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及成分多不正常怎麼回事兒?
你好,如果腦脊液的壓力增高或者降低或者成分不正常,那就提示有問題需要遵醫囑治療的。
2、為什麼要用腰椎穿刺的方法測腦脊液壓力?
其實,隨著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尤其是CT與MRI等檢查的百普及,用有創度的腰椎穿刺方法進行診斷已經很少了,除了診斷可疑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問一般臨床在脫水(出血腫瘤等引起的顱內壓增高)治療中答才做此操作,決定脫水葯物(甘露醇)用量。
3、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及成分多正常是診斷什麼病的?
壓力過高也可能是顱內高壓等等
4、顱內高壓的輔助檢查
(1)腰穿測壓,在L2~3間隙穿刺測壓,若壓力>I.8kPa(l3.5mmHg或l80cmH2O)即可確診。疑有腦疝形成者,不宜做腰穿。
(2)顱內壓監測.較腰穿測壓准確,可動態了解顱內壓變化。
a.輕度升高.壓力為2.0~2.7kP.(15~20mmHg)。
b.中度升高,2.8~5.3kP(21~40mmHg)。
c.重度升高,>5.3kP(40mmHg)。
(3)腦血管造影、CT和磁共振等可間接診斷顱內高壓。
5、椎間盤的生物學特點有哪些?
當人體站立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它上面的體重要大得多。Hachemson(1960 年)查出人在坐位時,一個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軀乾重3 倍。人在跳躍時,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比人靜止時大兩倍,即為體重的6 倍。脊柱屈伸、側彎時,椎間盤一部分受到牽拉張力,另一部分受到擠壓。當軀干在骨盆上扭轉時,椎間盤還會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可使腰椎間盤同時受到張力、壓力和剪力的作用。
(1)正常椎間盤受到上面的壓力一般不會破裂,壓力加大常常引起軟骨板和椎體破裂或骨折。椎間盤的纖維環與椎板成30 度角,每層纖維環之間成120 度角,所以椎間盤承受較大壓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轉時受力是損傷椎間盤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間盤扭轉16 度才會發生損傷。
(3)實驗證明,要有260N/mm 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間盤破裂,而臨床上極少見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間盤內是半流體膠狀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變形而不變容量。正常椎間盤蠕動到最後變形,時間長則黏度彈性增高,吸收震盪力也較強。反之,退行性椎間盤的黏度彈性變化,也就失去吸收震盪的能力,也會失去把壓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纖維環的能力。
(5)人在跳躍時,震盪力從腳傳到腦,基本上被椎體和椎間盤所吸收。體重輕的年輕人,滯後力大,即吸收震盪力強;體重大的和年齡大的人,其椎間盤滯後力就小。震盪力反復作用於同一個椎間盤,其滯後力就會變小,也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職業或工種的人,如汽車司機、騎摩托車者,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率較高。
(6)椎間盤的疲勞容納度很小,有學者試驗脊椎前屈位的軸心壓力反復1000 次,可引起椎間盤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後方,一部分為椎間盤向雙側後外方突出,纖維環由內向外破裂,也有少部分向正後方破裂突出。這就可說明臨床上見到的雙側腰椎間盤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原因。
(7)椎間盤的壓力測量:用腰椎穿刺針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間,當手持20kg 重物站立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約三倍於此人的體重;當重物減到1/2 時(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間盤所受壓力增加到19 倍於體重。反過來說,若人仰卧,椎間盤所受的壓力比站立位時減少50% ~ 80%,因此,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者嚴格卧床休息,有利於疾病康復。
6、行腰椎穿刺術時什麼情況禁止行壓頸試驗?
壓頸試驗的機制為當壓迫頸靜脈,阻斷顱內靜脈迴流時,引起顱內壓增高驟然升高,其壓力必然通過腦脊液迅速反映在連接腰椎穿刺針的測壓管或壓力表上。正常時壓力亦見相應上升。解除壓迫後,壓力隨之下降。
藉此可幫助了解腦和脊髓蛛網膜下隙是否通暢,顱內靜脈竇是否阻塞。操作方法:①手壓法:腰椎穿刺,留置穿刺針與測壓管,然後用兩手壓迫兩側頸靜脈10秒,記錄壓力上升情況;再解壓10秒後,記錄壓力下降情況。
測試側竇是否阻塞可先後壓迫一側頸靜脈,觀察上述壓力變化,並將兩側對比。②頸部血壓表氣袋壓迫法:用一血壓氣袋纏於患者頸部,安上血壓表。術者按上述規程作腰椎穿刺。測定初壓,先行壓頸
試驗,如通暢,確定穿刺針完全在蛛網膜下隙內。
再迅速充氣至2。6kPa(20mmHg),此後再5秒鍾記錄腦脊液壓力上升水平1次,直至不再上升為止。 以後迅速放氣,除去頸壓,並每5秒記錄腦脊液壓力下降水平1次,直至再不下降為止。
隨後分別用同法將血壓表充氣至5。3kPa(40mmHg)及8。0kPa(60mmHg),測定腦脊液壓力變化,以時間為橫坐標,壓力數值為縱坐標,描記出壓力變化曲線。
7、腰穿腦脊液壓力與顱內壓的關系
顱內壓(ICP)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上所產生的壓力,又稱腦壓。由於存在於蛛網膜下腔和腦池內的腦脊液介於顱腔壁和腦組織之間,並於腦室和脊復髓腔內蛛網膜下腔相通,所以腦脊液的靜水壓就可代表顱內壓,通常以側卧位時顱腦脊液壓力為代表。穿刺小腦延髓池或側腦室,以測壓管或壓力表測出的讀數,即為臨床的顱制內壓力。這一壓力與側卧位腰椎穿刺所測得的腦脊液壓力接近,故臨床上都用後一壓力為代表。正常顱內壓,在側卧位時,成人為0.7~2.0kPa(5~15mmHg),兒童為0.5~1.0kPa(3.5~7.5mmHg),此壓力比平卧位時側腦室的最高點要高。
8、腰穿時,腦脊液壓力小於外界大氣壓,為什麼腦脊液會自動流出?
因為顱脊髓腔雖然是一個閉合的空腔,但並非閉合得絕對嚴密,在枕骨大孔及頸靜脈孔處都受到外界大氣壓的影響。另外採用的測壓方法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這一現象說明顱內壓與單純的腦脊液靜水壓是不同的,顱內壓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大氣壓作用於顱外大靜脈的結果。因此,顱內壓的壓力高於外界大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