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腰椎經絡圖片

腰椎經絡圖片

發布時間:2020-09-26 17:00:16

1、腰間盤突出是哪裡的經絡堵了

腿肚子

2、脊椎兩側的經脈叫什麼誰知道

對,是足太陽膀胱經,但是樓主只說了一部分.
循行路線:起於睛明穴,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百會穴。經頭頂、耳部、枕骨、顱腔、絡腦、項部天柱穴、大椎穴、肩胛,然後向下走你說的路線。
功能:膀胱經是運行人體寶貴體液的水宮。
此經出問題的症狀:發熱,穿貂皮也感覺冷;眼珠痛、頭痛、流鼻涕;項背痛、腰痛、膝彎痛、小腿肚痛,癲癇、痔瘡;小趾麻僵。
療法:用擀麵杖在背部此經脈滾動刺激,或走罐。
功效:放鬆背部肌肉,治療感冒、失眠、頭昏腦漲、坐骨神經痛、痛經。

3、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3)腰椎經絡圖片擴展資料: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4、腰椎間盤突出鍛煉圖片;詳細

腰椎間盤突出鍛煉:退步走、山立站姿、仰卧蹬車、引體向上、壓腹鍛煉等。

1、退步走:每天退步走40~60分鍾。走的時候盡可能往後倒,以走完後微感疲勞,以不加重症狀為度。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鍛煉方法中,退步走最簡單易行。

2、山立站姿可以治療腰間盤突出:雙腳內側相貼靠,雙腿肌肉收緊,尾骨內卷,骨盆擺正,臀腹肌肉收緊,雙肩由前向上而後繞動,雙臂自然放於體側。下鄂水平方向微內收。眼睛正視前方。最好靠牆練習,讓後腦勺,雙肩,雙臀,小腿肚及腳後跟9個點接觸到牆面。

3、仰卧蹬車:仰卧床上,雙腿向上似蹬自行車狀。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15分鍾,此方法是廣大患者推薦的一種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鍛煉方法。

4、引體向上:身體素質好的人可以在單扛上做引體向上,身體素質差點的人也可以雙手握著單扛兩腳懸空吊一會兒,手累了休息一會兒再做,一天反復多次。

5、壓腹鍛煉:每日早晚都可做壓腹運動,即跪著,用兩手前臂在前面檯子上,高度適當,中間腰腹部慢慢壓下去,停留5秒,再做,每回做約10個。一方面可加強腰背肌的鍛煉,另一方面使椎間隙及纖維環,椎間韌帶發生旋轉,牽拉,產生周邊壓力,突出物易於回納,可使椎體關節恢復解刨功能位,達到適應狀態。

5、什麼是十二經絡圖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穴點陣圖
http://www.wsnet.cn/Article/wszx/wscs/200601/1610.html

6、腰間盤突出如何鍛煉方法圖片

鍛煉方法如下:

1、仰卧屈膝。

首先將身體平躺於地面上,使腰背與地面完全的進行接觸,之後將膝蓋彎曲,使大腿緊貼腹部,兩手抱住膝蓋,讓背部和下半部分肢體處的肌肉得到放鬆,然後放開雙手,將兩腿伸直。重復進行此三到五次,能夠有效的幫助進行緩解。

2、揉摩腰背。

當腰背處受到寒氣入侵的時候,便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感。建議此時可以用毛巾熱敷幾分鍾,之後雙手延背部一路向下,直至小腿處順時針旋轉著來進行按摩,以起到疏通經絡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3、進行點穴。

人體的各個部位上多分布有多個穴位,腰部自然也不例外,如腎俞、環跳、承扶、陽陵泉、承山等。建議在將雙手清洗干凈後,延這些穴位依次開始進行點按,直至到腳底的湧泉穴為止,能夠幫助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改善神經性疼痛。

4、抬腿運動。

將身體仰卧,之後伸直雙腿,將其輪流向上抬起,具體速度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把握,切忌不可過快或過慢,以免起不到效果,連續抬腿八分鍾,對腰間盤突出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5、空中蹬車。

將身體平躺在地面上,尤其要注意腰部和地面間不能有空隙,之後雙腿做空中蹬自行車的動作,堅持進行十分鍾,不僅可以幫助促進腿部脂肪的燃燒和消耗,還能夠幫助緩解腰部疼痛。

(6)腰椎經絡圖片擴展資料:

腰間盤突出病因:

1、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因失水引起椎節失穩、松動等小范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

2、損傷。

長期反復的外力造成輕微損害,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3、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

椎間盤在成年之後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礎上,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誘發因素,即可能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已變得不太堅韌的纖維環,造成髓核突出。

4、遺傳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家族性發病的報道。

5、腰骶先天異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體畸形、小關節畸形和關節突不對稱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應力發生改變,從而構成椎間盤內壓升高和易發生退變和損傷。

6、誘發因素。

在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基礎上,某種可誘發椎間隙壓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見的誘發因素有增加腹壓、腰姿不正、突然負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7、腰椎1~5在什麼位置啊!最好有圖片啊

你好,你的情況主要是由於治療方法不正確導致長期不愈,一定要正確治療才能徹底根治不復發的。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由於腎氣虧損、筋脈不通、經絡瘀阻所致,建議你採用傳統中葯穿山甲、威靈仙、鶴虱、利筋藤、桑寄生等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這些葯物配合使用能夠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強筋壯骨、補氣養血、通經活絡、行血散瘀,消腫止痛,對腰椎間盤突出有非常獨到的治療作用,許多患者治癒後不復發。

8、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8)腰椎經絡圖片擴展資料: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參考資料:

網路-拔罐

9、腰椎間盤突出睡姿圖;姿勢

睡覺姿勢正確與否,不僅關繫到睡眠的質量,而且關繫到腰部的保健和全身的健康。仰卧體位可以使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全身肌肉放鬆,並使腰椎間隙壓力明顯降低,減輕椎間盤後突,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經的張力,這種卧姿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或伴有坐骨神經痛症狀的其他下腰部疼痛的人最為適合。若側卧位時應將雙髖雙膝關節屈曲起來,古人說卧如弓就是這種睡姿,它可以消除腰部的後伸,避免或減輕腰痛。
腰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
1、牽引,實際上就是把兩塊骨頭拉開、讓它復位。但是這個方法很痛,好不容易復位了可能打一個噴嚏又出來了,因為腰是松的,肌肉抱不住。
2、中葯,腰椎骨方[似]醫貼貼於腰椎間盤部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腰椎間盤突出有非常獨到的治療作用。
3、按摩,這是最不建議的一種方法,按摩對復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它促進腰椎附近的血液循環,但是按摩對肌肉的損傷很大,有些腰病本身沒事,一按摩就出事了。
4、手術,把突出來的那塊組織切下去,但是這是最危險的,因為腰部的神經非常豐富,稍微偏一點這個人就高位截癱了,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能不做手術絕對不要做。
腰間盤突出睡覺要注意什麼
1、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睡眠時,採取側卧、屈膝姿勢會感到更加舒適。
2、注意腰間保暖,盡量不要受寒。避免著涼和貪食生冷之物,不要長時間在空調下,加強腰背部的保護。
3、無論何時,當感到背部勞累時,都應躺下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休息。
4、不論是處於站立位、坐位或其他任何姿勢,都要注意隨時支撐後背,特別是長時間坐汽車或飛機時。
5、搬重物時,不要彎腰,而應屈膝,避免身體的過度扭轉和猛然用力。
6、如果駝背,在坐位時,應保持膝關節高於髖關節,這樣有利於支撐後背,同時足底應能充分接觸到地面,否則應在腳下放一小木凳或降低座椅高度。

與腰椎經絡圖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