並向下或向上脫出者>4mm者;
6、有臟器下垂或臟器異位;
7、對本技術高度懷疑、不願意接受此手術者。
主要步驟
1、術前對患者病情及影像學資料再次進行認真分析,確保手術無誤;
2、確定手術靶點與入路:入路分為側入路與後入路。姚遠林認為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側入路還需分別選擇"一箭准靶法"或"四君同現法";
3、俯卧位,常規消毒、鋪巾與局麻;
4、在C型臂透視下,將導引穿刺針到達靶點,逐步下入工作導管,建立工作通道;
5、放置椎間孔鏡,在鏡下觀察組織結構,避開神經、血管,辨析韌帶與纖維環與髓核;
6、必要時行椎間盤髓核染色或/和硬膜囊造影;
7、邊沖洗邊觀察,確認無誤後,摘除突出的髓核或纖維環;
8、用雙極電凝或離子體清理工作創面,耐三氧的椎間孔鏡,可經鏡上特製的入口注入33-38ug/ml 的三氧效果更好,拔出工作導管,縫合切口,無菌紗布包紮創口。
注意事項
1、臨床表現與影像學資料不相匹配時,不主張做椎間孔鏡微創術;
2、後路入口最要防止硬膜外血腫,要充分止血,仔細觀察無出血後方可拔管縫合;
3、如鏡下遇見神經、血管、硬膜囊時,不可勉強摘除突出物,可試著輕柔旋轉工作管道,尋找合適的工作創面;;
4、麻醉宜淺不宜深、更不過度;
5、如側路用「四君同現法」,下針的針尖要止於椎間孔側方的中間處管道不可入環;
6 、如側路用「一箭准靶法」,下針最好要從計算好的定點起,再下移 2--3mm下針。
優勢
腰椎間盤突出微創術有:「椎間盤鏡髓核摘除術「、」射頻熱凝靶點消融術「、」膠原酶溶解術」、 「椎間孔鏡微創術」等。
1、創傷小:切口僅為7mm,避免傳統後路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定性無影響。
2、風險小:僅做局麻麻醉,術中人病對疼痛麻木反應准確,故不傷及神經和血管;且出血很少。
3、直中病:C臂導引下採用後路或側路准確到達治療靶點,在可視下准確摘除突出物。
4、康復快:術後第三日可下床稍稍活動,平均3—6周恢復正常工作和體育鍛煉,復發率低。
日常護理
1、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一定要注意正確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滾向床的一側,抬高床頭,將腿放於床的一側,用胳膊支撐自己起來,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側,把腳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順序回到床上。
2、在急性期患者應絕對卧硬板床休息2~3周,減輕腰椎負擔,避免久坐。護士應做好日常生活護理。
3、減少腰部負荷,避免過度勞累,盡量避免彎腰提重物。若是撿地上的東西,可將雙腿下蹲腰部挺直,但要注意動作一定要緩慢。
4、注意飲食清淡,多喝水。忌吃油炸食物。宜多食含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以免腰部疼痛加重。
5、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涼。因為受涼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誘因。為了避免受涼可在腰部熱敷。
6、在疼痛有所緩解後,應注意加強腰背部的活動量,但是每次活動時,腰部一定要佩戴腰圍,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7、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知識,以及自己的病情。
3、腰椎間盤突出做微創需要多少錢
你好,臨床工作中腰椎間盤突出微創手術費用大概在七千左右,由於各地區及醫院級別不一樣,費用不統一,建議至當地醫院咨詢了解一下。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適當運動,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可以給予活血化瘀對症處理,也可結合針灸磁熱療輔助。必要時微創手術處理。
4、腰椎間盤微創手術後多久恢復
你好,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手術之後恢復得好的話半個月可能就會好,但這個一定要注意多躺著休息
5、什麼叫內視鏡腰椎微創手術?對椎間盤突出有幫助嗎?
骨科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edic Surgery)
「微創」手術,絕對不只是內視鏡手術的專有代名詞!至少對骨科醫師來說是如此。而成大骨科5位教授在不同骨科次專科領域的「微創」手術上,都有獨步國內外的創見與貢獻。
想到「微創」手術時只想到內視鏡是不夠的,尤其對骨科而言,「微創」手術有更深一層的含意與內涵。內視鏡一般都需有「腔室」,才有足夠的空間讓內視鏡能夠施展得開;而骨科針對骨頭的治療,除了關節有「腔室」可容納關節鏡外,骨頭是被肌肉直接包裹住,沒有多餘的空間讓內視鏡伸入,使得內視鏡這種「微創」的利器,對骨頭病變有時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即使不藉助特殊的工具,純粹依賴經驗與技術達成的小傷口手術治療,「微創」的觀念與技術兼具,也絕對構得上是「微創」手術。
骨科的微創手術歸納分成三類:一是如外科系醫師常用的內視鏡或改良工具,二是搭配導航系統的科技輔助,三就是以改變技巧來減少對組織的傷害。
醫療的傳統基本觀念本來就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與疾病本身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最低。改變手術技巧也能達到這個醫療觀念的精神,自然也是「微創」。
以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手術治療為例,指手術部位髖關節是位於腔室較窄小的骨盆腔一隅,內視鏡的使用上比較不方便;而台灣醫療史上最早期引入傳統手術方法時,因為技法不成熟與結構不熟悉,曾經必須開刀長達8小時,且傷口超過12公分,算是不小的手術。
但近年來,有經驗的小兒骨科醫師已經可以用只有傳統手術3分之1、長僅4公分位於前上腸骨突附近的傷口,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就完成這項手術。這種進步的原因是以解剖結構的知識為根基,既然對於患部解剖位置非常清楚,再加上了解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那小傷口配合手術位置的需要,移上、移下地拉到手術定位,就可以達到微創的效果。
小兒骨科曾用此開刀的病童作研究並發表在國際期刊<小兒骨科雜志>,發現提早對12至18個月大的病童手術作髖關節脫臼復位與骨盆切骨矯正術時,並不會如傳統認知以為18個月大以內的病童動手術會增加組織傷害的危險,因此讓醫師得以在12至18個月大病童的手術治療上多了一個選擇。
小兒骨折也是非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標的。傳統對於小兒骨折的治療,是採取「手術復位內固定(ORIF)」,也就是直接打開一個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將會留下長長的傷口與軟組織破壞。小兒骨科目前的主流手術方法則是採用「徒手復位內固定(CRIF)」,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骨釘做內固定處理,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小小傷口。
還有一種俗稱「軟釘子(flexible nail)」的工具與術法也頗受重視。成大醫院小兒骨科曾分析用「徒手復位內固定」的病童與「手術復位內固定」組作分析,發現術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較快,也比較完全,傷口比較美觀,後遺症因而比較少,病童與家長的滿意指數當然比較高。
成人骨折也可以採用類似的作法。例如當必須以鋼板做骨頭固定時,林啟禎主任指出,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由上位進、下位導引,再以經皮打入骨螺絲固定的間斷皮膚切開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不過,不是每種骨折固定都適用,而且優缺點各半。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經驗與術前的分析來改良傷口,就是傳統手術的「微創」經典,因為只需要6~10公分的傷口,比傳統必須15公分的切口小了一半。開口減縮了一半,對手術醫師來說,困難度自然增加,不是任何醫師都可隨便嘗試;但是考慮病人的最小傷害與最佳的預後,「微創」就是是醫師最重要的思考原則。
在人工膝關節手術上則是利用科技引導手術的「微創」經典。充分利用衛星導航的確認部位,力求手術相對位置的精準度,也讓傷口由減縮一半為6~10公分。這個新方法的高准確性很明確與實用,頗受國內外重視。
在脊椎的矯正與手術治療上,則充分利用內視鏡的特性(類似腹腔鏡與胸腔鏡)來執行,像是突出椎間盤切除、脊椎側彎矯正與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等手術,都可以透過內視鏡的操作,在「微創」的條件下,讓病人能獲得最好的預後,並帶來最小的傷害與術後並發症。
骨科在微創工具上還有另一項廣為人知的傳統利器──關節鏡。林啟禎主任指出,關節鏡的使用最普遍,從一開始用來檢視關節的情況,像是半月軟骨、關節軟骨與前後十字韌帶等關節腔的損傷情形,作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現在更在關節手術上發揮不小的功效,透過小小的傷口就能完成,例如在膝關節的關節鏡,做破裂半月軟骨的切除與修補,及前後、十字韌帶的重建,甚至在關節內作骨折的骨釘固定與移植幹細胞來修補軟骨(尚待人體實驗的新技術)等。用在肩關節上,關節鏡則可以用來修補破裂的旋轉袖肌肉及碎片的清除,還可用以削平肩胛骨鷹突做減壓手術。
對壓迫正中神經的腕道癥候群與成人的扳機指攣縮,利用其獨創的手術工具,進行傷口很小的減壓與松筋「微創」手術,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臨床效果與研究成果上都有傑出論文,受到國內外重視與稱許。
另一個「微創」的重要概念,就是「微創」不只是計較傷口較小,而且還計較對組織的傷害較小。他說,像針對腦性麻痹兒童所做的「腿肌腱延長術」,是希望能夠放鬆患者的不正常腿部肌肉攣縮,雖傳統手術的傷口本來就不大,但是做「V或I」字型的連續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大;他自己則發明採取「網狀(Mesh)腿肌腱延長術」來做治療,其間斷切法對肌腱的傷害較小、效果更好,恢復到可復健、練習行走與比術前更有力且穩定的時間可以快上一倍以上,腦麻兒術後不必因為被限制在石膏內的時間長而心情沮喪及生理萎縮,家長與復健醫師比較不會對骨科手術採取負面態度,對腦麻兒的治療整合便有提升作用。這個新方法與成果因為很明確與實用,2007年9月在亞太骨科醫學會拿到牆報論文首獎。
醫學的觀念在修正提升,醫療技術與工具也與日俱進,而其中「微創」正是必然的核心技巧與理念。對於未來骨科在「微創」上的發展,林啟禎主任表示,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會是目前最令人期待但尚待研究突破的主流趨勢,例如在退化或受傷的關節軟骨部位,利用植入幹細胞來激發軟骨組織自然修補或改善組織的傷害,或許可以改善老人常見之軟骨老化與退化關節炎的現象,並提升這些銀發族的行動能力與生活質量。如此就能把最小傷害的醫療目標與理想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並對高齡化社會的特殊醫療生態改變作出實質的貢獻。
6、腰椎間盤突出,做了微創椎間孔鏡手術,術後的問題
?
7、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做微創手術會有後遺症嗎?
這個一般不會的吧,但是醫生手術技術不好的話,容易導致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