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腰椎 > 一次性腰椎穿刺針

一次性腰椎穿刺針

發布時間:2020-09-19 22:02:29

1、腰椎麻醉穿刺針上的碘伏沒沖干凈,隨麻葯注進了腦脊液里.想問問對身體有害嗎?

1.腰麻使用的一般都是套針,沾染碘伏的是外套針,經過各層組織,進入硬膜外腔的時候已經基本沒有了。
2.內套針再次刺入的時候前端是銳性針頭,不可能出現殘留碘伏,所以個人認為碘伏進入腦脊液的幾率接近為零。
3.以後一定注意操作。

2、什麼是腰椎穿刺,腰椎穿刺頭痛怎麼辦

腰椎穿刺部位是以第3、4腰椎間隙為穿刺點(兩側銘蜻連線和脊棘線交點為第3腰椎間隙) 進行穿刺。需採取腦脊液進行常規、生化、免疫學、細胞學及細菌學檢查,測定腦脊液壓力,有時也向其中注人葯物進行治療。腰椎穿刺後,要絕對去枕平卧4 -.6小時,嚴重顱內壓增高者需卧床1-2天,防止腦脊液外漏引起低壓性頭痛或其他並發症。如出現頭痛、發熱等症狀時,要及時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腰椎穿刺引起頭痛怎麼辦? 案例患者,女性,37歲,因頭痛、惡心、嘔吐,嗜睡1天,以「頭痛原因待查」進一步診斷治療。在常規操作下行腰椎穿刺檢查,術中測得腦壓190 mm H20,腦脊液清亮,放出腦脊液5 ml生化檢查,術程順利,術後囑患者去枕平卧6小時。3天後患者頭痛、惡心嘔吐症狀減輕,但站立時頭痛劇烈,綜合分析考慮「直立性頭痛」。 案例分析 1、腰推穿刺是用腰椎穿刺針通過腰椎間隙刺人脊髓蛛網膜下腔引出腦脊液或注人葯物的一項診療技術。主要用於測腦壓、抽取腦脊液送檢或行腦及脊髓造影檢查,以協助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診斷;經過腰椎穿刺做鞘內葯物注射,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放出腦脊液,降低顱內壓,減輕顱高壓症狀;供脊髓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正常側卧位腦壓為80-180 mm H2o 2、腰椎穿刺術後去枕平睡4-6小時,以預防顱內壓降低引起的頭痛。但通過大量的臨床病例觀察發現,平卧4-6小時,清醒患者頭頸部懸空,舒適度降低。昏迷患者使皮膚受壓過久易出現壓瘡。最新研究發現,採取低枕平卧2小時再左右交替側卧2小時,既能減輕或防止發生直立性頭痛,又能防止壓瘡。 有人做過統計,行腰椎穿刺檢查的病人38.2%合並顱內高壓,如果術後去枕平卧,使頭位過低,而使腦部血流加速,會使顱內壓進一步升高,加重病情。且長時間固定於同一卧位,全身肌肉和韌帶過度緊張,容易導致病人疲勞不適。尤其昏迷病人,多數處於負氮平衡狀態,營養不良,皮膚受壓時間過長,阻礙血液循環,更容易導致壓瘡的發生。

3、埋線的怎麼做?

器材和穴位選擇
皮膚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鑷子、埋線針或經改制的12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前端磨平)、持針器、0——1號鉻制羊腸線,0.5-1%鹽酸普魯卡因、剪刀、消毒紗布及敷料等。埋線針是堅韌特製的金屬鉤針,長約12——15cm,針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開法需備尖頭手術刀片、手術刀柄、三角縫針等。
埋線多選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一次。
操作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cm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後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綳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倒所需的深度;當出現針感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
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尖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cm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製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後,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一般約1cm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當針頭缺口進入皮內後,左手即將血管鉗松開,右手持續進針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cm,隨後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2)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cm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後,在標記處用0.5-1%的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
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一次。
(3)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刺開皮膚(0.5-1.0cm),先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敏感點按摩數秒鍾,休息1-2min。然後用0.5-1.0cm長的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去絲線。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准,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不要直接結扎神經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腸線用剩後,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6)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7)注意術後反應,有異常現象應及時處理。
術後反應
1 正常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異性蛋白)刺激,在1-5天內,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熱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於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h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度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4天後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後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核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2 異常反應:
(1)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能伴有發燒。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2)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3)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所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了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給予適當處理。

與一次性腰椎穿刺針相關的內容