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間孔鏡微創手術術後如何
1. 術後用葯。術後常規應用廣譜抗生素至少1天;脫水葯(如甘露醇)可用,不超過3天,但對於老年人、心腎功能欠佳的患者應慎用;激素類葯物(地塞米松、強的松龍)可用3-5天,禁用於糖尿病患者;可用消炎鎮痛類葯物,如芬必得、布洛芬、COX-2抑制劑氯諾昔康等;可用活血化瘀類葯物。糖尿病患者術後更應監測、控制血糖。術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術後3天可繼續應用阿斯匹林類葯物。
2. 術後飲食。由於手術為局麻,術後即可飲食。一般飲食無特殊禁忌,但術後3周內禁止喝酒,最好不要進食魚、蝦、蟹、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糖尿病患者,術後應繼續糖尿病飲食,有效控制血糖。
3. 術後康復。為減少術後腫脹反應,建議手術結束時醫生在患者手術部位放置引流管,術後24-48小時拔除。術後3天內患者應卧床,盡量在床上大小便,盡量不做坐起、站立、行走的動作,必要時應戴腰圍活動。吃飯時可斜靠床上,應戴腰圍。卧床期間,應適當做勾腳、抬腿的動作,每次20-30下,每天2-3次,若老年人有困難,家裡人或陪護人員可協助完成,也可幫患者適當按摩下肢或腰部。手術3天後可適當活動,如上廁所、坐於床邊吃飯、下地行走等,但必須戴腰圍。手術3天後至術後7天應多卧床,在床上行功能鍛煉,同前多做勾腳、直腿抬高訓練,較前逐漸增加次數和頻率。術後第3天可抽血復查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若結果正常,一般於術後5-7天出院。出院後3周內應適當下地活動、多卧床,3周後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後戴腰圍3個月,3個月後在坐車、幹活時應配戴腰圍。
4. 關於「術後反復期」。部分患者在術後3-4周左右,原有症狀會再次出現,甚至加重,一般可能原因為:術後活動增多;未按醫囑佩戴腰圍;未服用活血化瘀、鎮痛葯物等。出現「術後反復期」症狀後,患者應及時與醫生溝通,或來醫院就診。根據患者情況,醫生可給予消炎鎮痛、活血化瘀葯物,多數是可以緩解或恢復的,必要時可行骶管封閉或靜脈點滴脫水、消腫、止痛、激素類葯物。如果卧床時症狀即異常明顯或症狀持續加重,就應該復查核磁,看是否出現感染、終板炎、血腫形成,也可能是脫出的髓核組織未摘除干凈或間盤內殘余組織再次脫出至椎管內,此時治療方案要有所更改,治療周期也會延長。
5. 關於「影像學變化滯後現象」。多數患者手術後症狀改善明顯,但短期內復查核磁、CT等變化不大,即所謂的「影像學變化滯後現象」。 原因可能為椎間孔鏡手術為有限減壓手術,加上術後的水腫反應,所以在普通的X片、CT或核磁片上變化不明顯,但在關節突、側隱窩或椎間孔的位置做CT重建可看出變化。一般在術後半年到一年以後,復查CT或核磁可看到明顯變化。
6. 出院後用葯。術後建議使用消炎鎮痛葯、活血化淤葯、神經營養葯3個月,以利於順利渡過反復期、減少術後症狀。若方便,術後3月內每2周門診復查1次,或與醫生電話溝通。
7. 出院後康復訓練。應該循序漸進,遵醫囑進行。如果條件許可,可轉入康復科進行按摩、理療、熱敷等相關治療。康復鍛煉也可以自己進行:堅持每日做仰頭、挺腰的「燕飛」動作(宜緩慢、舒緩),每次20-30下,每天2-3次;少低頭、少彎腰,不要久坐久站,不要彎腰抬重東西。不得從事長期彎腰或長時間蹲著的工作或活動,如不得長時間上網、長時間打牌、開長會、拔草等。出院後也不可絕對卧床,而沒有任何鍛煉。手術後3個月內應與醫生保持聯系,以便於指導用葯和康復鍛煉。
8. 復查、隨訪。手術後應該在第3個月、半年和1年的時候,來醫院復查、隨訪,來院時攜帶術前的影像學資料,不方便時可與醫生電話溝通。隨訪內容包括簡單的詢問、查體、影像學檢查等,每次內容不一,根據每個患者情況具體制定。
2、怎樣理解脊柱微創手術(椎間孔鏡技術)?完全不同於介入技術。
脊柱微創手術技術(椎間孔鏡技術):如同關節鏡,腹腔鏡,胸腔鏡技術一樣利用管道鏡下通過 屏幕直接觀看病變組織而取出病變組織的技術。介入技術:(一)膠原酶化學溶解術原理:溶解椎間盤髓核的蛋白多糖,使椎間盤體積小而減輕或者解除神經壓迫。(二)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術(PLD)(三)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原理:利用激光能量,達到自動汽化椎間盤部分髓核,以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從而降低椎間盤突出對脊髓神經的壓迫,達到治療目的。(四)溫控熱波椎間盤修補術(IDET)(五)等離子消融術原理:利用70度熱凝使髓核內的膠原纖維氣化、收縮和固化,使間盤總體積縮小,從而降低盤內壓力,減輕間盤組織對神經根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六)臭氧消融術原理:氧化髓核細胞,從而使突出的髓核回縮,盤內壓力降低,緩解對椎間盤痛覺感受器和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達到治療目的。(七)射頻靶點技術原理:利用一個高頻率交替變化的電場而產生高頻振盪而摩擦產熱,致使細胞變性凝固,發生物理化學變化,達到損毀靶點區組織的一種治療技術。
3、了腰椎間盤3一4節孔鏡微創手術請問我能向
向以前一樣劇烈運動還是什麼?腰突做完手術的復發率非常高。你在不提高自身機體的情況下在像以前一樣不注重腰部保養復發幾率非常高。醫生一般情況下都會告知。平時多注意保暖,不要負重,不能做劇烈運動。
4、腰椎間盤微創手術後多久恢復
你好,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手術之後恢復得好的話半個月可能就會好,但這個一定要注意多躺著休息
5、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
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
PLD技術是盲切,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
和PLD相似的技術還有側路椎間盤鏡、激光、射頻等。激光、射頻和所謂臭氧、溶盤等也許算不得微創技術,但為了比較,還是一並列上。早年的楊式鏡也是從PLD轉化而來,雖然加了支同軸內窺鏡,其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兩樣。
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
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二代椎間孔鏡在提斯椎間孔鏡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了內窺鏡直徑,進入椎間孔不必打磨椎間關節的特徵使得這款內窺鏡更受歡迎。其配套電動手術工具也較原始的提斯椎間孔鏡有了很大進步,對鈣化的髓核、狹窄的椎間孔的處理也相當容易了許多。由此衍生的頸椎間盤鏡為脊柱微創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項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
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
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項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項技術是有害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