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痛與中醫

腰椎痛與中醫

發布時間:2020-12-09 03:42:05

1、中醫學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如何認識?

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的診斷,中醫學中沒有此病名。而是把該症統歸於「腰痛」 「腰腿痛」這一范疇內。中醫學不僅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觀察很細致,檢查病變局部,而且更重視患者全身狀況的改變。根據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來尋求病因,分析病理變化,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診斷和選用適應的方葯和其他治療方法。

2、腰椎經常疼痛,想看中醫,有介紹的嗎?

建議休息和按摩。
理療可以緩解症狀。

3、腰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運用中醫治療怎麼樣?

眾所周知,很多種疾病發作後都會引起腰痛症狀,而中醫治療腰痛的方法非版常多,辨證使用中葯治療也是權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比如治療腰肌勞損引起的腰痛時,可以使用威靈仙、杜仲、豬腰子等三種成分組成的驗方。治療腎虛腰痛,可以使用杜仲和豬肚組成的驗方。中醫治療腰椎病時所採用的葯物較多,治療效果也不錯,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選用。

4、中醫如何診斷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
存在很大人群差異,在體力勞動者中發病概率遠遠高於腦力勞動者,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由於慢性勞損、急性損傷、腰部過度負重引起的。診斷腰椎間盤突出中醫有妙招。
中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氣滯血瘀
氣滯血瘀,該類患者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患者在外傷之後腰部的活動受到限制,並且疼痛難忍,脊柱發生側彎。腰部有明顯壓痛點,可放射至下肢。患者在腰椎間盤突出後期可以感覺到下肢麻木疼痛,嚴重時下肢肌肉萎縮。是因為受傷後氣血瘀阻,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中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風寒濕
風寒濕,此類患者發病原因沒有明顯的誘因,患者逐漸感覺到腰部和下肢疼痛,活動不便,隨著疾病進一步發展,脊柱病變更加嚴重,發生側彎,此時患者會出現壓痛和放射痛。患者病情隨天氣變化而變化,寒冷時發病。屬於風寒濕邪所致。
中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腎虛腎虛,患者訴有慢性疾病史,素來體質欠佳,導致腎臟的精血虧損,無以滋養經脈,引起腰腿疼痛,數年時輕時重。患者畏寒,面色發白,或者口乾舌燥、面部潮紅。

5、 中醫認為腰腿痛的因素有哪些?

「腰痛」在生活當中經常發生,很多人談到「腰痛的原因」,就歸結為缺鈣。其實,從中醫角度來講,腰痛並不是那麼簡單。腰痛可能是外感、內傷或者閃挫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順暢或者失於濡養,從而出現腰脊或者脊旁部位疼痛的症狀。腰痛就是一種病症,內傷多則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役負重,或者久病體虛,或者年老體衰,或者房事不節,以致腎之精氣虧虛,腰腹失養,而發生腰痛。然而腎虛腰痛又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腰痛主要表現為:腰部隱隱作痛,酸軟無力,纏綿不愈,心煩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而腎陽虛腰痛與陰虛腰痛主要區別為腰部局部發涼、喜溫喜按,遇勞更甚,卧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少腹拘急,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苔淡,脈沉細無力。對於腎陰虛腰痛的治療應該本著滋補腎陰、濡養經脈的原則。對於腎陽虛腰痛的治療應遵循補腎壯陽、溫煦經脈的原則。腰痛當中因為外感主要體現為感受濕、熱、寒邪主要然而又相互夾雜,主要表現為寒濕腰痛、濕熱腰痛。寒濕腰痛主要變現為腰部冷痛重者,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卧病痛不減,寒冷和陰雨天症狀加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應以散寒行濕,溫經通絡為治療原則故選擇乾薑苓術湯加減為主方,此方為《金匱要略》里記載治療寒濕腰痛的經典方。

6、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中醫中如何定義 【骨科與顯微外科討論版】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西醫的診斷,中醫沒有此病名。而是把該症統歸於"腰痛"、"腰腿痛"這一范疇內。對於腰腿痛祖國醫學早有記載,認識也很深刻,如《素問·刺腰痛篇》中說:"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又雲:"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 醫學 教育網搜集整理 。"《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腿足"。以上列舉症狀為腰痛合並下肢痛,咳嗽時加重,這與西醫所說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相似。中醫稱之為"腰腿痛"或"腰痛連膝"等。《靈樞·經脈》"……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曲, 如結,端如裂,是為踝厥"。其中踝厥是典型的腰腿痛症狀,且疼痛劇烈,類似於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因此說,祖國醫學對腰腿痛的診斷與治療,也同處理其他疾病一樣,有著較完整的理論。中醫學不僅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觀察很細致,檢查病變局部,而且更重視病人全身狀況的改變。根據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來尋求病因,分析病理變化,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診斷和選用適應的方葯和其他治療方法。中醫對腰腿痛的病因是怎樣認識的? 醫學教育網 中醫對腰腿痛病因觀察是十分細致的,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腰腳"與腎聯系最為密切。腎位於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quot;由於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並司水液代謝,腎主骨生髓,外榮於發,開竅於耳和前陰、後陰。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那麼腰椎,脊椎乃至整體骨骼的支撐、運動強度和耐久力的維持,就主要決定於腎,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腎者......其充在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腎為"作強之官"。若腎精不足,骨髓空虛,便會出現腰痛膝軟脛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舉、足不任身等症。由於腰部與腎臟的密切關系,故腎臟有病,往往最先反應於腰部,而以腰酸腰痛為顯著症狀。凡房勞過度,久病失養,腎精氣陰陽不足,常為腰痛的主要原因。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quot;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肝位於腹部,橫膈以下,右脅之內。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謀慮所出,其主要生理功能為主疏泄和主藏血,肝開竅於目,主筋,其華在爪,腰與肝臟的關系主要是肝藏血而血養筋。按照中醫學理論,筋,又稱筋膜,附著於關節附近及肌肉周圍,近似於筋膜、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神經、滑液囊等組織,是聯絡關節、肌肉,專司運動的組織。筋的收縮弛張,對關節的活動及運動的進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故《素問·痿論》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quot;因為筋的一切運動都離不開血液的供給,而且血液供給的多少,也對運動的正常與否,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肝主藏血司血液的貯存與血量的調節,所以筋的營養來源,也就主要依靠著肝臟。這就是《素問·經脈別論》所謂:"肝,淫氣於筋。"《素問·痿論》所謂"肝主身之筋膜"。只有肝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人的運動才能靈活自如,健全有力。既不會收縮過度而發生痙攣拘急,也不會弛軟無力而導致痿軟遲鈍。若肝血虛,則筋脈不得濡養,遂產生腰腿疼痛或下肢筋脈痙攣麻木。如《普濟方》中所說:"夫足少陰腎之經也,屬於腰腳而主於骨,足厥陰肝之經也,內血而主於筋。若二臟俱虛,為風邪所乘,搏於經絡,流注筋骨,故令腰腳疼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也?quot;由於人體氣血虧虛,陽氣不振,腠理空疏,衛陽不固的情況下,風寒濕邪得以乘虛侵襲而發為腰腿痛,所以《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三氣也。"可見,在腰腿痛病中,主要病因為風寒濕邪。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傷人損傷陽氣,陽氣受傷,氣脈不通,不通則痛;寒主收引,寒凝氣滯,筋失所養,亦可見筋肉攣縮,濕性重著,其性粘膩,其傷人可引起腰部強硬、屈伸不利,痛似折斷等。《外科證治全書》中說:"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所致"。用力過度,脈絡充血而外滲,可形成瘀血;若心氣不足,血脈不通,血液瘀滯,亦可形成瘀血,瘀處於腰部,疼痛由生。由此可知,祖國醫學認為腰腿痛與肝腎虛衰、正氣不足、氣血凝滯和感受風寒濕邪關系密切。腰部與經絡聯系也很密切。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由正經、奇經、經別及絡脈、經筋、皮部構成一個獨特體系,是聯系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的通路。經絡系統以十二正經為主要內容。正經十二對,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表裡相合,左右對稱,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四組中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兩組均通過腰部,與腰部密切相關。其中,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行於軀干前面;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行於軀干側面;而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軀干背面。諸經中,足太陽膀胱經"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脊、貫臀",與腰部關系最為密切。故《靈樞·八經脈篇》:"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項背腰尻 踹腳皆痛",《靈樞·刺瘧》:"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靈樞·經筋》:"足太陽經筋……其病……脊反折",均屬該經病引致腰痛的記載。醫學教育網足少陰腎經雖行於身前,但因兩腎位於腰部,足少陰經"貫脊屬腎","是主腎所生病者",所以腎病腰痛的記載亦屢見於《內經》中,如《靈樞·脹論》:"腎脹者,腹滿引背,夾央然腰髀痛",《素問·咳論》"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素問·風論》:"腎風之狀,脊痛不能正立"。《素問·刺熱》:"腎熱病者,先腰痛行酸"。《靈樞·經筋》:足少陰之別"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均屬此例。其他如《靈樞·經脈》:足厥陰肝經"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素問·厥論》:足少陽膽經"機關不利,不利者,腰不可以行"。奇經八脈中與腰部關系最為密切者,當屬帶脈、督脈、任脈與沖脈。帶脈從第三腰椎出發,圍腰一周,狀如束帶,可"約束諸經"即約束全身直行的經脈,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都受帶脈的約束。因其橫行腰腹之間,其為病,與腰痛亦息息相關,故《難經· 十九難》提出:"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督脈行身後正中,《素問·骨空論》所謂"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屬腎",《靈樞·經脈篇》督脈之別"入貫膂",均揭示了該脈與腰的密切關系,故其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任脈、沖脈與督脈同起於胞中,腰腹部是沖、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所以亦皆與腰部有較密切聯系。。

與腰椎痛與中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