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穿腦脊液壓力與顱內壓的關系
顱內壓(ICP)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上所產生的壓力,又稱腦壓。由於存在於蛛網膜下腔和腦池內的腦脊液介於顱腔壁和腦組織之間,並於腦室和脊復髓腔內蛛網膜下腔相通,所以腦脊液的靜水壓就可代表顱內壓,通常以側卧位時顱腦脊液壓力為代表。穿刺小腦延髓池或側腦室,以測壓管或壓力表測出的讀數,即為臨床的顱制內壓力。這一壓力與側卧位腰椎穿刺所測得的腦脊液壓力接近,故臨床上都用後一壓力為代表。正常顱內壓,在側卧位時,成人為0.7~2.0kPa(5~15mmHg),兒童為0.5~1.0kPa(3.5~7.5mmHg),此壓力比平卧位時側腦室的最高點要高。
2、敘述腦脊液產生及循環途徑。並說明腰椎穿刺的常選部位和臨床意義。
腦脊液的產生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腦脊液產生的速率為0.3ml/min,日分泌量在400-500ml。腦室內的脈絡叢組織是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主要分布在側腦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腦室的頂部,其結構是一簇毛細血管網,其上覆蓋一層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絨毛。此微絨毛猶如單向開放的膜,只向腦室腔和蛛網膜下腔分泌腦脊液。也有人認為室管膜和腦實質也有產生腦脊液的作用。
如果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循環通路受阻,均可導致顱內壓升高。
腦脊液的循環
:腦脊液的流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兩個側腦室脈絡叢最豐富,產生的腦脊液最多,這些腦脊液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再經中腦導水管流入第四腦室。各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都匯至第四腦室並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最後經矢狀竇旁的蛛網膜顆粒將腦脊液回滲到上矢狀竇,使腦脊液迴流至靜脈系統。腦脊液的迴流(或吸收)主要取決於顱內靜脈壓和腦脊液的壓力差以及血腦屏障間的有效膠體滲透壓。腦和脊髓的血管、神經周圍間隙和室管膜也參與腦脊液的吸收。
腰椎穿刺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目的加深對腰神經根周圍解剖的認識,選擇經皮穿刺最佳途徑.方法對30具成人屍體腰神經根周圍結構進行解剖學觀察、測量和摹擬穿刺.結果測量三角工作區面積(mm2):l4~5為104.65±23.66,
l5~s1為91.81±16.78;直視下穿刺針進入角度(°):
l4~5為45.33±1.81,
l5~s1為40.43±3.49,
外區為48.4±2.56;穿刺點距後中線距離(mm):
l4~5為69.8±5.7,
l5~s1為60.6±7.0,
外區為97.1±9.9;
閉合穿刺成功率:l4~5為100%,l5~s1為90%,外區為60%.結論經三角工作區穿刺是經皮後外側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的最佳途徑;對l5~s1間隙穿刺有困難時,可經三角工作區的外區進行穿刺手術.
3、關於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
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是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常用手段.1,在沒有其它辦法可以得到腦脊液.2,一般抽取後要靜卧6--8小時.有的人可能有頭痛,逐漸會好的.3,該單項費用各地不同,大約150元左右.
4、臨床穿刺抽取腦脊液常生3、4腰椎進行,為什麼?請詳細寫出針頭經過的層次?
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兩側髂嵴高點間連線平第四腰椎棘突作定位標志由淺入深依經皮膚皮組織、棘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硬脊膜、蛛中國膜隙
5、箭頭表示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經過結構
成人從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以兩側髂嵴最高點之間的連線平對第四腰椎棘突作為定位標志,由淺入深依次經過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硬脊膜、蛛網膜下隙。
6、有一病人需要在4-5腰椎間穿刺腦脊液,問怎樣確定穿刺部位
取左側或右側卧位,頭低,下頜盡量靠近自己的前胸,雙手抱膝,雙腿屈曲,盡量靠近腹部,背部平面垂直於地面,盡量拱出脊柱,觸摸上下髂脊連線於脊柱中線的焦點,正常成人是正對L3棘突或者L3-4錐間隙。向下就是L4-5椎間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