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腰椎的主要特徵
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
各部椎骨特點
椎骨外形不規范 抓住要點能分辨
頸椎體小棘分叉 橫突有孔最明顯
胸椎連肋關節面 棘突疊瓦下斜尖
腰椎承重體最大 棘突後伸寬又扁
【注釋】各部椎骨的特點:(1)頸椎特點:①椎體較小。②橫突有孔稱橫突孔。③棘突末端分叉。④特化頸椎有:第一頸椎,無椎體和棘突,呈環形,又稱寰椎。第二頸椎,有齒突,又稱樞椎。第七頸椎,棘突特長,又稱隆椎。其棘突是計數椎骨的重要體表標志。(2)胸椎特點:①胸椎體上和橫突上有與肋相連結的關節面。②棘突向後下斜伸呈疊瓦狀。(3)腰椎特點:①椎體大。②棘突呈板狀水平後伸。
2、頸、胸、腰、骶椎在形態上各有哪些特點?
根據脊柱的生理曲線,分為頸曲,腰曲和骶曲。
3、腰椎椎體序列整齊,生理曲度存在,椎體形態,信號未見異常,胸11-12,腰1-2,3-4椎間盤向後超
這病靠養,吃葯,專管腰突的葯,舒筋健腰丸
4、腰椎間盤的形態構造怎樣?
腰椎間盤由透明軟骨(也叫軟骨終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構成,纖維環由堅硬的密膠質纖維形成,圍以髓核。
透明軟骨板即椎體的上、下軟骨面,在解剖上屬於椎體各部分,但臨床上與椎間盤病變密切,可視為椎間盤的一部分。透明軟骨板作為髓核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在椎骨發生過程中,椎體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級骨化中心,其周圍雖然成骨,形成骺環,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為軟骨,5 歲以前椎體上下的骨骺和骨體相融合,軟骨板的大小和形狀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椎體上下無血管的軟骨板如同膝髖關節的關節軟骨,可以承受壓力保護椎體,防止椎骨遭受壓力,只要軟骨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軟骨板還可視作半滲透膜,在滲透壓下,水分可以擴散至無血液的椎間盤。
纖維環在上下透明軟骨板的周圍有一圈堅強的纖維組織,由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組成,成為纖維環,是椎間盤的最主要維持負重的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脊柱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纖維環作同心層排列,各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猶如肋間內外肌排列一樣。相鄰兩層之間借黏合劑樣物質相連,纖維環的前部及外側部較後部約寬一倍,後部各層較窄,層次少,相鄰層的纖維接近平行,連接的物質較少,最內層的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成人纖維環由一系列板層構成,形成不完全的環,每個板層的纖維在兩個椎體間斜行,並以一定角度(30 ~ 60 度),越過鄰近板層的纖維,有的甚至垂直。纖維環相鄰纖維層的交叉排列,可能與髓核對其所施內部壓力有關,短纖維較長纖維更易遭受巨大的壓力,不利於兩椎骨間的運動,可引起放射狀撕裂,纖維環連接相鄰兩椎體,使脊柱在運動時作為一個整體,纖維環甚為堅固,緊密附著於軟骨終板上,保持脊柱的穩定性,脊柱外傷時,必須有巨大力量,使纖維環廣泛撕裂,才能引起椎體間脫位,纖維環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鄰椎體可以有輕度活動,但運動到一定限度時,纖維環緊張,又起節制的作用,限制旋轉運動。
髓核在出生時比較大而軟,位於椎間盤的中央不接觸椎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髓核位置有變化,椎體後面的發育較前面為快,因此至成年時髓核位於椎間盤偏後,髓核是一種富有彈韌性半液體的膠狀物質,約占椎間盤切面的50% ~ 60%,髓核由軟骨樣細胞組成,分散於細胞間基質,其中有分化較差,不太緻密的膠原纖維網覆以多糖蛋白質復合物,這個多糖,硫酸軟骨素由於其羥基能使髓核與水分結合,細胞間基質形成三維乳膠體系統。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殘余,髓核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較偏後,並不絕對中心。髓核隨外界的壓力而改變其位置及形狀,其位置在不同椎有所不同,如在頸椎即靠前。髓核的形成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它為同質的基質,原纖維結構無一定排列。
5、本人今年20歲男,腰椎間盤CT平 掃。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序列線連續,腰椎椎體形態緊密度未見異常,椎
你左腿麻、疼嗎?有沒有踩棉花感。不管你有沒有症狀,這個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椎間盤突出。只能在疼痛的時候去理療,平時一定要注意,不要乾重體力活,盡量不要長時間站立、坐立等。有機會做做引體向上,睡睡硬床板。如果你想完全康復,去找樓上那位好友,此乃解決全世界難題的神醫,華佗在世。
一勞永逸的康復方法就是去做手術,現在有了微創手術,效果還是可以的。但是一般容易復發。你年齡這么小,一定要考慮清楚。
6、首先感謝專家的用心指導,dr檢查腰椎序列整齊,腰椎間隙椎間孔形態密度自然,腰椎1~3椎體邊緣骨質變
指導意見:
一般可以保守 的治療,常用的治療是可以採用中葯、消炎止痛葯物的治療。另外是可以配合理療、針灸、按摩等治療的 。注意不要勞累著涼的。
7、我這段時間腰疼,去醫院拍了個片子,得到的結果是「腰椎生理曲度變直,各椎體大小形態正常,未見明顯骨質
那你有什麼具體的症狀??可以描述的詳細點!你的情況還不是很嚴重了。要及時的做好預防,防止惡化!強直性脊柱炎症狀: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重,遇暖或休息後減輕。
8、腰椎間盤的形態構造如何?
腰椎間盤由透明軟骨(也叫軟骨終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構成,纖維環由堅硬的密膠質纖維形成,圍以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