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定位扳法

腰椎定位扳法

發布時間:2020-09-27 22:44:33

1、怎樣運用扳法治療頸椎病?

扳法主要用於頸椎小關節紊亂的治療,這種手法如運用得當,常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此類手法動作要求嚴格,使用時必須謹慎,一定要在生理活動的范圍之內進行。

(1)頸椎定位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拇指頂住患病棘突或偏歪棘突,另一手托住患者面頰,令患者低頭45 度,再向患側旋轉45 度,同時令一助手用雙手緩緩用力壓住患者頭頂,保持45 度低頭位,醫者扶面頰之手用力向患側旋轉30度左右。頂棘突之手拇指用力向對側推按,如聽到「喀」的一聲,或有拇指下的棘突跳動感,說明復位成功。

(2)頸椎快速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扶握後枕部,一手扶握下頜部,兩手在輕提下,環轉搖晃頸部6 ~ 7 次。待感到患者頸部肌肉已完全放鬆後,兩手突然交錯用力,快速旋轉頸部,同時兩手馬上放鬆,讓其頸部的活動自動停止。這種扳法要待患者頸部完全放鬆後方可用力,初學者應謹慎使用。

(3)頸椎拔伸旋轉復位法。患者正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後,一手扶握枕後,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頜,然後用力輕輕拔伸頸部,並環轉搖晃頸椎5 ~ 7 次,再在拔伸的基礎上旋轉頸椎,當感到有阻力時,在有控制的情況下突然加大旋轉幅度,此時常可聽到多個椎體的「喀喀」聲,左右各旋轉一次。此手法比較穩妥,因為拔伸時頸椎處於一種失穩狀態,這時不易損傷脊髓。

(4)寰樞椎旋轉復位法。患者仰卧位,頭部伸出床邊,助手用雙手扶按患者雙肩,醫生坐在患者頭前,一手托扶患者枕後,一手扶握下頜部,在拔伸下環轉搖晃頸椎6 ~ 7 次。然後做前屈後伸活動各一次,先向健側旋轉頸椎,再向患側旋轉頸椎。這一扳法主要用於寰樞椎半脫位,操作手法要輕巧,不可超過頸椎的生理活動范圍。

2、腰椎側彎的治療方法

腰椎側彎只是一種側彎的類型,AIS里邊的Lenke5型、Lenke6型,不能把它作為特別的側彎拿出來說。

但對於老年人,對老年的側彎里邊,有較常見的是腰椎側彎。退變性腰椎側彎是另一種類型,不是青少年的類型了。老年的退變性側彎,它是因為椎間盤的非對稱性的退變,導致的椎間隙的不對稱,高度的改變導致的側彎。一般這種病在五六十歲後,因為椎間盤退變而引起。所以多半不是因為畸形,不是因為外觀不好看來看病,大部分是因為腰痛、腿痛,有著明顯的症狀來就診的。所以,這種類型和青少年的脊柱畸形外觀不好來看病,是完全不同的。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旋轉扳拿法是什麼?

讓病人正坐於方凳上,一助手將其下肢固定。以左側腰椎間盤突出為例,術者位於患者左側,取半蹲位,左臂從患者左側腋下穿過,手扣住患者頸後部,使其頭略前傾,右手拇指按於左側脊椎旁側筋膜處,然後左臂用力使患者上身盡量前屈至最大耐受限度(最好達90°),繼而使其上身彎向左側並向左後方旋轉至最大限度,在左側彎轉的過程中,右手用力要穩、准、透地扳向右椎棘突,聽到腰部有彈響聲,可使患者恢復正常坐位,然後囑病人上床分別取仰、俯卧位,用整理手法結束該法治療。隔5日1次,以3次為宜。

4、敘述 腰部斜扳法的操作方法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損傷、腰臀肌筋膜炎等,實為腰部肌肉及其附著點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損傷性炎症,單來說就是腰部肌肉因過度勞累而損傷。在以往,導致腰肌過勞損害的人群多為老年人。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過大的工作量和緊張的學習,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了腰肌勞損。
引起腰肌勞損的原因
1、久坐
久坐使腰部使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彎腰,這會加重腰部肌肉的緊張度。而長時間緊張狀態不僅導致腰部肌肉易於疲憊,出現酸脹感和疼痛不適感,並且使得腰部的支撐力和穩定性降低,輕易受到損傷而產生急性腰痛發作,形成腰肌勞損。
2、不良姿態
不正確的姿態和體位是引發腰肌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或經常腰部持續負重可引起腰部筋肉的慢性積存性損傷。若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可造成腰部慢性損傷。
3、腰肌痙攣或萎縮
腰肌痙攣常發生於嚴重勞損的病例或急性發作時,並可出現脊柱側彎及疼痛的加重腰肌勞損的病因,常見於一側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勞損,按之較硬,並有結索狀物觸及。
4、環境的影響
風寒濕邪的侵襲,可阻礙局部氣血運行,致使影響腰背部肌肉、筋膜與韌帶緊綳、痙攣而變性而引起腰痛,從而導致腰肌勞損的產生

5、按摩手法扳法和背法的動作要領有哪些?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6、常用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法是什麼?

用於推拿治療的各種手法源遠流長、流派眾多,各具特點。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時,應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靈活選用各種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

(1)急性期。處於急性發作期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疼痛劇烈,活動受限,推拿手法不宜太重。常用的手法有滾法、揉法、推法、按法等,主要目的在於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症狀。治療後應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

(2)治療期。患者發病1 ~ 2 周後,是治療的主要階段。除選用滾法、揉法、點法等一般手法放鬆腰背部組織,舒筋活絡、緩解疼痛以外,多結合徒手牽引及各種扳法等特殊治療手法,以促進突出物回納,糾正後關節紊亂,緩解神經根受壓狀態。

(3)緩解期。對於患腰椎間盤突出症時間較長,病情相對穩定,無明顯馬尾神經症狀的患者,如適當選用滾、揉、點、按及腰部斜扳等手法,能起到治療疾病與預防疾病復發相結合的作用。

7、腰椎骨髓神經

【牽引療法】 1、腰椎牽引:通過滑輪床頭進行牽引。採用特製的胸部、骨盆牽引帶對抗牽引,一般牽引重量每側約為10~20千克,每次30~60分鍾,每天1~2次。 2、俯卧牽引法:令患者雙手握住床頭,醫生雙手握住患者足踝部,提起下肢反復抖動數次,在患者放鬆的情況下.用大力量拔伸牽引一次。對側下肢同時進行。最後同時提起雙下肢使雙側骨盆反復抖動數次。 【運動療法】 1、坐姿定位旋轉法:患者端坐,助手固定骨盆。術者坐在患者背側,一手扶在患者肩部,另一手頂推患椎棘突偏歪側,令患者彎腰,主動配合醫生肩部的手作腰部旋轉,旋至最大限度時,醫者用拇指頂推偏歪棘突,此時,可聽到「咔嚓」聲,接著取端坐位,做被動彎腰動作數次。 2、卧位斜扳法:患者側卧位.囑患者位於上面的大腿盡量彎曲,下面的大腿伸直,醫者肘部置於患者肩部,另一手置於患者的臀部。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有力的推壓.可聽到「咔嚓」聲。 【推拿療法】 1、循經點揉法:沿足太陽膀胱經,醫生雙手大拇指由上至下,在各關節突附近點揉,遇有結節條索狀物時,應重點點揉。此法可解除腰背部軟組織痙攣和疼痛。 2、晃腰推拿法:患者俯卧,全身放鬆,醫生雙手置於脊柱兩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有節奏的揉推骶棘肌,同時使腰段脊柱左右晃動,達到放鬆的目的。 【針灸療法】 按照經絡學說選取相應腧穴,主取腎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昆侖、三陰交等。針刺手法宜平補平瀉。或以瀉為主,或以補為主,臨征應辨證應用。 【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應嚴格選擇手術適應證。 1、症狀嚴重且反復發作,經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者,或並發神經根粘連、肌肉萎縮明顯者。 2、中央型巨大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壞死游離者,出現馬尾神經壓迫症狀。 3、合並椎管狹窄、神經根管狹窄,且經保守治療無效者。 【中醫葯療法】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成幾個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1、症見腰痛綿綿酸軟,久治不愈,喜按喜揉,遇勞尤甚,常伴小腹拘急,面色自光白,畏寒肢冷,少氣乏力,且舌質淡苔薄潤,脈沉弱時為腎陽虛型。適宜用溫補腎陽的方法治療。 可用金匱腎氣湯加減。 2、症見腰脊酸痛,肢冷無力,按有定處,得寒痛劇,遇熱痛減,溲清長,且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沉緊時為寒濕型。適宜用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方法治療。 可用烏頭麻辛桂姜湯。 3、症見腰腿疼痛加劇,痛有定處,俯仰不便,轉側不能,日輕夜重,煩躁口乾。且舌質紫暗有淤斑,脈沉澀時為血淤型。適宜用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方法治療。 可用身痛逐淤湯加減。 【預防與調理】 1、日常預防。經常患有腰痛的患者更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體育鍛煉。在搬抬重物時不要用力過猛,也不可抬過重的東西。 2、病期調理。患有本病的患者,在急性期應卧床休息,避免體力勞動,不可使用軟床,應卧硬板床,還應注意保暖。

與腰椎定位扳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