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穿有什麼危險?謝謝!
腰穿
腰椎穿刺術的簡稱
(一)適應證
1.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包括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等。
2.腦血管意外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包括腦溢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3.腫瘤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用於診斷腦膜白血病,並通過腰椎穿刺鞘內注射化療葯物治療腦膜白血病。
(二)操作方法
1.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立於術者對面,用一手摟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摟住雙下肢
2、腰椎穿刺術的穿刺方法
正確答案:C 解析:一般選腰椎3~4椎間隙最適合穿刺,穿刺部位皮膚軟組織或脊柱有感染為腰穿的禁忌證 。術中患者採取側卧、背部齊床沿、頭向前屈、膝關節屈曲、雙手抱緊膝部的姿勢 。術後常見不良反應為頭痛、惡心、嘔吐或眩暈等,因此囑患者去枕平卧4~6小時,以緩解症狀 。
3、腰椎穿刺有哪些項目
腰椎穿刺既可用於診斷又可用於治療。為了安全有效地實施這項操作,醫師需了解腰椎穿刺的禁忌證、相關的解剖學和最大程度減少並發症發生危險的方法。雖然腰椎穿刺極少發生危險,但一旦發生,可以很嚴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了解腰椎穿刺的適應證、禁忌證和正確的操作方法,可將危險發生率降至最低。
腰椎穿刺器械
商品化腰椎穿刺包內包括進行腰椎穿刺的必需器件:一支帶針芯的腰穿針、皮膚消毒液、手術巾、收集管和一個測壓計。首選22-gauge穿刺針,因為穿刺孔較小可減少發生CSF滲漏的危險。一般說來,嬰兒使用1.5英寸(3.8 cm)的針,兒童使用2.5英寸(6.3 cm)的針,成人使用3.5英寸(8.9 cm)的針。
體位
患者應採取側卧位或坐位。為獲得准確的開放壓並減少穿刺後頭痛的危險,側卧位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體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醫師要學會在患者左側、右側卧位以及直立位時進行該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勢一旦確定後,醫師應指導患者採取胎兒體位或「像貓一樣」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間的間隙。當患者為坐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垂直,當患者為側卧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平行。
界標
在兩側髂脊上緣之間劃一條線,與經過L4棘突的中線相交。在L3與L4或L4與L5之間的間隙進針,因為這些位置點位於脊髓終末段的下方。醫師應在消毒皮膚和注射局麻葯之前摸清界標,因為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標模糊不清。使用皮膚標記筆標出正確的位置。
穿刺前准備
醫師帶上消毒手套後,用適當的消毒劑(聚維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膚,從中心開始,一圈一圈向外擴大。然後覆蓋消毒巾。
止痛和鎮靜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適合使用最小劑量的局部麻醉葯。如果時間允許,醫師可在對患者進行皮膚消毒前,為其局部使用麻醉葯乳膏。在皮膚消毒並鋪上消毒巾後,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葯,也可以使用全身鎮靜葯和止痛葯。
腰椎穿刺
醫師再一次摸清界標後,在中線位置、下一個棘突的上緣插入帶針芯的穿刺針,針頭朝向頭部,約呈15度,似乎是向著患者臍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後頭痛,最新資料提示,採用「鉛筆頭樣」針頭可降低頭痛的發生危險,因為這種針頭可使硬脊膜囊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如果使用較常用的斜面針頭,針頭的斜面應位於矢狀面,這樣也可以使與脊柱軸平行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
如果進針位置正確,穿刺針應依次通過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內椎靜脈叢、硬脊膜和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並位於馬尾神經根之間。當穿刺針通過黃韌帶時,醫師可感覺到一種突破感。此時,應將針芯拔出2 mm,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並碰到骨,將穿刺針退至皮下組織,但不要退出皮膚,調整好方向後再次進針。針頭一旦進入蛛網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時有創傷,CSF可能稍帶血色。收集CSF時,CSF應清澈無血,除非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如果腦脊液流出不暢,可將針頭旋轉90度,因為針頭開口處可能被神經根堵塞。
4、腰椎穿刺的流程,作用,要求及危害
體位
患者應採取側卧位或坐位。為獲得准確的開放壓並減少穿刺後頭痛的危險,側卧位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體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醫師要學會在患者左側、右側卧位以及直立位時進行該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勢一旦確定後,醫師應指導患者採取胎兒體位或「像貓一樣」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間的間隙。當患者為坐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垂直,當患者為側卧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平行。
界標
在兩側髂脊上緣之間劃一條線,與經過L4棘突的中線相交。在L3與L4或L4與L5之間的間隙進針,因為這些位置點位於脊髓終末段的下方。醫師應在消毒皮膚和注射局麻葯之前摸清界標,因為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標模糊不清。使用皮膚標記筆標出正確的位置。
穿刺前准備
醫師帶上消毒手套後,用適當的消毒劑(聚維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膚,從中心開始,一圈一圈向外擴大。然後覆蓋消毒巾。
止痛和鎮靜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適合使用最小劑量的局部麻醉葯。如果時間允許,醫師可在對患者進行皮膚消毒前,為其局部使用麻醉葯乳膏。在皮膚消毒並鋪上消毒巾後,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葯,也可以使用全身鎮靜葯和止痛葯。
腰椎穿刺
醫師再一次摸清界標後,在中線位置、下一個棘突的上緣插入帶針芯的穿刺針,針頭朝向頭部,約呈15度,似乎是向著患者臍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後頭痛,最新資料提示,採用「鉛筆頭樣」針頭可降低頭痛的發生危險,因為這種針頭可使硬脊膜囊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如果使用較常用的斜面針頭,針頭的斜面應位於矢狀面,這樣也可以使與脊柱軸平行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
如果進針位置正確,穿刺針應依次通過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內椎靜脈叢、硬脊膜和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並位於馬尾神經根之間。當穿刺針通過黃韌帶時,醫師可感覺到一種突破感。此時,應將針芯拔出2 mm,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並碰到骨,將穿刺針退至皮下組織,但不要退出皮膚,調整好方向後再次進針。針頭一旦進入蛛網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時有創傷,CSF可能稍帶血色。收集CSF時,CSF應清澈無血,除非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如果腦脊液流出不暢,可將針頭旋轉90度,因為針頭開口處可能被神經根堵塞。
開放壓
只有側卧位患者可以測量開放壓。用一根軟管將測壓計與穿刺針的針座相連。這項操作應在收集任何樣本前完成。當液柱不再上升後,讀出測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臟或呼吸運動引起的液面搏動。
樣本收集
應讓CSF滴入收集管內,不應進行抽吸,因為即使是很小的負壓,也很易導致出血。收集的液量應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為3~4 ml。如果患者接受開放壓測定,醫師應將旋轉閥轉向患者,讓測壓計內的CSF流入收集管內,進行CSF樣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樣本後,插入針芯,拔出穿刺針。
5、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國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晝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骼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陰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6、說說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的?
體位 患者應採取側卧位或坐位。為獲得准確的開放壓並減少穿刺後頭痛的危險,側卧位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體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醫師要學會在患者左側、右側卧位以及直立位時進行該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勢一旦確定後,醫師應指導患者採取胎兒體位或「像貓一樣」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間的間隙。當患者為坐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垂直,當患者為側卧位時,腰椎應與桌面平行。 界標 在兩側髂脊上緣之間劃一條線,與經過L4棘突的中線相交。在L3與L4或L4與L5之間的間隙進針,因為這些位置點位於脊髓終末段的下方。醫師應在消毒皮膚和注射局麻葯之前摸清界標,因為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標模糊不清。使用皮膚標記筆標出正確的位置。 穿刺前准備 醫師帶上消毒手套後,用適當的消毒劑(聚維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膚,從中心開始,一圈一圈向外擴大。然後覆蓋消毒巾。 止痛和鎮靜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適合使用最小劑量的局部麻醉葯。如果時間允許,醫師可在對患者進行皮膚消毒前,為其局部使用麻醉葯乳膏。在皮膚消毒並鋪上消毒巾後,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葯,也可以使用全身鎮靜葯和止痛葯。 腰椎穿刺 醫師再一次摸清界標後,在中線位置、下一個棘突的上緣插入帶針芯的穿刺針,針頭朝向頭部,約呈15度,似乎是向著患者臍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後頭痛,最新資料提示,採用「鉛筆頭樣」針頭可降低頭痛的發生危險,因為這種針頭可使硬脊膜囊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如果使用較常用的斜面針頭,針頭的斜面應位於矢狀面,這樣也可以使與脊柱軸平行的纖維散開,而不會將其切斷。 如果進針位置正確,穿刺針應依次通過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內椎靜脈叢、硬脊膜和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並位於馬尾神經根之間。當穿刺針通過黃韌帶時,醫師可感覺到一種突破感。此時,應將針芯拔出2 mm,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並碰到骨,將穿刺針退至皮下組織,但不要退出皮膚,調整好方向後再次進針。針頭一旦進入蛛網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時有創傷,CSF可能稍帶血色。收集CSF時,CSF應清澈無血,除非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如果腦脊液流出不暢,可將針頭旋轉90度,因為針頭開口處可能被神經根堵塞。 開放壓 只有側卧位患者可以測量開放壓。用一根軟管將測壓計與穿刺針的針座相連。這項操作應在收集任何樣本前完成。當液柱不再上升後,讀出測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臟或呼吸運動引起的液面搏動。 樣本收集 應讓CSF滴入收集管內,不應進行抽吸,因為即使是很小的負壓,也很易導致出血。收集的液量應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為3~4 ml。如果患者接受開放壓測定,醫師應將旋轉閥轉向患者,讓測壓計內的CSF流入收集管內,進行CSF樣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樣本後,插入針芯,拔出穿刺針。
7、腰穿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腰穿的適應症:
1)無明顯顱內高壓的顱內佔位性病變,作腰穿以了解其壓力高低和蛋白含量。
2)鑒別腦震盪,腦挫裂傷和顱內血腫;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作診斷,減壓及引流治療。
3)出血性腦血管病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以有利於擬定治療方案。
4)腦脊液感染性疾病,脫髓鞘性疾病和變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為臨床提供資料。
5)顱腦手術後檢查顱內壓及出血情況。
6)脊髓病變,進行腦脊液動力學檢查,以明確脊髓腔有無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檢查,如脊髓造影.氣腦造影和核素腦池掃描等。
8)用於椎管內注射葯物。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鑒別診斷。
腰穿的禁忌症:
1)有腦疝徵象者,屬絕對禁忌。
2)臨床診斷為顱內佔位性病變,顱內壓增高明顯者。
3)穿刺部位的皮膚和軟組織有感染者,腰穿易將感染帶至椎管內甚至顱內。
4)開放性顱腦損傷或有感染的腦脊液漏,腰穿放出腦脊液可能會將感染吸入蛛網膜下腔。5)穿刺部位的腰椎有畸形或骨質破壞著。
6)全身嚴重感染(敗血症).休克或瀕於臨床休克者,或躁動不安不能合作者。
7)高頸段脊髓壓迫性病變,脊髓功能處於完全消失時,腰穿術後易使病情惡化甚至呼吸停止。
8)未作神經系統檢查,特別是未作眼底檢查者,禁作腰穿。
8、腰穿後如何護理
腰穿是臨床各科常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診療技術。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 腰穿也廣泛應用於兒科, 而有效的護理配合和干預對檢查的順利進行、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減輕患兒痛苦起著重要的作用。
1 一般護理
1.1 姿勢和體位
理想的穿刺姿勢是採用自然側卧位, 患兒雙肩連線和雙側骼嵴的連線與操作台垂直, 大腿屈曲向身軀, 頭頸向胸部屈曲, 這樣可使脊柱達到最好的屈曲率,棘突彼此分開。對不合作者協助固定姿勢, 尤其是在進針時要保持良好的體位,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術中密切觀察患兒面色、意識、呼吸情況, 如有異常, 應報告醫生, 停止穿刺, 並作相應處理。
1.2 術後護理
1.2.1 卧位
去枕平卧4 h~6 h, 視患兒情況而定, 對慣於用枕者, 在其頭後放一薄枕 (3 cm~5 cm厚),使頸部肌肉鬆弛, 腰背處也墊一薄枕, 以防止穿刺後腰背不適。
1.2.2 病情觀察
動態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瞳孔、嘔吐、頭痛等情況, 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1.2.3 心理護理
穿刺前應該做好心理護理,消除家長的顧慮是關鍵。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 家長對腰穿都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害怕腰穿後孩子頭腦不聰明或留下腰穿的後遺症, 因此對家長做好詳細的解釋工作,使其改變認識, 消除顧慮, 以積極的態度和語言影響孩子配合治療, 避免給患兒不良暗示而增加其恐懼心理。
做好患兒的心理疏導,小兒對診療的緊張、恐懼尤為突出, 應對接受診療的小兒根據不同年齡採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對年長兒講清楚檢查的目的和術中配合方法, 耐心解答其疑問, 給患兒足夠的心理支持, 盡可能地用肯定的語言給其解釋, 表揚患兒是一個勇敢聽話的乖孩子。還可以盡量讓孩子多講話,或給予喜愛的玩具等以分散其注意力。無論穿刺前後均不得與患兒討論或暗示可能出現的不適現象, 以減輕其恐懼心理。對3 歲以下的小兒, 因其不能理解復雜語言而應更加耐心, 態度和藹地與其交談, 使他們產生親近感和依賴感。穿刺時讓其家長陪伴身旁以予心理支持, 通過上述措施患兒基本能配合。
2 對症護理
2.1 腰穿後頭痛的護理干預
腰穿手術過程中,如果穿刺針不慎穿透硬脊膜進入蛛網膜下隙,都可能導致病人腰穿後頭痛(PLPHA)。相當多的PLPHA病人因頭痛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而這一現象目前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謝淑麗等採取護理干預措施預防PLPHA效果明顯。主要干預措施如下:①一旦穿透硬脊膜則早期行硬膜外腔溫 (30 ℃)生理鹽水注射,術後輸液並配合鎮痛葯物治療,以使頭痛緩解。置病人於「自然背位」,即側卧,背部處於自然舒適位,髖關節及膝關節稍彎,以能支持側卧位又能方便穿刺為准,代替以往採用的過度彎曲背位,以避免硬脊膜過於綳緊,使穿孔變大,硬脊膜穿刺後,將穿刺針抽出0.5 cm直至腦脊液完全停止流出,注射溫生理鹽水5 mL於硬膜外腔,以增加硬膜外腔壓力,減少腦脊液的漏出。②嚴格無菌操作和不接觸技術,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對穿刺用具及病人皮膚嚴格消毒,局麻葯液勿混入空氣或血液對可能發生假性腦膜炎的病人給予積極對症治療,應用小量磺胺類葯物。③輕微的頭痛卧床休息2 d~3 d即消失,採用針刺太陽、印堂、合谷等穴位,緩解頭痛。④輸液加速腦脊液形成。無明顯改善者,穿刺點用溫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10 mL~20 mL注入硬膜外間隙,使間隙內壓增大,腦脊液流失減慢。
2.2 腰穿後腰背痛的護理
有研究表明,家長的不良暗示是引起兒童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患兒的緊張恐懼心理是引發腰背痛的重要因素,而穿刺姿勢不當損傷了韌帶和肌膜也是另外一種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整個腰穿過程中的姿勢和體位,以及穿刺前的心理護理是減少腰穿後腰背疼痛的重要措施。腰穿前向家長或年長兒說明腰穿是診斷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能因為顧慮重重而延誤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向他們說明腦脊液的生成過程,每天有500 mL腦脊液生成,即每小時大約能產生20 mL腦脊液,抽出2 mL腦脊液大約10 min就可產生,不會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旨在說明,腰穿對身體的損害是不大的,以消除家長及年長兒的思想顧慮,以便及時腰穿檢查,達到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講解腰穿的整個過程,並示範腰穿的體位,使病人擺好正確體位,在操作過程中能積極配合腰穿時允許家長陪伴,以減輕患兒緊張和陌生心理。穿刺後安置好患兒的卧位,是否去枕平卧4 h~6 h,視患兒情況而定。對慣用枕者,平卧時在其頭後放一薄枕(3 cm~5 cm厚),使頸部肌肉鬆弛,腰背處也墊一薄枕。這是防止穿刺後腰背痛的主要措施。
2.3 腰穿置管持續引流的護理
2.3.1 術前准備
備18號硬膜外套管針、硬膜外導管、自製帶調速閥的無菌引流袋(亦可用普通拾液器及無菌引流袋替代),若行顱內壓監測,備三通管、監護儀。
2.3.2 術中配合
若病人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如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等,可於穿刺前半小時快速靜脈輸注20%甘露醇,顱內壓降低後再行穿刺置管。對煩躁不安的患兒術前半小時可肌肉注射鎮靜劑如魯米鈉。協助患兒保持正確體位,通常選擇腰3與腰4或腰4與腰5間隙穿刺,嚴格消毒穿刺區皮膚。穿刺成功後沿硬膜外套管向頭側蛛網膜下隙置入硬膜外導管,尾端接帶調速閥的閉式無菌引流袋。用無菌膠帶將硬膜外導管固定於背部,針眼處敷以無菌棉球。
2.3.3 術後護理及注意事項
根據不同需要調節滴速,以每分鍾不超過20滴為宜,過快過量引流有致顱內血腫或腦疝形成的危險。要根據需要控制腦脊液引流量,術中引流時總量在40 mL~60 mL,預防性和治療性每日的引流量分別在150 mL和350 mL左右。需行血性腦脊液置換者可經三通管注入生理鹽水,生理鹽水量應少於每次放出的腦脊液量,亦可經三通管行鞘內注射抗生素以治療腦室內感染。避免導管扭曲、打折,以防引流管不通暢,由於導管較細易被腦脊液中破碎組織堵塞,可用少量生理鹽水沖洗。注意無菌操作,穿刺針眼處發紅可用碘伏或乙醇棉球消毒,再更換無菌干棉球覆蓋。並每日監測腦脊液常規。注意病人體位,可在頭高15°~30°之間變動體位,避免壓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